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苗 郭旭魁
摘要:深度媒介化語境下,地方高校圖書館紛紛創建微信公眾號,開展新型信息傳播,從而更好地實踐育人使命。微信公眾號不僅是圖書館開展圖書服務等業務類工作的窗口,而且應當成為其落實“三全育人”新使命的新傳播空間。文章關注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微”育人實踐,探討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參與“三全育人”的可行性創新路徑。在梳理過往文獻的基礎上,運用思辨性分析方法,發現地方高校圖書館角色發生了三大變化,即從專業服務到育人功能、從傳統被動借閱到主動推廣、從單一宣傳渠道到新媒體多元渠道。當前,地方高校圖書館在“微”育人傳播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偏向知識類信息、地方性知識供給不足、缺少互動與反饋、缺乏與第一課堂的有效聯結等。文章認為,地方高校圖書館應當轉變傳統思維習慣和工作方式。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文章從四個層面提出相應的育人創新路徑:內容供給方面,增加育人類文化資源;特色構建方面,融入地方性文化符號;關系聯結方面,激發學生參與新媒體中的互動,并及時回復學生的訴求;與第一課堂形成有效聯動方面,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展示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拓展第一課堂育人效果。
關鍵詞:三全育人;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微”育人實踐;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58.6;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01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新文科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20231262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三全育人”方面發揮積極作用[1]。隨著數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基于新媒體基礎的“微”運用已經深度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高校圖書館紛紛創建微信公眾號,以更好地開展思想引領和讀者服務工作[2]。截至2020年4月,國內已經有超過351所公共圖書館在微信平臺創建公眾號[3]。
本文主要探討三方面問題:“三全育人”語境下地方高校圖書館角色發生了哪些變化?在開展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其微信公眾號存在哪些問題?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地方高校圖書館提升育人成效的創新路徑。
新技術在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針對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研究整體呈現出兩種主要類型。
一是集中關注重點高校和重點城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狀況。如有學者對“雙一流”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進行了量化研究,發現活躍的大學生群體構成了這些高校圖書館日常運營的基礎[5]。也有學者針對微信公眾號內容推送、發布時間等,提出了鞏固和吸引大學生持續關注的傳播策略[6]。這類研究主要關注知名大學的圖書館信息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反映地方本科院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現狀。實際上,地方高校圖書館在人、財、物等方面均無法與重點高校相比,因此在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運營中必然有其特殊性。
二是主要探討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機制和傳播規律,從圖書館的業務功能層面進行研究。如有學者探討了寧夏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運營狀況,提出地方高校的微信公眾號傳播特色有待強化[7]。有研究者指出地方高校的數字化資源傳播相對滯后、供給不足[8]。這些研究關注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提出適合地方高校辦學定位的信息傳播策略。然而,過往的研究中鮮見從“三全育人”角度分析高校圖書館的“微”育人使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全面反映高校圖書館建設的根本目標。因此,本研究從綜合育人視角探討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育人功能,為地方高校落實“三全育人”政策提供可行性路徑。
程煥文等學者曾指出,高校圖書館管理應該有新的理念,包括圖書館服務、人性化管理、知識儲藏功能等,均需要重新調適[9]。隨著“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傳統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地方高校圖書館角色已經或正在發生三方面變化。
(一)從主要提供專業類服務到參與高校育人全過程
傳統媒體時代,地方高校圖書館側重圖書借閱、期刊閱覽、電子文獻傳輸等業務類服務,為所在高校師生教學、科研以及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隨著高校立德樹人使命的重新強調,“三全育人”將高校中所有機構與組織全部納入立德樹人的責任主體范圍內,地方高校圖書館也就由傳統單純圖書文獻的業務服務功能轉變為參與立德樹人全過程育人使命之中。
(二)從傳統被動型圖書借閱到主動型圖書推廣活動
過去,地方高校圖書館通常被動地在圖書館各館藏位置,如圖書借閱處、現/過刊閱覽室等設置窗口,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圖書借閱服務。但在“三全育人”語境下,伴隨著數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及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日益豐富,這種被動型工作方式顯然已經過時,須變被動為主動,宣傳圖書館館藏的各種資源,更好地服務高校師生。
(三)從倚重單一宣傳渠道到借力新媒體傳播
過去,地方高校圖書館主動宣傳各類資源的意識淡薄,傳播手段也相對單一,更多的是通過傳單、廣播站或者官方門戶網站等發布常規信息。然而,地方高校圖書館這種信息傳播方式已經很難適應互聯網原住民(成長于數字媒介技術環境中的當代大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借助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傳播自己的聲音,這也為思想政治引領打開了新的傳播空間。
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逐漸成為在校大學生了解圖書館的新窗口。盡管這些微信公眾號在文獻推廣、學術引導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在信息傳播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知識類內容偏多,而育人類的文化資源供給相對不足。一些地方高校圖書館側重于通過微信公眾號將圖書推薦、活動通告等及時傳達給讀者[10]。這些屬于知識類內容。但與此相比,以“三全育人”為方向,育人類的文化資源相對不足。
其次,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平臺缺少地方性知識,即能夠體現地方文化的元素較少。有學者認為,地方高校圖書館在地方文化傳承和開發方面明顯不足[11]。微信公眾號實際上是地方高校圖書館開辟的新傳播空間,這個空間應該始終與高校所根植的地方社會文化緊密連接,從而構筑起地方高校的文化底色。地方性是一種情調,即事情發生的經過有其地方特性,并與當地人對事物的想象力相聯系[12]。地方高校理應體現出地方文化個性,并在微信公眾號中呈現出“地方性的情調”。
再次,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中缺少互動性信息,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訴求。有學者指出,地方高校圖書館不太注重社交媒體中的互動,弱化了圖書信息的傳播效果[13]。微信作為一種新媒體,鮮明地體現了Web2.0時代的傳播特點[14]。然而,現實情況是部分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管理人員對評論區的回復或提問置之不理,長此以往,廣大師生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就會對地方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失去信任感,從而作出負面評價。
最后,在“三全育人”過程中,第一課堂課程思政育人與圖書館綜合資源育人契合度低。地方高校圖書館是傳遞隱性知識的重要窗口[15]。在微信公眾號中,展示第一課堂與圖書館融合育人的內容較少。當前,高校師生對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存在一些誤解,認為高校圖書館與人才培養沒有多少聯系,從而使得地方高校圖書館無法真正全面有效地參與“三全育人”過程。
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借助“微”數字平臺,加強了高校圖書館與廣大師生間的聯系,拓寬了圖書館信息傳播的網絡空間,為“微”育人創造了新的可能。
(一)內容提供方面
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要增加育人資源,拓展和延伸知識類信息。在微信公眾號運營中,可以通過提供紅色文化資源,如紅色圖書、紅色電影,舉辦紅色經典文化演繹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導。筆者所在的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在2023年開展“賡續紅色血脈、綻放青春光芒”光影資源推廣活動等,為在校大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特色構建方面
以地方性知識為方向,進一步凸顯地方高校圖書館“微”育人特色。地方高校圖書館與其所在高校共同扎根于獨特的地方文化空間,理應體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2023年,筆者所在的高校圖書館舉辦了系列文化推廣活動,邀請地方文化名人進校園,這些主講人包括長治的知名作家、上黨梆子表演藝術家、地方非遺傳承人等,通過舉辦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動,大學生對地方性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關系聯結方面
主動激發學生參與對微信公眾號內容的評價,依此強化二者的關系。管理人員要及時回應學生的訴求,經常留意評論區學生的意見,及時關注學生的評論。通過微信平臺搭建溝通機制,建立圖書館與在校學生間的情感聯結紐帶,逐步形成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能夠增強學生對學校以及圖書館的認同感,從而有力推動“三全育人”有效落地。
(四)與第一課堂有效聯動方面
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展示本校優秀課程思政示范課資源,延伸第一課堂的育人效果,實現第一課堂與微信平臺有效聯動的傳播強勢。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在傳播數字化影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些依托第一課堂形成的視頻資源,完全可以挑選部分在微信公眾號上定期展播。如此,地方高校圖書館也就被納入了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其微信公眾號也就可以發揮“微”育人功能。
隨著微信等“微”媒介技術的深度使用,大學生日益沉浸在這些新媒體平臺。地方高校圖書館應主動開辟新傳播空間,參與到“三全育人”的大育人體系中。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不應只是呈現傳統圖書服務等業務類工作的窗口,更應當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在新的傳播空間發揮好“微”育人作用。為此,地方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要在內容提供、特色構建、關系聯結以及與第一課堂有效聯動方面積極探索,將“三全育人”落實到傳播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韓海苗,郭旭魁.高校圖書館發揮意識形態引導作用的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0):28-29.
[2] 張曉東.“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圖書館思政教育路徑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7):33-37.
[3] 何小茜.公共圖書館融媒體發展現狀與策略[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9):11-15.
[4] 康英.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閱讀推廣的關鍵影響因素識別研究[J].情報科學,2020,38(6):139-144.
[5] 楊曉豐.“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運營量化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1(1):49-53.
[6] 馬大艷.基于用戶粘度的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23.
[7] 陸鳳紅.寧夏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運營現狀及效果提升策略研究[J].圖書館雜志,2022,41(9):66-71,11.
[8] 郭佳,曹芬芳.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不持續使用意愿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8(5):25-31.
[9] 程煥文,王蕾. 21世紀高校圖書館管理的新理念[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2):15-21.
[10] 楊國棟.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策略探析[J].出版廣角,2018(6):64-66.
[11] 李全華.地方高校圖書館雙轉型與社會職能拓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S2):1-4.
[12] 克利福德·格爾茲.地方性知識:從比較的觀點看事實和法律[C]//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273.
[13] 陳芳,劉芳.地方高校圖書館社交媒體互動效果分析:以新浪認證微博為例[J].情報科學,2016,34(12):115-119,167.
[14] 彭蘭.“連接”的演進:互聯網進化的基本邏輯[J].國際新聞界,2013,35(12):6-19.
[15] 盧章平,蘇文成.高校圖書館第二課堂隱性知識傳遞現象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3):42-52.
作者簡介 韓海苗,館員,研究方向:圖書信息傳播。 郭旭魁,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鄉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