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朱雪蓮 陳燕
摘?要:新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須在高校精準思政過程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國家網絡安全。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便利,又導致很多問題。包括大學生網絡文明意識缺失、高校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創新性不足、家庭網絡文明環境缺失和社會復雜環境影響。因此,新媒體時代下要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需要精準定位思政對象,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精準聯動思政力量,鞏固家庭教育引導作用;精準供給思政方案,提高高校主陣地作用。
關鍵詞:精準思政;新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76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廣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00后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生力軍,出生并長于互聯網時代的他們思維活躍、個人主觀意識強、生活方式更加網絡化。他們的網絡文明素養關系著自身身心發展、關系著社會和諧網絡空間的建設、關系著網絡強國的建設。為此,著重探究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現狀,積極探索提升網絡文明素養的策略,對于培養“新時代好青年”,建設網絡強國有著深刻的意義。
1?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提升意義
1.1?有助于培育時代新人,塑造大學生正確網絡行為
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中的一部分,較高的網絡文明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第一,幫助他們在紛繁蕪雜的網絡信息中“去蕪存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可以在慕課等更加可靠、更加專業的網絡平臺上學習,汲取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第二,規范他們在虛擬空間的一言一行。00后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塑造的重要階段,“扎根于”網絡世界的他們需求多變,易情緒化,以自我為中心,更加容易受到網絡的負面影響。比如部分學生遭受網絡詐騙、部分學生在網絡發表負面不實消息、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因此,網絡文明素養的提升,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匯總、篩選、分辨網絡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制力和理智性,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
1.2?有助于促進校園網絡文明建設,維護校園穩定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不管是教書育人,還是尋求自身發展,都離不開校園網絡文明建設。大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對和諧有序的校園網絡空間建設有直接作用。在“四通八達”“無孔不入”的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真實的正能量發言可以為校園網絡文明建設“錦上添花”,大學生發泄情緒的、負面的不當言論會將學校陷于校園網絡輿情危機之中,不利于建設清朗、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空間。因此,每一位大學生都應當提升自身網絡文明素養、都應當積極維護校園網絡空間和諧穩定、都應當積極建設校園網絡文明。
1.3?有助于促進國家網絡建設安全、穩定、繁榮
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是國家整體網絡空間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網絡文明素養對國家網絡文明程度有重要推動作用。無論是關于祖國發展、社會民生的事情,還是高校網絡生活圈的大小事情,一經在網上傳播,充滿好奇心的大學生都會跟蹤討論,他們的網絡信息真偽辨別能力、網絡思考能力、網絡倫理與安全能力都不夠成熟,很容易被“浮云遮望眼”,最后“不識廬山真面目”,身陷陷阱。因此,大學生需要提升自己的網絡文明素養,提高信息篩選甄別能力,促進國家網絡輿情健康發展,達到促進國家信息化建設和網絡建設安全的目的。
2?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現狀審視
2.1?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提升存在的問題
2.1.1?大學生的網絡文明意識有待提高
00后大學生處于三觀塑造階段、自我認知發展階段。他們好奇心非常重,易被新鮮事物干擾,導致他們網絡自我認知模糊,網絡文明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一,網絡信息處理能力欠缺。當前網絡信息呈爆炸式發展,部分大學生難以識別有用信息,缺少理性客觀思考,缺乏有效信息萃取能力,既容易發表不當言論,又容易被“花花迷人眼”的網絡世界所欺騙,落入“陷阱”,受到網絡詐騙。第二,網絡心理健康素養有待提升。一部分的00后大學生缺乏自制力,過度依賴網絡。在大學,他們的網絡娛樂生活(交友、游戲、購物、直播等)占據了百分之九十的精力,長時間癡迷于網絡世界容易使他們在面對現實世界時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身心良性發展。
2.1.2?高校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創新性不足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五育”積極向上發展的主要陣地,雖然在提升他們網絡文明素養方面成果頗豐,但在運行方式和創新性等方面還可以更進一步。一方面,培育機制運行方式較為單一,未能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大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無法滿足大學生與時俱進的網絡文明素養需求。另一方面,當前高校既缺乏專門的網絡文明素養課程,又缺乏可以系統開展教育的教師,只能從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進行相關知識的滲透,無法達到教學實踐的要求。
2.1.3?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網絡文明素養教育缺失“二重奏”
家庭方面,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上了大學以后,具備正確使用網絡的能力,認為自己對網絡的使用還不如孩子,不再管束,缺乏相應家庭引導;還有部分家長比較嚴厲,認為孩子上大學后,手機會更加占用孩子的精力,影響學習,雙方之間不能就正確使用手機進行友好交流。社會方面,一是政府網絡文明監管體系還有待補充完善。網絡執法人員配備、硬軟件設備等更新頻率無法與海量的網絡主體、信息和行為同步。二是許多網絡平臺層出不窮,這導致了流量之上的錯誤價值觀的快速傳播,大學生深受荼毒。
2.2?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欠缺的原因
2.2.1?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失缺”
當前,00后大學生上網多是為了休閑和娛樂,只有少部分學生是為了學習增加知識。此外,網絡平臺具有隱蔽性,部分同學不遵守網絡空間的行為規范,瀏覽不健康內容;不能客觀理性地評價突發性事件;言語使用不規范,百無禁忌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缺乏網絡道德意識、網絡法律法規意識,過度沉溺于網絡世界,換上嚴重的“網絡依賴癥”。因此,大學生的自我控制力需要提高。
2.2.2?家庭教育引導功能的“失調”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但目前中國大多數家庭對子女的網絡文明教育還處于認識階段,經驗不足,無知畏難。一部分家長溺愛孩子,一切以孩子的喜惡為中心進行教育,導致孩子被網絡負面信息影響;一部分家長對孩子聽之任之,任由孩子在缺乏家庭教育情況下沉迷網絡,尋求寄托;一部分家長視網絡為“洪水猛獸”,阻止孩子正常參與網絡學習,導致部分大學生上了大學以后,報復性的沉迷網絡無法自拔。由此可見,家長對大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2.2.3?高校教育主導職能的“失職”
作為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養的主陣地,高校在網絡文明素養課程、師資隊伍方面不甚理想。高校中多是基于專業課程和思想理論教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文明素養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卻未能從課程的系統性對大學生進行培養。除此之外,高校缺乏專職的網絡文明素養培育教師和團隊。目前多是各院系黨支部書記、專職輔導員、心理教師等作為教師隊伍,他們只能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文明素養教育,教育者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調不夠,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2.4?社會支撐職能的“失蹤”
受多元網絡文化影響,目前網絡環境整體趨向功利化,網絡平臺關于網紅、娛樂明星、“毒雞湯”等消息鋪天蓋地,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政治、社會民生、科學技術、好人好事等正能量信息被掩蓋,網絡消息質量低下,更有西方腐朽價值觀的滲透,導致網絡文化氛圍“烏煙瘴氣”,不利于學生從網絡汲取正能量。除了網絡平臺自身的管理缺失,專門用來規范(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法律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既要靠道德和網絡輿論的軟約束,也要靠法律法規的硬標準,這樣才能將大學生網絡犯罪“扼殺在搖籃中”。
3?新媒體時代下精準化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策略路徑
新媒體時代下,精準思政為提升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生力軍,要牢牢把握住00后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的特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地進行思想引領,引導他們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借力網絡平臺實現全面發展。
3.1?精準定位思政對象,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強化大學生網絡文明意識培養
大學生是其自身網絡文明素養的第一責任人,精準定位到個人或一類學生群體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創建數據聯動機制,進行數據動態分類,挖掘數據特征價值,并準確鎖定學生動態思想,定位學生內在需求,以通俗易懂和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縮短網絡思政教育與學生的距離,深度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我約束意識。
第一,引導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理性、科學的網絡觀如同第一??圩樱挥袕囊婚_始就扣好扣子,面對網絡消極文化才能保持客觀冷靜的頭腦,才能不沉溺于虛擬的網絡娛樂生活,才能不浪費美好時光,才能做一個積極向上的時代好青年。
第二,引導主動學習相關網絡知識。網絡知識的學習應該是與時俱進,持續不斷。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在豐富、多樣、便捷的網絡學習平臺進行挑選,彌補短板,拓寬眼界,培養興趣,提高認知思辨能力。
第三,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修養。網絡世界相比現實世界“道德邊界”較為模糊,“他律”因素較少,大學生應更加嚴格管理約束自己,內化網絡道德知識,踐行網絡道德規范,對待網絡消息做好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從內心深處做到網絡自省、自愛,真正做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2?精準聯動思政力量,鞏固家庭教育引導作用,實現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浸潤式培育過程
家庭是培養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搖籃”,是00后大學生接觸網絡最重要場所,家長應重視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依托大數據精準把握學生網絡思想動態,落實擔當家庭育人責任,與學生、學校進行數據信息共享,為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提供堅強的后盾。一方面,家長要增強網絡文明知識學習,言傳身教,“潤物無聲”。家長要從思想上跟上網絡的發展速度,克服害怕網絡的心理,學習網絡育孩新知識,接受網絡時代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在家庭交往中,家長可以把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作為切入點,通過發朋友圈、微信交流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父母要積極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家庭和學校共同承擔著提升大學生文明素養的使命,雙方應該共同發力,達成教育好大學生的共同愿景。首先,家長在配合學校方面,要在家校聯動中及時反映大學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交友、學習狀況,實現雙方信息共享,有助于學校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高校也可以將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分享給家長,通過召開線上線下講座、交流會等形式,提升大學生家長網絡文明素養,增加家長網絡知識和技能,與學校共同引導教育好學生。
3.3?精準供給思政方案,提高高校主陣地作用,完善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平臺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應該精準把握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發展規律,更新高校供給結構,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教育作為單獨的一部分納入高等教育體系,提升高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持續激發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內驅動力。
第一,高校應當組建并培養專業的網絡文明素養師資隊伍。要以教師的高網絡文明素養促進學生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從意識層面上,高校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教師要在課堂上利用教材、設備將網絡文明素養的各種知識傳遞給學生;從操作技能上,高校要加大對教師多媒體、必備軟件的培訓力度,保證教師實踐操作能力。
第二,發揮“四大課堂”協同發展功能。一是“課堂教學”,高校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抓手,以專業的網絡文明素養課程為輔助,打好配合,提高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知識儲備。二是“課外活動”,不斷開發校園文化育人功能,以“班級-學生社團-學生會”三種學生主陣地為抓手,通過開展講座、游戲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將大家積累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要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朋輩作用和榜樣模范作用,引導普通學生向榜樣學習。三是“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三走出”,即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出網絡,通過多姿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暑期“三下鄉”活動、暑期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腳踏實地地干“實”事解決網絡文明意識薄弱、網絡能力匱乏的問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繼續受培育、長才干、作貢獻。四是“網絡課堂”。網絡課堂成為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新課堂,很多大學生會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深入學習專業知識。要發揮好網絡課堂“新陣地”的作用,以中國大學生在線、“三微一端”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平臺為突破口,發揮高校輔導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4?結語
網絡文明教育是教育研究熱點和重點,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提升是一項需要“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今后的大學生是由“00”后甚至是“10”后組成,他們網絡文明素養對于高校的思政引領、高校的安全維穩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作為培育時代新青年的搖籃,更應該把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借助精準思政,提高教育針對性、增加教育吸引力、推進教育實時化,為創建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黃薇,李軍,杜亞婷,等.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10):9396.
[2]王宗顯.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機制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5):128130.
[3]王成寧,李小安,袁長鵬,等.自媒體環境下提升“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途徑的研究——以青海大學為例[J].公關世界,2022,(12):3334.
[4]李丹陽.新時期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提升路徑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2):179180+183.
[5]李宏宇.內卷與躍遷:自媒體視域下青年網絡文明素養審視與培育[J].領導科學論壇,2021,(12):102105+117.
[6]劉蔚.移動互聯背景下“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特征及培育路徑探究[J].高教論壇,2020,(01):4752.
[7]鄧霖.網絡強國戰略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20.
[8]辛恩琪.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精準思政實施路徑探析[J].大學,2022,(20):157160.
[9]林藝琳.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
[10]李淑潔.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機制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