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泉州廣播電視臺大型融媒體報道項目《走讀泉州》為例,對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進行分析,以期為新型融媒體節目建設及傳媒行業的發展提供助力。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的意義以及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背景,得出新型融媒體節目已成為傳媒領域創新的重要方向,通過積極開拓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有助于傳媒行業的優化建設的結論,進而立足于上述分析,以泉州廣播電視臺大型融媒體報道項目《走讀泉州》為例,提出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做好節目創新發展的精準定位、強化節目內容創新、推進節目生產模式融合、積極拓展平臺功能、關注節目互動環節的構建、加強節目原創性建設等。研究結果表明,有效運用上述創新發展路徑,可以讓新型融媒體節目獲得更好的制播效果,讓新型融媒體節目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節目生產;《走讀泉州》;節目互動
中圖分類號:G22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19-04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媒體形態多元化,為傳媒行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融媒體節目進入蓬勃的創新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立足于融媒體技術、融媒體節目領域的態勢,積極探索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可以找準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優化思路,由此科學、合理地推進各項節目創新措施,持續提升新型融媒體節目的質量。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媒體形態的多元化,讓新型融媒體節目成為廣播電視領域創新的重要方向。新型融媒體節目以多樣性的節目形式、融合多種媒體平臺、豐富且具有深度的內容、互動性強及觀眾參與度高等特點,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對整個傳媒行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從節目形式上來看,新型融媒體節目形式多樣,不但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還能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差異化的需求。此外,不同媒體平臺的社交屬性也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黏性,為節目制作團隊提供了更多的創意空間。從節目內容上來看,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時事、社會等各個領域。節目內容不僅注重娛樂性,還注重思想性。通過深入挖掘和剖析社會熱點問題、傳播優秀文化、引導公眾思考等,新型融媒體節目在滿足觀眾娛樂需求的同時,也積極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提升大眾的思想認知和文化素養。
從目前來看,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不僅是傳媒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是行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創新過程中,引入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等有助于傳媒行業的轉型升級,帶動文化產業、數字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傳媒行業的發展水平。在節目的創新過程中,為了豐富節目創新素材,需要不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并結合現代元素,構建節目創新思路,這有利于加強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增強文化自信心,同時也能夠推動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此外,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可以強化節目的互動性和社交屬性,構建出受眾廣泛的交流平臺,增進友誼、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可見,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對社會、行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鄉鎮作為一線基層,承載了深厚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具備多元而活躍的發展潛力,多年來一直是電視節目的重點題材之一。在媒體深度融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雙重背景之下,鄉鎮相關內容的新型融媒體節目逐漸增多,推動講好鄉鎮故事的創新實踐。
2022年底,泉州廣播電視臺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項目《走讀泉州》,打造“經濟重鎮”“華僑之鄉”“濱海小城”“生態小鎮”等系列內容,運用了短視頻、專題片、微直播、線下研學等多種形式,讓節目更加全面、真實、立體,使得鄉鎮的精神內核與視覺形象得到了更好的呈現,充分發揮了新型融媒體節目的文化傳播效能。而在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地方、機構及個人開始嘗試探索更多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并提高了對融媒體宣傳語與深度創作的重視程度,推動了新型融媒體節目朝特色化、深度化的方向創新發展[1]。
文章以泉州廣播電視臺大型融媒體報道項目《走讀泉州》為例展開分析。通過多輪的篩選,《走讀泉州》從泉州的156個鄉鎮中選取了代表性鄉鎮,并立足于“綠色生態”“世遺”“海洋文化”等多個鄉鎮特色定位與城市品牌優勢,以各個代表性鄉鎮為題材,設計了5至6集相應主題的節目,深挖鄉鎮文化,呈現鄉鎮精神。
該節目通過連接文化原力、融合生產模式、拓展平臺功能等方式,打造了《走讀泉州》宣傳品牌,由此開拓了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發展路徑。
(一)做好節目創新發展的精準定位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新型融媒體節目應運而生,為傳媒領域注入了發展活力。融媒體的開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導致新型融媒體節目的質量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同質化問題也比較突出。為了保證新型融媒體節目的質量,需要從發展定位入手,通過進行精準的定位,賦予節目獨立的特質,讓節目更具吸引力[2]。
為此,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須明確節目受眾群體特質,并立足于受眾的需求,探索節目的創新發展定位,打造獨立化且特征鮮明的新型融媒體節目。在此過程中,應凸顯節目內容的本土化特點,從受眾感興趣的人、事出發,也要注重與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合,保障節目定位具有文化特色、符合受眾需求。如此不僅能讓節目擺脫同質化的困境,還便于后期宣傳工作的針對性開展,提升節目質量。
在創新發展的定位上,融媒體節目《走讀泉州》立足于泉州的城市品牌優勢,進行了差異化的鄉鎮“畫像”,從本土化的角度對區域文化、鄉鎮精神進行深度挖掘,同時結合受眾需求,確立了“世遺”“海洋文化”“僑鄉”等多個標簽,明確定位,形成特征鮮明的《走讀泉州》品牌,提升了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水平[3]。
(二)強化節目內容創新
節目內容創新是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對內容進行創意融合,可以構建出內容更加新穎、更有吸引力的融媒體節目,實現節目高質量的創新發展。在節目內容的創新上,可以將區域文化的共性作為立足點,發揮區域文化優勢,將時代精神、區域文化相結合,構建出新的節目內容,讓節目內容具有相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深度,營造特定氛圍,引起情感共鳴,使得受眾對節目內容的創新更加認可。
在此過程中,要以內容創新為出發點,讓節目內容得以與沉淀于城市、鄉鎮的珍貴文化連接,構建出多觸點傳播、輸出的內容創新格局,提高節目對受眾的吸引力。《走讀泉州》將城鄉文化共性作為原點,以鄉鎮優勢、特色為支點,實現時代精神與文化載體的深度融合,借此讓節目與當地鄉鎮的珍貴文化原力相連接,呈現出新鮮有趣的風土人情以及厚重的區域文化積淀。不僅實現了海內外泉州人的“鄉愁共振”,還向外地觀眾展示了泉州的新形象,助力了泉州的外宣工作。
在內容創新上,要注意做好表達方式的設計,以契合當前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確保內容主線清晰、表達直觀;要為內容表達賦予文化韻味,讓內容更加優質,滿足受眾的審美和精神需求,以更好地推動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4]。
(三)推進節目生產模式融合
積極推進節目生產模式融合,可以讓新型融媒體節目實現可持續的創新,使得節目創新發展的道路能夠得到延伸,深入提高節目創新發展水平。為此,在生產模式的構建上,需要積極探索節目制播模式的升級,并有效利用傳播勢能,不斷擴大節目的“朋友圈”,借此豐富節目的生產模式,擴充節目體量,由此形成一個可推廣、可復制的節目創新生產模式,讓節目的創新生產鏈路得以有效延伸,放大節目的傳播勢能,保障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發展的可持續性[5]。
《走讀泉州》的制播除了采用電視臺自制的模式外,一直在探索節目生產模式的升級,并積極運用傳播勢能,不斷推進節目“朋友圈”的擴大。尤其是在2023年春節期間,節目生產模式更加豐富,體量也得到了擴充,由此構建出實踐驗證有效,且可推廣、可復制、可創新的節目生產流程,即“鄉鎮名片+導讀人推介+‘僑故事+‘食在家鄉+多彩文旅+X”差異化節目生產流程,然后將其推廣到融媒體中心,這讓《走讀泉州》的生產鏈條得以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在此過程中,可以考慮將虛擬演播室技術,引入新型融媒體節目生產模式的融合構建中,并依托于此項技術,將實拍內容與虛擬三維場景結合,由此獲得多樣化、生動的節目演播效果,同時也能為受眾帶來新鮮感,強化節目創新效果[6]。
此外,可以將節目的全媒體生產模式與新媒體生產模式相融合,構建出“全媒體+新媒體”節目生產模式,立足于全媒體、多功能、全直播、流程化的節目生產理念,將通信、廣播電視、IT等技術,融入節目生產的創新中,促進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以構建出形態靈活、包裝絢麗、形式新穎的新型融媒體節目,讓節目的創新制作獲得更好的效果,提升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水平。
從目前來看,考慮到視聽傳播模式的多樣化、多屏融合、網絡平臺信息傳播已經逐漸成為傳媒領域發展的趨勢,因此,在節目生產模式融合上,須積極引入各類高新的新媒體技術、融媒體技術,讓節目的制播更加符合現代化的傳媒領域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7]。
(四)積極拓展平臺功能
對于新型融媒體節目來說,多樣化、現代化的節目平臺是其關鍵優勢。在節目的創新發展上,要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從平臺功能入手,通過采取有效的創新措施,拓展平臺功能,實現節目屬性的破圈,為節目的創新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8]。在節目創新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功能性的內容元素,讓節目突破自身固有的屬性,賦予節目平臺多維的功能,使節目的效能更加豐富[9]。
《走讀泉州》立足于泉州的城市發展,通過有意識地添加一些功能性的新聞內容,構建出“新聞+”的節目架構,將節目作為載體,向外傳遞華僑鄉賢招商展示信息。同時,針對“海絲”僑商投資貿易大會等泉商、華僑、華人聚集的盛會進行專門的企劃,營造良好氛圍,借此幫助鄉鎮形成相關的招商項目,并獲得了資金扶持,由此突破節目固定、單一的文化宣傳屬性,賦予節目招商展示、招商合作聯系功能,讓節目平臺具備助力泉州現代化建設的效能,達到拓展平臺功能,屬性“破圈”的效果,提高節目的創新發展層次。
平臺功能的拓展需要立足于受眾需求、節目內容導向,提前根據節目的創新發展定位,探索節目平臺功能多樣化的可行性和方向,再制定出科學、有效、可行的創新方案,最后結合實踐操作與優化調整,摸索出一套適用的創新方法,讓節目的創新發展得到更好的成果,助力新型融媒體領域的優化發展[10]。
(五)關注節目互動環節的構建
一般來說,在新型融媒體節目中,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具有較為暢通和開放的交流渠道,這使得受眾的看法、意見可以得到有效的傳播,讓受眾更有參與感,增強了節目的受眾黏性[12]。為此,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也要有效利用新型融媒體節目在此方面的優勢,并關注節目互動環節的構建,不斷探索新的方式和技術,構建出多樣、新穎、豐富,受眾喜聞樂見的互動模式,提高節目的受眾關注度,推動節目創新發展水平的提升。
《走讀泉州》中的永寧、東關、羅溪、西坪、馬甲篇系列視頻,通過將互聯網作為互動平臺,“尊重老一輩華僑,贏得新一代僑心”等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遞,并利用評論、彈幕等新興的互動方式,收到了大量海內外泉州同胞的回應與反饋,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關注度[13]。
節目互動環節可以通過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多屏互動,并與受眾進行實時的彈幕互動,讓受眾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使節目更加貼近受眾,提高受眾參與感、體驗感,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和參與節目。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引入全民直播的互動模式,利用直播平臺,讓觀眾可以在家中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觀看和參與直播,并與嘉賓進行實時互動,同時也可以與其他觀眾進行交流,以增強節目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提高節目的關注度。
此外,隨著各類融媒體相關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互動作為一種新穎的互動方式,已經逐漸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這種互動方式能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參與到節目中,增強觀眾的沉浸感和參與感,為節目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創意。因此,可以嘗試探索構建虛擬現實互動模式,推動節目的現代化創新發展[14]。
(六)加強節目原創性建設
保證節目的原創性是實現新型融媒體節目創新發展的基礎。因此,應提高對節目原創性的重視程度,并從節目形式、內容挖掘、品牌特色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創新措施,以構建出高質量的原創節目,加快推動節目的創新發展[15]。
在節目原創性建設上,應勇于嘗試新的表現手法,打破傳統框架,結合新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創新節目形式,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由此在節目形式上突出節目的原創性。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對節目素材的深度挖掘,并重點關注社會熱點、文化現象、人文關懷等議題,透過獨特的視角,讓受眾獲得新的認識和思考,突出節目的差異化、個性化。
以《走讀泉州》中的石獅永寧篇為例,該篇取材于當地代表性區域文化——“海之古鎮,千年衛城”文化,并通過對該文化素材的深度挖掘,透視“古早味”與“網紅味”中蘊含的鄉愁密碼。節目的創作需要認識到品牌特色是節目的核心競爭力,高質量的原創節目應當具有獨特氣質和風格。
因此,應當深度挖掘節目的品牌價值,確立獨特的節目形象,從而提高觀眾的忠誠度。就目前來看,受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國際視野逐漸成為增強節目原創性的重要元素之一。
選用有效的發展路徑,助力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有助于傳媒產業創新發展。新型融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應注重強化節目的互動性、原創性,讓節目的質量更高,由此滿足當代各類受眾群體的需求,以充分發揮融媒體節目在思想引導、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效能,提升新型融媒體節目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杰.浙江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躍遷研究:以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為中心的考察[J].今傳媒,2023,31(11):149-152.
[2] 李巨倫,雷敬祥.全媒體視域下傳統媒介播音主持隊伍轉型發展路徑探究[J].今傳媒,2023,31(11):30-32.
[3] 李巍.融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的新生之路探析[J].今傳媒,2023,31(10):53-56.
[4] 劉繼婷,鄭雅寧.視聽新媒體平臺賦能媒體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J].傳媒論壇,2023,6(19):48-50.
[5] 戚思陽.融媒體背景下記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轉變與突破[J].新聞傳播,2023(19):109-111.
[6] 馬永強.高質量發展視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探析[J].出版參考,2023(10):5-10.
[7] 杜碧茵,郭少鳳.以智媒體為著力點,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廣州市番禺區融媒體中心高質量發展的破局之路[J].全媒體探索,2023(9):18-20.
[8] 陳杰.浙江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躍遷研究:以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為中心的考察[J].今傳媒,2023,31(11):149-152.
[9] 李巨倫,雷敬祥.全媒體視域下傳統媒介播音主持隊伍轉型發展路徑探究[J].今傳媒,2023,31(11):30-32.
[10] 齊田星.主流媒體如何講好中國城市發展故事:以CGTN《萬億城市》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23(21):53-55.
[11] 李俊.廣電網絡5G業務差異化發展路徑探析[J].廣播電視網絡,2023,30(10):23-25.
[12] 陳立,孫儼婷,彭昕.專業電視頻道向全媒體轉型發展現狀與路徑分析[J].老區建設,2023(10):74-80.
[13] 盧劍鋒.“四級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和特點[J].傳媒,2023(20):24-26.
[14] 王亞空.融媒體傳播格局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188-190.
[15] 金鵬.元宇宙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思考[J].新聞戰線,2023(20):20-23.
作者簡介 郭奕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