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危機包括自然災害危機、人為破壞危機以及兩者結合即在自然災害的基礎上疊加人為破壞的危機。在面對災難事件尤其是自然災害事件時,主流媒體在社會大眾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關于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在社會大眾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災難報道因災難的突發性、破壞性和沖擊性而帶有巨大的新聞價值。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不同于以往局限于傳統媒體的境況,而是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聯動報道的形式呈現。更多樣且細致劃分的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角度和側重點也各有特色。
2021年7月20日至21日,河南省鄭州市發生一起由極端強降雨所引發的內澇和洪災事件,本研究以這一事件為例,采取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查以往研究人員關于災難報道的研究概況,以人民日報、大象新聞、瀟湘晨報三家主流媒體為代表,論述這些主流媒體在災難事件報道中的報道方向和側重點,提出主流媒體在災難報道中的報道策略——及時的災難預警、專業的災難報道、熟練運用新興技術、堅守社會輿論。在發生災難時,主流媒體的報道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本研究旨在為日后主流媒體在面對災難事件時的應對措施提供些許啟示。
關鍵詞:災難報道;主流媒體;特大暴雨災害;人民日報;大象新聞;瀟湘晨報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03-03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國內主流媒體對于災難的報道方式更加全面,國內學者對主流媒體的災難報道研究近年來也更多地集中于網絡新聞報道。
王海燕、董春艷研究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河南暴雨中通過發揮主流媒體優勢、積極參與議程設置,構建微博傳播矩陣、實現多元主體互動,做好傳播“把關人”、及時遏制謠言傳播等輿論引導策略[1]。
胡蕓雯分析了人民日報微博和微信在河南暴雨中的相關事件報道,對其傳播模式進行比較后,發現微博“實時擴散”與微信“深度綜合”的不同特點[2]。
李丹丹探討了媒體應如何出色地應對突發事件報道,突出傳播及服務功能,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3]。
李慧、汪莉從大眾傳媒角度出發,分析探討了突發危機事件發生后怎樣維護和構建城市的正面形象[4]。
李辛茹通過統計分析各新聞媒體有關河南暴雨事件發布的數據新聞,總結在災難報道中數據新聞的報道特征,在此基礎上研究其文字風格、報道形式和報道脈絡等方面的欠缺,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5]。
李雨澤通過研究厘清了危機事件的報道思路,為今后主流媒體遇到危機事件應如何報道和傳播提供了借鑒[6]。
2021年7月20日8點至21日18點,河南省中北部發生了特大暴雨,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如此嚴重的天災摧殘下,河南省許多地區及人民受到重大傷害[7]。7月20日,除了河南當地媒體外,新京報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中午12點就開始了直播——“直擊鄭州暴雨”。緊接著,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也迅速跟上新京報的步伐[8]。本研究將其分為中央媒體、本地媒體、外地媒體三個部分進行分析。
(一)中央媒體報道——以人民日報為例
人民日報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權威性和群眾基礎自然不必贅述。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人民日報緊跟媒體融合浪潮,積極構建全媒矩陣、優化傳播渠道,在這次河南特大暴雨事件中積極發揮中央媒體的優勢,為社會穩定貢獻力量。
首先,積極開啟直播。人民網于7月20日20點09分、43分別推出“直擊鄭州暴雨”“直擊河南防汛現場”的災情直播,為廣大受眾提供實況報道。
其次,人民日報在其客戶端開通了“河南暴雨緊急救助通道”的內容,受災群眾可通過填寫H5表單求助,創新求助形式,為社會、為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其間還通過一些動圖、科普講解等形式幫助受眾了解河南暴雨的形勢等相關內容。
最后,在報道內容方面,暴雨事件發生當天,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迅速整理了河南省各個地區的救助電話,將這部分信息設為置頂內容,為有需要的受眾及時提供幫助。
7月21日,首發了官方數據“鄭州市區12人因災死亡”,而后陸續發出“暴雨中心轉移”“專家解讀河南暴雨”等官方的權威分析,也發布了如“暴雨逃生指南”這類應急知識。
7月21日至22日,人民日報發布數篇評論,多方面解讀自然災害中民眾的生活狀態。
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則動態持續性地關注這次災情,不僅在災情發生初期發布相關報道,在2021年9月、10月、11月等也對災情的后續情況進行報道,這些報道中有對在災情中作出貢獻的群眾和商家的贊揚,也有對河南重整旗鼓、回饋他省幫助的鼓勵等。
總體而言,在此次事件中,人民日報展現了身為主流媒體的價值,為社會、為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為同行樹立了專業標桿[9]。
(二)本地主流媒體報道——以大象新聞為例
大象新聞客戶端是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的省級新聞綜合平臺。作為本地媒體,大象新聞靠近事發現場,對事發城市、地點交通、社會民情有更加全面具體的認識,所以在此次事件中,其應該更加積極地發揮好媒體現場報道、災情播報和災難預警等功能[10]。
首先,大象新聞報道形式多樣。在不同的平臺上,大象新聞采取了不同的報道方法。在微博平臺上,其以“河南暴雨互助”為話題的形式發布微博,在嗶哩嗶哩平臺以“河南暴雨”為主題結合制作H5,在大象新聞APP上以持續直播的形式不間斷播報,讓受眾聚焦于現場的真實情況,發揮當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
這樣的報道形式在事件發生之初,不僅服務了災區民眾和受眾,還為不在當地的媒體提供了大量報道素材,如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網等媒體都使用過大象新聞的視頻素材[11]。
其次,對于災難預警工作,河南省媒體也發揮了良好作用。在這場暴雨發生之前,河南日報等媒體就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預警。在7月20日這天,大象新聞和其他本地媒體在得知氣象局簽發預警后也相繼發出相關的災情警告。最后,大象新聞通過拍客投稿爆料收集了很多一手資料,在官微話題“暴雨中的河南力量”中用短視頻報道了各地的最新消息,頗具時效性,內容包括災情、救援情況、災區民眾等,覆蓋面廣[12]。自災情發生至后續的持續報道,當地媒體充分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將報道視角集中于災害現場,報道內容細致形象、時效性強,呈現最新信息,凝聚群眾力量,為有困難的災區民眾解決問題。
(三)外地主流媒體報道——以瀟湘晨報為例
外地媒體以湖南省主流新聞媒體中的瀟湘晨報為代表。外地媒體相較于當地媒體和中央媒體,對這次河南暴雨事件的報道,時效性略低,報道側重點也有所不同[13]。7月21日,瀟湘晨報在微博上就河南特大暴雨進行了大規模報道,并注意到了女性健康問題,向在水里浸泡的經期婦女傳授應急解決方法。災情期間,瀟湘晨報的報道有關于河南一些不良商家“趁火打劫”抬高物價的事件,也有以媒體人的角度經歷這場災難的內容。這些報道視角補充了在災情下容易被忽略的一些問題,擴充了災難報道的覆蓋面和延展度。
總而言之,不同地區的主流媒體有各自的報道角度和報道方式,各家媒體都在結合各自的技術手段、關注視角和受眾需求進行傳播活動,擴大社會對災區災情的關注。
(一)災害預警要及時
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決定了其發布信息的受眾接受度更高、社會影響力更大,這對有重大影響力的信息傳播有重要作用。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河南日報提前一周就開展了預警工作,并邀請相關專家為惡劣氣候條件下的農作物管理提供指導。7月17日,河南日報于頭版倒頭題位置登出系列防汛內容,并刊登了兩篇出于應急管理部門和水利部門的防汛稿件;7月19日,于三版頭題位置圖文結合呈現報道,對全省防汛狀況進行了深入報道,使廣大受眾能準確、及時地了解汛情。
(二)災難報道要專業
面對自然災害時,主流媒體要以更嚴格的專業精神要求自己,堅持正確的報道理念,發揮自身特長,洞悉傳播規律,準確傳遞信息,凝聚社會力量。要堅守新聞的生命線——真實性。面對災難事件,要保證信息準確無誤,不能為搶首發、博眼球而忽略真實性。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要全力追求時效性,盡快掌握一手資料,把握新聞主動權,及時報道災難事件進展及有價值的信息。同時不能缺乏人文關懷,主流媒體更要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客觀全面地進行災難報道,避免過度煽情、夸張和神化某個體等情況。
在進行場景還原報道時,還要避免對當事人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面對一些敏感內容時,可考慮側面描寫,充分考慮當事人的立場。
(三)要利用新興技術
新媒體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新媒體的速度、海量、便捷等優勢在災難事件報道中能發揮極大優勢。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河南日報微信公眾號大大增加了推送內容的數量和密度,旨在為群眾解決問題。同時結合各種報道形式相互聯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各種報道形式的優點,如圖解、短視頻等,也利用輕量傳播的優勢,使傳播更形象生動,降低了讀者的閱讀成本[14]。
(四)要堅守社會輿論
災難報道中的社會輿論是影響救災治理的重要因素,要積極引導,堅守正面報道的輿論陣地[15]。主流媒體的報道中,高質量、有溫度、深入淺出的新聞評論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這對于群眾認識社會現象、團結社會力量等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主流媒體行動出色,尤其是河南當地媒體對災情的預警、報道和后續關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成效,也收獲了積極的社會輿論反響。這其中主流媒體對新興技術的運用和價值導向的引領,結合專業精神,讓社會大眾看到了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飛躍和前景,更堅定了主流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核心地位。
參考文獻:
[1] 王海燕,董春艷.媒體微博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的傳播策略:以“7·20”河南暴雨中的《人民日報》微博為例[J].傳媒論壇,2022,5(22):26-28.
[2] 胡蕓雯.人民日報微博與微信災難新聞傳播模式比較研究:以“河南暴雨”報道為例[J].科技傳播,2022,14(10):129-131.
[3] 李丹丹.試論突發事件中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以“7·20”河南暴雨媒體報道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21(12):61-62.
[4] 李慧,汪莉.危機傳播對城市形象的作用探析:以《人民日報》河南暴雨事件的報道為例[J].聲屏世界,2022(13):20-22.
[5] 李辛茹.我國災難報道中數據新聞的應用探究:以河南暴雨事件為例[J].科技傳播,2022,14(8):56-59.
[6] 李雨澤.主流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報道策略分析: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災害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4):104-106.
[7] 趙一帆.主流媒體如何進行災害報道:以《河南日報》鄭州7·20暴雨報道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1(18):56-57.
[8] 許昭君.建設性新聞視角下《河南日報》“7·20河南暴雨”災難報道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3.
[9] 陳梅.框架理論視閾下中央與地方媒體重大災難事故報道研究:以《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對8·12天津爆炸事故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6(7):71-73.
[10] 曹艷琴,姚兆宏.政務新媒體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批評架構分析:以“河南暴雨”的報道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22):7-12.
[11] 韓云.省級新型主流媒體平臺的戰略選擇與實踐邏輯:以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客戶端為例[J].青年記者,2023(5):77-79.
[12] 姚通.突發自然災害事件中主流媒體與網民的互動儀式鏈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2.
[13] 周華平.提高媒體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以瀟湘晨報融合發展探索為例[J].中國報業,2023(15):24-25.
[14] 米廣莉,徐文莉,梁艷.新媒體時代災難報道中的新聞真實性探討[J].全媒體探索,2023(5):85-87.
[15] 詹緒武,任慧.我國災難報道數據新聞的不足與應對[J].青年記者,2020(21):27-28.
作者簡介 黃雅婷,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媒體融合與媒體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