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 梁錦麗 鄭詠麗
摘要:好的作業應該是少而精的,這就要求教師對課程標準非常清楚。哪些知識點只需要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和掌握,按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出適宜的作業。好的作業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還能品味到思維的樂趣、知識的升華。通過問題的解決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學會解決一系列同類型及相關的問題,使思維得到訓練,同時還使學生有足夠的空余時間去發展自我。
關鍵詞:“雙減” 語文 作業 優化設計
一、設計開放性作業,綜合作業形式
設計開放性作業,體現科學與發展思想。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因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
同時作業還要注意學科間的融合。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并學會運用知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
二、貼近生活實際,優化作業內容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有多大?!蔽覀儜撘龑W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語文,并用學到的語文知識進一步豐富日常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幫助學生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反映日常生活的文本表述產生共鳴。[2]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知識面較狹窄,對有些課文的內容往往體會不深,對實際生活中的事物認識也較膚淺。我就依據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實際教授語文,讓學生拓寬知識范圍。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前,就可以設計如下預習作業:先讓學生們在校園里找聲音,學生們在草叢邊找到了樹葉落下的聲音、風吹過的聲音,再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把大自然的聲音表達出來。通過完成這樣的預習作業,在正式授課時,一些不易讀懂的句子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真實感受進行理解,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設計精簡性作業,保持學生主動學習
作業是學生鞏固學習成果、開展探索學習的重要途徑,優秀的作業設計對于學生知識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學科作業的設計者,一方面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正視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從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按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出難易程度適宜的作業。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學生每天按自己的愿望支配5~7個小時空余時間,才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作為教師應該明白,適量而有質量的作業才是最有益的。[3]
作業設計:
在教完《爬山虎的腳》后,可以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
師:學習完了《爬山虎的腳》后,你打算給自己設計一份什么作業呢?
生1:我打算朗讀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語句,仿照這種寫法,寫一個小練筆。
生2:我打算背誦描寫爬山虎的語句。
生3:我想把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語句抄寫在摘錄本上。
師:同學們,你們自己設計的作業比老師設計的還要精彩。那么,我們就按照1+X的方法,請大家在完成一份自己設計的力所能及的作業的基礎上,再選擇完成X份其他人設計的、自己感興趣的作業。X的數量可以自由選擇(多選不限)。作業量不作具體規定。
設計說明:
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業,更有利于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興趣不同的個體。所以作業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體,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有彈性地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實際情況設計和選擇作業?;A一般的學生可以選擇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作業,優秀的學生可以做難度較大的練習。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畏難心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操作效果:
第一,優化作業結構。從教學目標和學科知識的要求出發,綜合運用多種作業形式,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全面提高。
第二,數量適中。為了保證適當的每日作業總量,必須注意協調各學科的作業量。各科任教師和班主任要相互配合,溝通協調,根據學生對各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教學要求,結合不同學科作業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學科的作業量作出統籌兼顧的安排。
參考文獻:
[1]江竹鳳.談小學語文分層作業設計[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1(03).
[2]鄭冬梅.淺談小學語文發展性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2018(02).
[3]張維娜.情境性作業設計追求濃濃的語文味[J].小學教學考,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