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數字鴻溝”等問題愈發顯著,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縮小差距。文章以社會認知理論為理論框架,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視角出發,專注于個體在數字媒介環境中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深入研究個體的媒介素養、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因素與自濾把關之間的關系。文章探究自濾把關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旨在深刻了解其范圍和重要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研究采用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以深入理解和分析個體的認知和決策過程。研究結果顯示,在媒體融合環境中,個體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與“數字鴻溝”存在密切關系。個體的媒介素養、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因素對自濾把關起到了關鍵作用。加強自濾把關能夠有效提升個體的數字媒介素養和信息獲取效果。研究表明,強化個體的自濾把關能力是縮小“數字鴻溝”的關鍵措施之一。因此,為了強化數字媒介素養和信息獲取效果,建議加強教育和培訓,特別要重視個體的媒體素養、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采取這些措施,有助于更好地應對媒體融合時代“數字鴻溝”問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有效地引導個體在數字時代主動適應并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關鍵詞:媒體融合;“數字鴻溝”;自濾把關;受眾角度;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014-04
20世紀80年代以前,社會處于初級信息化階段,大眾傳播渠道以報刊、廣播和電視為主。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進入數字化多頻道和衛星傳播時代。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和互聯網應用快速普及,成為個人進行綜合信息處理的媒介。21世紀以來,新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媒體融合不斷深化。媒體融合將不同媒介的呈現方式、交互體驗、傳播渠道,集中到全新的媒體平臺。新平臺的內容生產以可觀、可聽、可觸、可讀等多種方式傳播給受眾,受眾隨時隨地主動獲取信息成為可能。媒介的問題由渠道有限性與信息豐富性之間的矛盾,演變成渠道無限性與信息海量性之間的矛盾。本文旨在探討加強自濾把關對縮小“數字鴻溝”所起到的關鍵作用[1-2]。
把關理論是信息傳播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它關注個體在面對大量信息時如何進行選擇、篩選和評估的信息處理過程。此前,盧因、懷特、麥克內利和巴斯等學者對把關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在《生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把關理論,包括把關人、門卡、把關過程等概念,但盧因僅僅提出了“把關”的概念,沒有進一步實現對其的實際應用。
20世紀50年代,盧因的學生、傳播學者大衛·懷特將“把關”概念引入新聞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過程模式。然而,懷特沒有意識到把關是一種組織行為,也沒有說明新聞把關的標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約翰·麥克內利在把關理論中引入了媒介決定論的觀點,強調媒介在信息塑造和篩選方面的作用。他認為,媒介本身具有篩選和塑造信息的能力,從而影響個體的信息選擇和接收。但是,麥克內利把每個把關人及其作用等同起來,沒有區分主次。
20世紀70年代,美國新聞學者亞伯拉罕·巴斯對把關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他關注個體在信息把關過程中的動態性。巴斯認為,個體的信息選擇和過濾受到社會環境和個體特征的影響,這使把關理論更加綜合和現實可行。
這些先行者著重從信源、信道、信息內容方面研究把關理論,忽視了信宿,即信息受眾。直到197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克·斯奈德在其論文《自我監控的過程:個體調整行為的自動性》中提出“自濾把關”的概念,促使人們對把關的關注點投向信息受眾。雖然“自濾把關”的概念產生于高度信息化階段之前,但在媒體融合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價值。該理論關注個體在信息接收端的行為和決策過程,強調信息受眾在把關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為人們理解和應對“數字鴻溝”問題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框架和啟示。
自濾把關可以幫助個體主動選擇、忽略或拒絕信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和目標。個體在信息獲取中進行自濾把關,評估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與個人目標的一致性[3]。
本文從社會認知理論出發,關注個體在數字媒介環境中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研究自濾把關對縮小“數字鴻溝”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文本使用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以深入理解和分析個體的認知和決策過程。
本文考察三個研究問題:
Q1:媒體融合環境中個體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與“數字鴻溝”有什么關系?
Q2:個體自濾把關意識與行為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Q3:以提升個體的數字媒介素養和信息獲取效果為目標,如何加強自濾把關?
基于上述研究問題,本文選擇8個個體作為研究對象(均為中國人),觀察他們在數字媒介環境中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研究記錄觀察到的行為和決策過程,并整理成詳細的觀察記錄。選擇4個個體作為研究對象(2個中國人,2個歐洲人),通過面對面或在線訪談的方式,與參與觀察的個體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對自濾把關行為的認知、動機和體驗。
本文通過整理和分析參與觀察的行為和決策過程,以及歸納和總結訪談數據,發現媒體融合環境中個體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與“數字鴻溝”的關系,以及個體自濾把關意識與行為的影響因素;通過比較不同個體之間的觀察和訪談數據,發現其中的模式、關聯和主題,以發現個體自濾把關意識與行為的提升方法。
觀察對象1:年齡8歲,性別男,觀察地點:家里。觀察對象1打開平板電腦,點擊抖音APP,展現推薦頁面,自動播放“武器A”視頻:畫面一開始出現了一個月亮,月亮上有個微笑的人臉,隨后開始播放渲染氣氛的背景音樂,然后出現了一個長著一張老人面孔的嬰兒,過了一會,有幾個五官完全變形,臉上露出詭異笑容的小人跳起了詭異的舞蹈,然后還有一個小人腳上拴著繩子,跟個大擺鐘一樣左右晃,后面有兩個小人。由于觀察對象1看完了整個視頻并點贊,系統繼續推送類似視頻“武器B”,接著是視頻“武器C”。三條視頻內容相似,無實際意義,其主題是無厘頭地創造“精神污染”。
觀察對象2:年齡11歲,性別男,觀察地點:家里。觀察對象2打開平板電腦,點擊愛奇藝APP,跳轉到內容推薦頁面,出現了較多的游戲解說視頻。觀察對象2選擇其中一個視頻“止戈”:東漢末年,董卓率兵入京,兵之所向兵戈擾攘,沿途民眾苦不堪言,董卓入京后,弒殺君臣欺凌百姓,在朝廷之上耀武揚威獨霸朝綱,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無人敢反抗。董卓的獨斷導致政務機構坍塌,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各方勢力為爭搶物資和領地相繼開戰,戰火燒遍了整個中原,攻城伐地,白骨露野,龍血玄黃……觀察對象2看完這個視頻后,點擊屏幕下方的“選集”,繼續觀看第二集,第二個視頻中呂布出場。
觀察對象3:年齡25歲左右,性別女,觀察地點:圖書館外。觀察對象3拿出手機,打開知乎APP,推薦頁面展現的大多是關于考研的一些問題。觀察對象3逐個閱讀,中間無意間點到突然跳出的美妝廣告,觀察對象3立即退出,繼續閱讀考研相關信息。
觀察對象4:年齡31歲,性別女,觀察地點:辦公室。觀察對象4打開手機,點擊小紅書APP,進入推薦頁面,所展示的均為母嬰相關視頻,觀察對象4點擊觀看排在最前面的一個視頻“適合1歲寶寶的十個早教游戲”。看完后下滑到下一個視頻“家有女寶這樣穿搭”,同時頁面下方出現關于童裝的購買鏈接,觀察對象4沒有點擊鏈接,而是返回主頁面,選擇觀看另一個關于寶寶早教的視頻。
觀察對象5:年齡40歲左右,性別男,觀察地點:公交車站。觀察對象5打開手機,直接打開慕課APP,點開英語課,并且掏出耳機戴上,后來上車、到站、下車,一直沒有更換APP或其他內容。
觀察對象6:年齡55歲左右,性別女,觀察地點:公交車上。觀察對象6打開手機,觀看快手視頻,一系列的娛樂視頻映入眼簾,觀察對象6沉浸其中,不時發出笑聲,而且手機外放音量特別大,影響到了其他乘客。
觀察對象7:年齡64歲,性別女,觀察地點:家里。觀察對象7觀看朋友圈(多為其同年齡段的親屬、朋友和前同事,年齡均在60~70歲),觀察對象7的朋友圈內容除了一些分享日常的照片之外,還有一些轉發的信息,譬如《小心中毒!杏鮑菇千萬不要和豆腐一起吃……》《近期不要吃香蕉了!相繼出現中毒事件……》《快轉發親友,再不買就沒了……》。觀察對象7看了這些題目不假思索地立即點進去閱讀,閱讀之后收藏。
觀察對象8:年齡68歲,性別男,觀察地點:小區廣場。觀察對象8閱讀微信群里的各種信息(文章+視頻),由于文章或視頻的結尾大多會提示轉發分享,如“請轉發給你關心的人,讓他們盡快知道這個消息……”,觀察對象8瀏覽微信群中的信息,部分沒有瀏覽完整,但是都進行了轉發。
(一)媒體融合環境中個體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與“數字鴻溝”的關系
比較觀察對象的情況,可以觀察到在使用數字媒介時,個體的自濾把關意識和行為存在一定的差異。觀察對象1和觀察對象6、7、8在使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時表現出自濾把關意識不強的特點,輕易就會被無意義、低質量或會造成精神污染的內容所影響。這與“數字鴻溝”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即個體在面對大量內容時,缺乏有效的自我過濾和選擇能力,導致被低質量或不良內容吸引[4]。觀察對象1作為少年組的代表,在使用短視頻平臺時表現出自濾把關能力較低的特點。因為其處于少年階段,對數字媒介的使用經驗相對較少,對數字媒介中的內容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辨別能力和判斷力。而觀察對象6、7、8則屬于老年組,他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也表現出自濾把關能力較低的特點。與觀察對象1相似,這同樣與他們對數字媒介的使用經驗相對較少有關。在應用數字媒介的過程中,老年人也容易受無意義、低質量的內容影響。此外,老年組的觀察對象6、7、8所受教育程度也與自濾把關行為相關聯。相對而言,他們接受的教育程度較低,對數字媒介的了解和應用能力相對較弱,導致在數字媒介環境中缺乏有效的自我過濾和選擇能力[5]。
(二)個體的媒介素養、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因素對自濾把關的影響
比較觀察對象的情況可以進一步分析個體的媒體素養、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因素對自濾把關的影響[6]。觀察對象2、3、4、5在面對不同的數字媒介平臺時均表現出較強的自濾把關能力。他們能夠有意識地選擇與自身興趣和需求相關的內容,并能夠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觀察對象2是少年組中的另一個代表。相對于同在少年組的觀察對象1,觀察對象2表現出了較強的自濾把關意識,這可以歸因于他們具備較高的媒體素養,了解該如何正確利用數字媒介平臺,并具備一定的信息辨識能力。此外,觀察對象2具備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夠評估和分析接觸到的信息,從而避免被誤導或受到低質量信息的干擾。觀察對象3、4、5作為中年組的代表,也在數字媒介環境中表現出一定的自濾把關行為[7]。觀察對象3和4表現出較強的自濾把關意識,雖然無意中轉到了其他頁面,但是并沒有被其他頁面的內容所吸引,而是選擇立即關掉,繼續瀏覽自己所需的內容。觀察對象5自始至終沒有切換學習內容,專注獲取知識,表現出非常強的自濾把關意識,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篩選數字媒介中的內容[8]。這與他們具備較高的媒體素養和信息辨別能力有關。他們在數字媒介的使用方面相對擁有一定經驗,能夠更加熟悉和適應不同平臺的內容特點,從而更好地進行自我過濾和選擇,對于不良內容也能進行批判。
(三)通過加強自濾把關以提升個體的數字媒介素養和信息獲取效果
由于4個采訪對象中前兩個采訪對象分別對應觀察對象1和2,以下僅針對采訪對象3和4進行分析。采訪對象3和4的事例,反映了通過增強個體的自濾把關能力可以改善信息獲取效果。采訪對象3表示她喜歡使用抖音觀看舞蹈視頻,但她同時面臨一個問題:系統會推薦與服裝穿搭相關的視頻,她常常被吸引并花費時間和精力在購買相關衣物上,而不是專注于學習跳舞。這說明她在自濾把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她可以通過設定個人目標和優先級來加強自濾把關能力,以改善她的數字媒介素養和信息獲取效果。也就是說,自濾把關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自律的基礎上[9-12]。對于采訪對象3來說,她可以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是跳舞,然后有意識地選擇觀看與跳舞相關的視頻,而不是被推薦的服裝穿搭視頻分散注意力。當個體的“主我”(自我意識)被分散注意力時,“客我”(客觀意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這種情況,如培養專注力,或者設定時鐘,規定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只可以做一件事情。另外,采訪對象4在使用微信時表現出了較好的自濾把關行為。他能夠主動選擇性地忽略廣告和點贊請求,并通過屏蔽或取消關注相關賬號來過濾不相關的內容[13-15]。這種行為反映出他具備較高的自濾把關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通過自主選擇和評估信息,個體可以更好地利用數字媒介平臺,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同時避免被無用的信息誤導或浪費時間。
媒體融合全面采用算法,為每個人創建獨特的內容流。難以逃脫的結果是,最終創建了一個回音室,讓人們陷入自身最糟糕的沖動。在信息過載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有太多機會獲取知識或娛樂信息,然而有人學慕課,有人沉迷于低俗視頻,這就導致知溝(在數字時代尤其表現為“信息鴻溝”)的存在且不斷擴大。媒體融合時代,人們所接觸到的信息不再像傳統媒體時代,如報紙、廣播、電視所傳遞的信息都是經過嚴格的層層篩選和驗證的,大部分信息受眾可以直接接收并相信。媒體融合時代,信息海量,摻雜了大量自媒體發布的真假難辨的信息。
除了政府充分發揮“把關人”的作用,采取相關措施限制垃圾信息的傳播外,更重要的是,要從受眾角度出發,強化受眾的信息篩選意識。面對海量信息,要過濾低質量信息、辨別真假,避免流言傳播。針對青少年,家長可以有效地引導他們,并向他們推薦一些高質量的博主的視頻;針對中青年,先自律再自濾,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主動過濾無用信息;針對中老年,他們是流言的主要受眾和傳播者,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對他們進行信息反哺,建議他們多從主流媒體獲取信息,因為主流媒體話語有其特殊身份,蘊含豐富的文化價值,既能“明鏡式”地反映社會實踐的變化,也能“明燈式”地指引社會實踐的發展。同時可以讓中老年人關注“謠言粉碎機”之類的公眾號以及安裝“全民反詐”等APP。
本研究聚焦于探討媒體融合時代的“數字鴻溝”問題以及加強個體的自濾把關能力對于縮小“數字鴻溝”的重要意義。通過深入探討媒體融合時代“數字鴻溝”問題,對“數字鴻溝”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框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即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個體受眾的自濾把關能力的提升對于縮小“數字鴻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未來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討如何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加強個體受眾的自濾把關能力,并提出更加具體的引導和培養方法。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之處:調查樣本可能存在局限性,無法涵蓋所有受眾群體和媒介平臺。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擴大樣本規模以覆蓋更多受眾。建議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角度進行深入研究,以提供更全面的理論支持,制定更精準的引導策略和政策措施,促進“數字鴻溝”的縮小和信息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藍姍.媒介融合:電視+互聯網的跨界與轉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2-4.
[2] 馬克·斯奈德.自我監控的過程:個體調整行為的自動性[J].實驗社會心理學進展,1979(12):85-128.
[3] 高金萍.“明鏡”與“明燈”:中國主流媒體話語與社會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1-142.
[4] 梁萍.傳播學原來很有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26-96.
[5] 埃姆·格里芬.初識傳播學[M].展江,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312-380.
[6] 列夫·馬諾維奇.新媒體的語言[M].車琳,譯.北京:后浪出版公司,2020:112-178.
[7] 約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M].鄧建國,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26-424.
[8] 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98.
[9] 陳力丹.傳播學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0-178.
[10]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8-100.
[11] 胡正榮.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62-266.
[12] 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0:102-302.
[13]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00-262.
[14]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266.
[15] 沃爾特·施德爾.羅馬與中國:比較視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國[M].李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1-236.
作者簡介 于靜,研究方向: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