摘要:黔南州地處貴州省中南部,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域山地丘陵多,耕地宜耕性較差。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老齡化程度快速提升以及農業生產成本上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不愿種地、地不好種”的問題日益突出。文章基于對黔南州“誰來種地”的實地調研及數據分析,了解當前全州農村耕地利用現狀,總結農村“誰來種地”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破解和防范未來農村“無人種地”問題、有效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糧食安全;耕地;種地;對策建議;黔南州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606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cultivate land in rural areas of Qiannan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od security
Li Jian,Yin Changgao
(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of Qiannan Prefecture, Duyun, Guizhou 558000 )
Abstract: Qiannan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It has typical karst landforms. The area has many mountains and hills, and the arable land has poor cultivabil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ities and towns,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rural aging, and the ris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s have made the problem of \"unwilling to farm and difficult to farm\" in rural area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on \"who will farm\" in Qiannan Prefecture, this article understand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farmland utilization in the whole prefecture, summari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faced by \"who will farm\" in rural area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olving and preventing the problem of \"no one farming in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and effectively ensuring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farmland; farm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Qiannan Prefecture
我國是農業和人口大國,土地是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多個角度對保障糧食安全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1-2]。要實現這一目標,保障“耕地有人種,并且種得好”至關重要,只有打牢這個基礎,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宏愿[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地處貴州省中南部,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域山地丘陵多,耕地宜耕性較差[4]。近年來,黔南州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堅持“穩播面、優結構、提單產、促增收”的思路,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圓滿完成糧油生產目標任務。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老齡化程度快速提升以及農業生產成本上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不愿種地、地不好種”的問題日益突出[5-7]。鑒于此,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及數據分析,總結全州當前農村“誰來種地”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破解和防范未來農村“無人種地”問題、有效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參考。
1 黔南州耕地利用概況
1.1 全州耕地資源情況
全州現有耕地34.54萬公頃,從耕地類型來看,水田面積16.07萬公頃,占比46.51%;旱地面積18.44萬公頃,占比53.39%;水澆地面積353.33公頃,占比0.10%;從地形坡度來看,全州0 ~ 6度耕地面積9.54萬公頃,占比27.61%;6 ~ 15度耕地面積16.35萬公頃,占比47.34%,15 ~ 25度耕地面積6.94萬公頃,占比20.09%,大于25度耕地面積2.27萬公頃,占比6.58%[8]。
1.2 全州糧食播種情況
2023年全州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6.69萬公頃、產量125.8萬噸。其中,夏糧面積6.40萬公頃,主要為馬鈴薯和小麥;秋糧面積20.30萬公頃,主要為水稻、玉米、豆類、甘薯等。
1.3 全州農業規模經營及從業人員情況
截至2023年底,全州3.33公頃以上種糧主體539家,其中合作社122家、家庭農場99家、種植大戶318家,分別占比22.63%、18.37%、59.00%;規模種植8 860公頃,占糧食種植面積的3.32%。2023年,全州16 ~ 59歲全口徑農村勞動力174.38萬人,除退出勞動力市場的49.25萬人外,已實現就業125.1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1.76%。從勞動力年齡分布上看,全口徑農村勞動力年齡在16 ~ 24歲的有26萬人,占比14.91%;25 ~ 39歲的有65.48萬人,占比37.55%;40 ~ 49歲的有42.36萬人,占比24.29%;50 ~ 59歲的有40.54萬人,占比23.25%。
2 黔南州農村“誰來種地”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1 耕地宜耕性較差,限制了農民種地積極性
黔南州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大多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塊小、坡度大、彎道多、不規則,“雞窩地”“巴掌田”等情況較為普遍,土地質量較差,且呈“陡、碎、散”分布,耕地宜耕性不理想。全州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比高達24.76%;平均等級為4.87等級,耕地質量中等以下占比達77.37%[8]。全州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17.02萬公頃中,由于前期資金投入有限、建設標準不統一、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原因,真正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只有1/4左右[9]。除部分條件較好的壩區以外,多數土地只能靠小型機械和人力作業,對節本增效制約較為顯著,限制了農民種地積極性。
2.2 種植生產成本高,制約了農機社會化服務
由于黔南州特殊的地形、缺乏機耕道等設施,道路通達率不高,適用機具不足,作業質量水平參差不齊,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成本較高。比如,黔南水稻每公頃機收價格1 800元左右(平原地區每公頃900元左右),每公頃比平原地區高出900元左右;水稻機插每公頃1 800元左右(平原地區每公頃1 200元左右),每公頃比平原地區高出600元左右。又如,適用全州山區的玉米收獲機、油菜收獲機等種類少、數量不足,導致合作社(農機戶)選擇面窄,群眾接受度低,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受限。
2.3 經營主體能力弱,阻礙了適度規模化發展
近年來雖培育了大量的新型經營主體,但大多主體規模偏小、運營管理經驗不夠,整體實力不強、市場競爭力弱,推動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效果不理想。全州目前918家農業龍頭企業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僅占0.65%;省級龍頭企業161家、僅占14%。小農戶種植仍為全州最主要的種植模式,2023年全州3.33公頃以上種糧主體僅539家,種植規模8 860公頃,僅占糧油種植面積2.5%[9]。
2.4 種地比較效益低,加劇了農村勞動力緊缺
當前傳統的種地收益已經無法匹配農民生產生活支出需求,與務工、經商等收益也相差甚遠,農民的種地積極性嚴重受挫,不愿種地、不想種地等思想普遍存在,已逐漸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比如,按當前市場玉米收購價格計算,1公頃玉米毛收入僅有1.95萬元,除去種子、農藥、化肥等投入后,所剩無幾,而外出務工一個月平均工資在3 000 ~ 6 000元,外出務工一個月相當于在家務農一年的純收入,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選擇從事非農產業。勞動力不足導致部分邊遠、耕種條件差的耕地出現棄耕現象。
2.5 風險抵抗能力弱,挫傷了種地收益期望值
農業受冰雹、強降雨、干旱、霜凍等自然風險因素影響較大,加上政策性農業保險等兜底保障措施不夠,導致群眾種地積極性受挫,存在許多顧慮。比如,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較頻繁,僅2024年1-6月份,極端天氣導致全州農作物受災面積達9 893.33公頃。此外,由于政策性保險覆蓋面不夠,地方特色保險受資金等因素影響,沒有實現主要農作物保險全覆蓋,在后期發生災害時缺乏有效保障,挫傷群眾種地積極性。
3 對策建議
3.1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善種植生產基礎條件
一是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土肥沃”的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探索推動農田小變大、彎變直、坡變平、路相通,破解農村土地細碎化難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水網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形成水源、輸水、用水等環節綜合配套的灌溉網絡;落實耕作層保護利用措施,配套土壤培肥措施,提升耕地質量[10]。二是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灌區為重點,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水網建設資金、涉農資金等項目為牽引,按照由點及面梯次推進的原則,科學規劃布局,探索以壩區為主要載體,加快傳統優勢產區設施改造提升,有效補齊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等設施短板,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探索推進山區耕地集中連片整治。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措施,將相對集中連片區域內符合開墾條件的未利用地等有序開墾,提高耕地規模和集中連片程度;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將壩區中園地、灌木林與坡地上的耕地進行空間置換,實現耕地向壩區集中。
3.2 聚焦生產降本增效,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鼓勵引導小農戶聯合組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機服務社等,積點成面,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共同體,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工商資本參與合作,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推進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實現從種到售的全過程管理和服務,保障小農戶利益。二是建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利用企業、農機服務社等服務組織,積極推廣托管式、訂單式、平臺式、站點式等綜合性服務模式,以專業化、規模化、高效率的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改進“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模式。同時,著力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由生產服務向加工、流通等產業鏈后端延伸,實現土地與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的有效結合,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利用效率和生產組織化程度。三是優化調整購機補貼。將適應規模化種植的耕種一體化作業機具、糧食烘干、山地丘陵作業機具納入優先補貼范圍,逐步降低常規機械補貼,促進農機更新換代,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3.3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延長糧油產業鏈條
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小農戶加快成長為家庭農場,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引導農民合作社興辦企業,逐步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同時,聚焦全州土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短板,重點招引培育種子種苗、工廠化育秧、農機社會化服務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優強企業,加快打造鏈條全的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集群打造、主體培育壯大,實現產業集群、壩區企業、壩區主體帶山區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不斷提升生產能力、農產品商品化率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培訓新型農民隊伍。充分利用高素質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資金,圍繞糧食和特色產業開展技能培訓,著力培育一批適應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提升農業科技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三是挖掘用好人才資源。加大農業產業領域技能人才挖掘力度,盤活現有鄉土人才存量,持續發掘技術水平高、傳統手藝好的“土專家”“田秀才”,探索建立“鄉土人才庫”,持續做好“鄉村工匠”評選,培養鄉村致富帶頭人,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3.4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吸引勞動力返鄉種地
一是壯大鄉村富民產業促增收。聚焦生豬、茶葉、蔬菜、水果、刺梨、中藥材等黔南六大優勢主導產業,圍繞“三品”建設,延長產業鏈條,推動主導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大力推廣“玉米+、稻+、煙+、刺梨+”等套種模式,提高土地綜合產出;大力發展林菌、林藥等林下經濟;鼓勵農戶發展農村庭院經濟;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糧油訂單化生產,持續提升經營性收入。二是推動農民就近務工促增收。深化零工市場服務體系建設,開展勞動力資源跨縣調劑,抓好茶葉等產業的季節性規模用工,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用好以工代賑政策,在政府投資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按照“能用盡用,應用盡用”的原則,廣泛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參與勞務施工;鼓勵非政府投資的項目采取以工代賑方式開展工程建設,擴大農村就業容量,促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三是聚焦農村改革促增收。按照盤資產、挖增量、促改革的工作思路,持續強化土地林地流轉、集體經濟培育、利益聯結、資產盤活、農村綜合改革,推動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
3.5 優化收益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一是提升農民種糧比較效益。落實好種糧、耕地地力保護等惠農政策補貼,積極爭資爭項加大財政投入。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加快糧油商品化發展,實現提單產、增效益。二是降低農民種糧成本。在種糧補貼等政策上給予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種糧主體傾斜,培育壯大適度規模化經營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利益聯結機制,降低農地流轉成本。積極推進工廠化育秧、社會化托管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強化防災減災。不斷加強氣象監測預警,積極運用人工增雨、除雹等手段做好防災減災[10]。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防災減災、經濟補償、恢復生產中的作用,全面落實好中央政策性保險,做到應保盡保。積極推廣特色作物保險,擴大保險覆蓋面,充分發揮好保險穩定器作用,穩定農民信心。
4 結 論
解決好“誰來種地”這個劃時代之問,是當前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立足現代農業發展新時代新要求和黔南州實際,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統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黨政同責”,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全力以赴破解“誰來種地”困境。在耕地保護方面,抓住3個關鍵字。一是“強”。針對耕作條件好的地塊,強勢推進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構建完善的耕地運行機制、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生產效率、優化品種品質結構、推進適度規模化發展等舉措實現大面積提升產量產能。二是“穩”。針對耕作條件一般的地塊坡耕地和山區耕地,盡最大可能保住。主要通過提升田間道路通達率、修復新建水利灌溉設施提升有效灌溉率、實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壩區帶山區等舉措實現糧食種植面積總體穩定。三是“調”。針對宜耕性極差的陡峭坡耕地和耕地質量很差的部分耕地,按照“總體穩定、優化微調”的原則,穩妥有序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探索開展零散耕地、園地、林地、其他農用地空間置換,因地制宜把山上的耕地逐步調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樹林木盡量調整上山上坡,提高山地農業生產效率。在“誰來種地”方面,抓住3個關鍵字。一是“保”。保護好小農戶既得利益,加大政策支持和補貼力度,幫助小農,帶動小農,為小農戶提供全方位、廣覆蓋、無遺漏的幫助和服務,帶動小農戶“生產得出來”“賣得出好價錢”。二是“培”。通過政策支持、培訓等方式,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高素質農民、種田能手等新時代農村產業生產主力軍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生產方式變革,提升種地效益,引導外出務工勞動力回流種地、就近就業。三是“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載體,以帶動農戶為目標,通過“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模式,建立利益鏈接機制,示范帶動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耕作,讓種地有賺頭,讓農民有奔頭。
參 考 文 獻
[1]高鳴,張哲晰.新時代走出“誰來種糧”困局的思路和對策[J].中州學刊,2022(4):36-42.
[2]高鳴,江帆.回答“誰來種地”之問:系統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J].中州學刊,2023(12):45-53.
[3]李博宇,翟軍海,王陽峰,等.陜西省耕地撂荒整治現狀與推進對策[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4(5):8-10.
[4]李連英,魏媛.糧食安全背景下貴州省糧食生產影響因素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2):7-10.
[5]王文行,吳曉軍,段爭虎,等.國內外耕地撂荒問題研究的成果、反思和展望[J].甘肅農業,2023(12):1-8.
[6]周欣花,薛彬.蘭州市撂荒地調查及復耕生產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2):46-49.
[7]蔣榮能,鄧送銀,唐金榮.淺析桂北丘陵地區耕地撂荒現狀、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3):125-127.
[8]黔南州統計局.2023黔南統計年鑒[M].都勻:黔南州統計年鑒編輯部,2023:5.
[9]何金釗,楊帆,鐘欣露.貴州省黔南州高標準農田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4):74-76.
[10]周繼芬,任厚洪,劉宗川,等.夯實“川東糧倉”視域下撂荒地整治現狀與治理對策[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4,49(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