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期刊是交流、傳播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為推動科技期刊發展,擴大科技期刊影響力,實現科技期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雙提升,文章針對如何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問題,分析科技期刊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高質量發展科技期刊的必要性,并圍繞影響科技期刊質量的幾個關鍵因素開展相關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科技期刊的質量既反映了編輯出版產品的質量,又反映了辦刊隊伍的水平。隨著媒體的融合發展,對編輯的要求逐漸復合化,要想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編輯隊伍,從內容質量、編輯質量、出版形式質量等方面不斷提高辦刊質量。調研發現,在期刊的建設和運營中,部分編輯部沒有認識到編委會的重要性,編委會只是個形式,沒有實現實質性運作,編委會沒有發揮好掌舵和把關作用,因此加強編委會建設是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在數字化出版的大背景下,辦刊人要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勇于轉變運營思路,堅持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構建科學的期刊運營思路,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科技期刊;期刊質量;編輯素質;新媒體融合;編委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232-03
作為科技文化活動的產物之一,科技期刊是科技、出版、文化的交融體,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科技發展、提升人類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值得辦刊人認真思考。多名學者開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多種思路。
陳冬梅等[2]分析了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背景,通過闡述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支持政策,從編輯培養、“三審三校”、重塑編委會、利用數字技術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為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孫金棟[3]通過闡述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出版轉型的必要性,探究了傳統出版成功轉型的策略。
曹啟花等[4]通過對多種期刊的調研,從內容質量控制、生產周期控制和內容質量顯示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內容生產能力的方案。
本文結合我國科技期刊現狀,就如何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以期為辦刊者提供參考。
科技期刊是交流、傳播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園地,是國家創新能力與科技軟實力的重要標志[5]。科技期刊通過發表文章發揮導向作用,引導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及資助機構的資助方向,既是科學研究的追隨者,又是科學研究的引領者。科技期刊在發表文章的同時,公開研究實驗材料的來源、原始數據、實驗方法等內容,一方面可以督促研究者關注科研過程的可重復性及成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為后續研究者在已發表文章的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研究提供便利。科技期刊對科技成果進行收錄、保存和傳播,在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促進學術交流、引導學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推進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嚴把期刊質量
1.內容質量
稿件的質量直接影響期刊的質量,稿件內容中科研成果的原創性、科學性是評價稿件質量的重要因素,而爭取優質稿源對于科技期刊的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編輯部要根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結合自身辦刊宗旨,緊跟學術前沿,緊盯創新型成果和新興研究領域,與學會等多方聯動,拓展稿源渠道、爭取優質稿源[6];通過加強與學科帶頭人或基金項目負責人的聯系,有目的地進行約稿和組稿,積極爭取基金項目研究成果論文;依托自身的資源,通過編委會或者參加學術會議直接向專家約稿,有助于提高約稿成功率,增加優質稿件數量,解決優質稿源短缺問題。只有稿件足夠多,才能在稿件選擇中掌握主動權,最終達到提高期刊質量的目的。
2.編輯質量
編輯質量由編輯的業務水平決定。編輯的職責在于審核論文學術上、技術上是否準確無誤,公式、數據等是否正確真實;確保文章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標點符號、數字等使用正確;審核論文內容是否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出版標準;確保學科專業名詞、術語使用規范等。編輯質量在期刊質量評定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要求編輯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知識背景,還要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工作能力。
3.出版形式質量和印刷質量
多數期刊社更注重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在約稿、審稿、校稿等方面傾注了大量心力,卻忽視了出版形式質量和印刷質量。出版形式質量和印刷質量決定了讀者對期刊的第一印象,同時也是決定期刊質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出版形式和印刷質量是吸引讀者繼續閱讀的動力和源泉,因此對這兩項工作必須加以重視。
(二)提高編輯素質和業務水平
科技期刊的質量尤其是編校質量,主要由編輯的專業素養、業務能力決定。編輯是期刊的基礎,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期刊編輯隊伍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首要任務。編輯不但要具備與期刊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創新能力、過硬的業務編輯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分析能力[7]。筆者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編輯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保持本心,忠于職守,不斷提高政治素養,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辱感,為期刊把好政治方向關、輿論導向關、價值取向關、內容題材關、出版質量關,認真履行崗位職責,為社會發展服務。
第二,編輯要發揚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職業精神,本著愛護他人研究成果、尊重他人勞動的原則,對所有來稿提供公平、公正的優質服務,為編輯部建設穩定、高質量的作者群。通過改進編輯部工作平臺與辦公流程,充分發揮數字化出版技術優勢,縮短審稿周期,提升工作效率[8],保障科研創新成果見刊速度,提高期刊聲譽。
第三,科技期刊因自身的特性,需要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與嚴謹性,所刊登的研究成果對某一學術領域具有導向作用,甚至會對社會發展方向造成一定影響。如果論文存在錯誤,通過平臺發表,就會對國家和社會發展造成不可預計的后果。因此,科技期刊的編輯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編輯校對能力,還要持續關注科研發展態勢,掌握相關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集數字編輯、新媒體傳播等技能于一體,“一專多能”才能滿足科技期刊對出版人才的要求[9-10]。
(三)順應時代潮流,轉變辦刊思路
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為作者的科研成果提供了更優秀的學術展示平臺。數字化出版與傳統出版相比,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點。原有的“紙介質+內容+印刷”的傳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單向出版模式也必將被淘汰,出版轉型不可避免。這就要求編輯及時轉變工作思路,構建科學的期刊運營思路,推動科技期刊發展[11]。
1.科技期刊不再單純依賴紙質出版,“一次制作、多種媒介發布”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出版傳播質量建設十分必要。一方面,雖然紙質期刊的發行受到沖擊,但其依然是行業和主辦單位宣傳學術研究成果的名片,部分作者還是喜歡閱讀紙質刊物,其依然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紙質期刊會作為重要的資料和檔案留存,因此目前還不能放棄紙質期刊出版。媒體融合時代,紙質期刊和數字出版之間是相互促進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2.期刊官網是讀者、作者和出版單位建立聯系的重要平臺
很多期刊不再滿足官網只能投稿、審稿和展示期刊的單一功能,開發了有自己特色、能滿足多種需求的個性化網站,為讀者和作者提供優先出版、學術報告視頻、專家解讀等優質服務,擴大了刊物影響力,值得推廣借鑒。并且,“云出版”“優先出版”“網絡采編”等新技術的出現優化了出版流程,縮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增強了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
3.運用多種社交媒體平臺為刊物服務
當前,很多期刊除用于投審稿的網站外,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或利用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經營宣傳,為用戶提供全方位、互動式的服務,內容更新速度更快,滿足了用戶的多種閱讀需求,提高了期刊知名度,有利于優秀論文及先進學術觀點的快速傳播[12]。
(四)重視編委會建設
我國大部分期刊都設有編委會,但在期刊的建設和運營中,編委會發揮的作用卻不盡相同。有的編委會對期刊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有的只是個形式,并沒有實現實質性運作。編委會運作得好,可以成為期刊質量的守門人和刊物發展的掌舵人,對期刊競爭力的提高有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下文針對編委會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邀請國內學科領域的帶頭人成為期刊顧問指導辦刊,圍繞行業熱點、難點問題撰寫文章;邀請專業水平突出的學者作為期刊審稿人,為期刊學術質量把關;培養青年學者撰稿、審稿,宣傳期刊,協助編輯部開展工作[13]。
第二,做好編委會成員換屆工作。編委會的組成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實際情況不定期進行調整。可以按編委會成員對期刊的正面影響、審稿質量、撰稿數量、組稿能力、參與期刊活動情況、宣傳期刊能力以及對期刊作出的其他貢獻等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制定合理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動態維護編委會成員信息,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從優秀的作者和審稿人中遴選新的編委,使隊伍時刻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14]。
第三,激發編委工作熱情。對于積極參與期刊建設的編委,編輯部要采取激勵措施給予肯定,如發放審稿費、編委撰稿減免版面費、按組稿量給予一定稿酬等;對于編委推薦的稿件要優先審稿和發表;召開編委會會議,評選優秀編委并頒發證書或特殊貢獻獎。通過一系列措施,不斷激發編委的工作熱情[15]。
第四,加強與編委會的聯系。編委會人員分布較為分散且一般為兼職,與編輯部的溝通非常被動。因此,編輯部要加強與編委的交流,經常召開編委會會議,邀請編委舉辦講座,共同參加相關學術會議,拉近編輯和編委的距離,構建良性溝通平臺,提高協作緊密度。
科技期刊作為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國家展示科學技術成果的重要窗口,在現代化建設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打造高質量科技期刊對國家建設意義重大。
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必須不斷加強內容建設,緊跟科技創新的腳步,提升工作人員素質,滿足社會進步、文化發展的需求,實現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為創新型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肖宏.論新時代科技期刊的質量要素與高質量發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1153-1163.
[2] 陳冬梅,韓健.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措施[J].科技傳播,2022,14(11):31-34.
[3] 孫金棟.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出版的轉型分析[J].文化產業,2023(8):13-15.
[4] 曹啟花,譚輝,阮劍,等.中文科技期刊內容生產能力提升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70-580.
[5] 張鐵明,劉志強,陳春蓮,等.我國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分析[J].科技與出版,2021(9):6-11.
[6] 李立,王媛媛,米然,等.“四個面向”戰略下中國科技期刊內容質量提升實踐現狀與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11):1427-1434.
[7] 劉聰.新形勢下科技期刊編輯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探索[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0,40(6):219-222.
[8] 謝文亮,孫濤,翟欣,等.科技期刊新媒體編輯職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2):203-211.
[9] 王海蓉,張冰,張楚民.論新時期期刊編輯職業素養的培養與提高[J].編輯學報,2018,30(1):80-82.
[10] 黃桂春,鄭雅文,吳洋,等.科技學術期刊社的屬性、職責及自身建設探討[J].中國傳媒理論,2023(9):28-31.
[11] 楊春艷.新媒體環境下學報編輯人員的素質提升[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5(2):13-15.
[12] 徐萍,李永輝,郭菊彬,等.新時代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形式的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22(3):33-35.
[13] 劉志遠.科學家精神引領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J].科技傳播,2021,13(14):39-42.
[14] 雷莉,沙逢源,路紅,等.科技期刊編委會建設與作用提升[J].科技傳播,2022(2):20-22.
[15] 楊曉文.科技期刊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封面設計策略[J].編輯學刊,2023(6):80-86.
作者簡介 常麗芳,編輯,研究方向:期刊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