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華 鐘小容 黃哲



摘?要:在當代信息技術快速迭代與政府治理形式日益多元背景下,公共管理學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脫節問題,具體表現為實踐教學不足、課程內容滯后、授課形式單一。混合式教學改革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結合公共管理學課程的“線上—線下”“理論—實踐”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過程,介紹公共管理學在線上課程資源利用、混合式教學理念設計和課堂實施細節,并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初步分析。實踐證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充分拓展課程資源內容、優化課程知識結構、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學生的公共管理基礎知識素養與綜合實務技能得到同步提升,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得到有效落實。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84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政策科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公共管理學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一樣,具有共同的對社會變革的渴望和知識增長的要求。在當代,以算法技術、人工智能等公共大數據技術已滲透到公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管理學學科知識與理論框架面臨知識增長瓶頸,政府治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引領的信息技術的背景下,深化“公共管理學”與“現代數字治理技術”的學科知識交融關系,創新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拓寬傳統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內容與應用空間以回應當代信息技術的變遷顯得尤為必要。
1?公共管理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1.1?偏重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
公共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其課程體系包括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政府組織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務等內容,涉及政治、法律、經濟等多個領域的復雜學科知識。無論是課程體系設置抑或是學術研究都有著濃厚的學理性色彩,而實務層面的內容則相對薄弱。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學生對復雜理論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會出現重視理論內容、輕視實踐環節的情況,課程教育內容也限制在理論化范疇之內,并導致課程教育的視野受限、學生課程收獲感較差等問題。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對人才培養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務技能的吸收與應用不平衡,課程實踐環節的缺失使學生對現實工作情境缺乏敏感度,無法實現理論內容與實務技能有機結合;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教育也將無法回應當代政府治理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1.2?課程內容設置相對滯后
課程內容滯后于現實,課程上內容安排與當代政府治理技術的演進不同步。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近年來迅猛發展,公共管理學課程內容與知識體系要與之同步革新。但現實來看,公共管理學課程內容設置有著強烈的路徑依賴,長期沿用傳統知識架構而未能根據當代政府治理形勢有所更新,滯后于當代信息技術與政府治理工具的發展,導致學生的知識構建與當代管理科學技術演變相脫節。課程內容的滯后導致學生缺乏與當前時代的實際應用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難以適應未來公共管理的變化趨勢。
1.3?授課形式相對單一
課程形式單一,學生收獲感較差。由于公共管理學的課程體系中涉及較多的較多學理性知識,部分教師為保證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其課堂講授形式往往采用線下授課,對于線上課程則不予重視。實際上,對于理論性強的課程內容的確可采用線下教學的形式展開,而對于應用性較強的內容則可根據需求以多元化形式展開。此外,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并未針對課程內容和學生需求創新教學形式,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灌輸模式色彩濃厚。由于整體課程設計單一,在教學過程又未能針對課程不同內容模塊和授課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收獲感較差,容易產生厭倦消極心態。
2?教學改革方向: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blended?learning)是指將面對面講授式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在線學習相結合,借助兩種學習環境的優勢,重構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活動,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提升學習效果的目標。混合式教學中的“混合”的內涵為:一指授課形式的混合性,即線上線下相結合;二指學習方式的混合性,即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相結合;三指授課環境的混合型,即真實的教室環境與虛擬的網絡環境相結合。混合式教學概念演變歷經了技術應用階段、技術整合階段以及“互聯網+”階段3個階段,由剛開始聚焦信息技術逐步向關注師生共同成長、提升教學效果轉變的過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隨著混合式教學實踐的逐步推進,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日益融入到教學模式變革和課程內容的構建中,并創設出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情境,從而有效提升、改進課堂教學,提升、改善學習效果。
以往公共管理學的教學改革研究多聚焦于教學過程、教學形式的創新,但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刻改變高等教育生態的背景下,管理學課程教育應如何深度融合當代教育信息技術以改變傳統知識呈現方式、教學組織形式?過往研究并未探討和關注。在當代新興信息技術發展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公共部門對信息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不斷提升,公共管理學課程教學應該“構建跨學科多元融合的課程模塊”“打破學科壁壘”,從而實現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標。為此,課程團隊開始了公共管理學的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
3?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3.1?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3.1.1?課程內容及知識體系的構建思路
首先,課程以公共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及實踐知識構建了“線上—線上”混合式教學體系。課程總體內容包括:公共管理概念及理論研究演進、公共組織、公共領導、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等內容(如圖1所示)。課程劃分為“線下課程—線上課程—實驗課程”3個模塊。第1周為教學準備周,第2-14周為線下理論課程修讀,同時完成各章節的MOOC平臺課程學習。理論課程學習完成后,需到實驗室開展為期3周的實驗課程學習,第18周進行課程總結。實驗課程為電子政務演示、公共人力資源決策演練、公共治理新工具等理論課的實務演示。實驗課程是針對公共管理學課程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實踐操作檢驗,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其評分標準由實驗設計、操作演練,項目匯報與小組問答等部分構成。
3.1.2?線下與線上資源相結合,延展知識廣度
課程組教師充分利用大學MOOC等在線網絡學習平臺,完善課程專業知識與課外學習資源。結合教材章節劃分,課程組設立了公共管理主體及其構成、非政府組織管理、公共危機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部門績效管理、電子政務、公共治理新工具等7個課程在線知識模塊,每個知識模塊均提供講義、課件、微課視頻等學習資源,以達到充分延展課外學習資源的目的。線上課程中,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電子政務、公共治理新工具運用等內容是重點之一,并與線下實驗課程緊密關聯。
線上線下相結合還體現在課程組將錄制好的實驗操作視頻上傳至網絡,鼓勵學生提前瀏覽,促進學生對實驗操作的理解與吸收。針對不同的實驗模塊,教師將實驗操作講解視頻上傳至視頻網站,學生可通過網頁端或App端瀏覽實驗操作內容,并對各模塊的疑難點評論或留言,教師則針對學生或游客留言進行回應和講解。視頻內容包括軟件功能界面介紹、進度查詢、實驗定位等基本功能介紹,也包括實驗任務操作步驟的得分點講解、各實驗任務內容講授等。教師自制線上實驗微課與線下實驗課程起到良好的相互補充的作用。
3.1.3?理論與實驗課程結合,拓展課堂內容深度
公共管理學的理論知識往往需要通過實驗演示加以強化。結合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現實需求,科任教師引入實驗課程模塊,對公共管理學的理論教育起到補充和強化的效果。課程改革過程中,專任教師結合線上MOOC課程內容與線下理論課程,引入了公共政策沙盤演示、電子政務實驗實訓、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決策演練、公共治理與大數據分析演練等數個實驗課程模塊。實驗環節與理論課程內容形成相互呼應、相互強化的關系,從低階到高階幫助學生將理論課程的相關內容運用于實驗過程中。
實驗環節的設置能幫助學生強化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應用,促進其掌握公共治理的基本知識與實務技能。學生通過組建實驗項目小組,分工扮演不同崗位角色以完成實驗任務實驗課程準備階段,學生需要完成收集案例、預設實驗情景、設計實驗等基本任務,另需要觀看教師錄制的實驗微課以熟悉實驗基本操作技巧,并完成實驗室安全事項測試題。實驗開始階段,學生組建不同的實驗小組,擔任相應實驗角色并依托前一階段所收集的案例和項目設計分工合作完成實驗任務,系統則根據進度及任務完成情況對學生打分。在完成實驗課程后,各小組對實驗結果進行展示匯報,科任教師針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問答交流。“線上+線下”“理論+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強化學生在理論課程學習中的收獲。實驗內容的引入能提升學生課程實務能力、治理工具操作能力乃至數據分析與決策綜合能力,對于緊貼時代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起良好的推動作用。
3.2?成績評價機制的多元化與科學性
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評價機制具有多元化與科學性特點。區別于以往以考試成績為據的單一成績評定辦法,本課程設置了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法。線下理論課程成績評定內容包括出勤、讀書報告、作業習題期末考試4個部分,重點考查學生基礎概念、理論知識的習得及拓展能力,評分標準具有科學性和結構化特點。實驗課程板塊由實驗設計與操作、小組展示等兩方面構成,重點考察學生理論知識的拓展運用、實驗設計、實驗步驟操作、團體合作以及項目匯報中的表現,評分更具有針對性,體現學生的綜合演練和團體合作能力。
在線課程定位為線下課堂知識的補充與延伸。為督促學生有效利用MOOC平臺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對學生的線上課程學習成效采取以下評價方式:一是根據MOOC平臺的視頻學習進度與時長進行評分;二是對MOOC平臺所提供的在線自主測試題進行評分。線上學習任務需要相應的教學周內完成,不得找他人替代,不得超過規定時間完成,否則會進行相應的處罰。在線課程學習對完成時間、完成率、瀏覽時長進行規定,側重考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三是完成MOOC平臺章節測試題,根據學生得分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4?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改革成效
4.1?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課程評價
學生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對象,學生的課程評價及授課滿意度直接反映課程改革成效。課程組及教學管理機構從教學內容、教學態度、教學效果、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實現度、考核方式等6方面編制問卷,收集學生對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的課程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共35名學生參加課程評價,總得分為91.86,較往年同期比提高了2.74分。從調查結果看,大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設計、授課效果、教學目標實現度、考核方式等都給予了較高評價,課程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除了進行問卷評價,課程組還以匿名方式收集了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主觀評價,評價文本摘要如表2所示。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課程形式多樣化、內容設置豐富,并且在授課過程中能做到與實際結合,學生的課程收獲感良好。
4.2?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反思
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各個板塊安排妥當,巧妙地將“線上—線下”“理論—實驗”相結合,實現課程內容和課堂形式的多樣化,充分延展了學生理論思維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實務能力和操作水平。筆者作為教學改革設計和實施負責人,認為課程有以下幾點特色和亮點:一是公共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安排合理、形式創新、授課形式多樣化、課程資源多元化、考核與評價標準具備科學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積極效果。
二是授課內容與MOOC平臺的線上資源緊密結合起來,拓展了課程資源,有助于督促和培養學生養成課后自主復習、借助線上平臺資源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借助MOOC平臺提供的學生學習數據(如線上學習時長、章節測試題成績等),教師可以了解課堂效果與薄弱環節,策略性地采取措施調整授課節奏以鞏固課程成效。
三是課程實驗環節的設置,強化了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務能力,更新了課程知識體系,回應了公共管理與政府治理的用人需求。實驗教學實現了知識體系的跨學科,即實現了公共管理學知識體系與當代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等相關內容交叉融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而實驗課程也能夠有效調動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09):1824.
[2]王鶄,楊倬.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以華師云課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04):8589+102.
[3]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等.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03):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