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欣雨 金苑
[摘 要]文章闡述了線損管理在電力供應中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線損測試與計算方法落后、線損預算激勵機制不完善、基礎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不足等問題,提出積極推行線損管理數字化改造、完善線損責任考核與激勵機制、加強用戶用電信息化建設應用及加大線損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等對策,以加強線損管理工作,提高電力營銷和供應的安全性、經濟性。
[關鍵詞]電力營銷;線損管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42;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4)05-0043-03
(一)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穩定
線損管理可以全面監測電網系統的供電情況,測算線路上的能量流動情況。開展精細化的線損分析,可以準確判斷線路的工作狀態,發現線路故障隱患,例如發熱點、潮濕點等問題設備或線路段。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很容易引發事故,危及系統安全運行。線損管理可以定量評估這些隱患對系統穩定運行的影響,制定預案,提前防范風險。此外,線損測試結果還可以驗證電網運維措施效果,為電網建設、運維決策提供依據。線損管理可以實時掌握系統運行情況,確保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電力供應更加穩定[ 1 ]。
(二)提高電力營銷和供應的經濟效益
線損管理的核心在于測量線損電量,判斷異常線損,制定針對性的線損治理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切實減少線路傳輸和變配電過程中的能量損耗。減少的線損電量,直接轉化為電網企業的經濟效益,當這部分損耗不再發生時,企業即可減少采購電量或者增加電量銷售。線損管理水平的提高,意味著電網企業在現有資源條件下,可以提供更多可銷售電量,這將直接增加企業的收入。所以,線損管理是電網企業獲得經濟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據測算,全國電網線損率為6.59%,每降低1%,可減少電能損耗452億千瓦時,增加年度利潤約320億元[ 2 ]。
(三)維護用戶的切身利益
用戶購買的電量中,因線損發生的損耗部分是額外增加的電費支出。線損管理減少了這部分損耗發生,使用戶的實際用電量更接近于購買電量。這意味著用戶減少了無效支付,購電費用更合理,電費負擔得以減輕。用戶不再承擔線損電量對應的電費,切身利益得以維護。這將會提高用戶的電費支付意愿,有利于改善電力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關系。
(四)推進能源節約與綠色發展
線損減少直接意味著發電端煤炭、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下降。這是在發電源頭實現節能減排的直接效果。同時線損管理可以評估線路輸配電過程中的節能潛力,找出“短板”,指導技改實施,實現線路科學合理配置,挖掘線路在可再生能源輸配電中的潛力。線損管理可以大幅減少系統能源消耗,推進能源綠色化利用,助力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
(一)線損測試與計算方法落后
許多電網企業線損計算仍停留在經驗計算階段,主要依賴歷史數據,采用定額定值法測算年度線損率,無法反映線路實時損耗。這種計算公式簡單,準確性較差,預測偏差較大,無法科學預估線損電量,也就無法及時發現線路異常問題,缺乏針對性。許多企業線損監測系統也比較簡單,主要依靠手工巡檢和模擬量測,無法實現線路工作參數的全面、動態、精確監測。線損監測數據無法與線損計算相結合,難以準確判斷線損異常變化的原因。當前線損測試與計算方法的局限嚴重制約了線損管理水平的提高,無法滿足電網經濟高效運行的需求。
(二)線損預算激勵機制不完善
部分電網企業在線損管理方面,考核評價體系不夠全面和系統,只簡單將線損率作為考核指標,沒有細化部門責任和完成進度,沒有制定針對性的激勵措施。一些企業負責線損管理的主管部門和業務人員的績效評價中,線損指標占比較小,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激勵,導致企業內部對線損管理重視不足,投入資金和人力較少,線損治理措施執行不力,線損數據統計和分析工作被忽視[ 3 ]。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線損數據弄虛作假現象??梢哉f,線損預算和考核體系的不健全,嚴重制約了線損管理工作的開展,線損管理流于形式,系統治理效果難以實現。
(三)基礎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不足
目前,不少電網企業線損相關數據仍主要依靠人工讀表和統計。計量裝置和信息系統建設比較落后,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配比低,僅有50%左右的計量點實現了自動采集,大量數據無法實現自動化匯總,仍需大量人工統計工作,使得數據收集效率低下,準確性得不到保證。同時,企業缺乏高效的線損數據處理和分析平臺,無法對海量線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精細化分析,未能有效提取數據價值,直接后果是無法找到線損形成的原因,也無法制定針對性治理措施。此外,數據的積累與應用脫節,測算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割裂,數據應用水平有待提高。
(四)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不足
我國許多地區電力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薄弱,部分線路和配變設備長期處于高負荷運行狀態,故障率居高不下。特高壓和110千伏級別線路跨度大,多位于高山、深林、荒漠等復雜地形帶,電塔、變壓器等設備散落分布,維護保養和巡檢十分困難。一些配電設備由于放置環境惡劣,容易受到鹽霧侵蝕。電網企業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原因,無法及時更新改造老舊設備,也缺乏線路、設備精細化數字化監測手段。這些因素導致線路故障多發,線損電量增加。同時自動化改造建設嚴重滯后,設備智能化水平偏低,無法實現精細化運維,也制約了線損管理效果,急需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
(一)積極推行線損管理數字化改造
電網企業應積極推進線損管理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構建面向未來的線損監測與管理系統。
一是搭建線損監測數字化平臺。平臺應實現電網拓撲結構的數字化建模,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等設備,收集電壓、電流、功率等線路實時運行數據,實施線上動態監測。并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海量監測數據進行匯聚、存儲和智能分析,構建高效、精細的線上線損監測體系。
二是通過數字孿生和AI算法,構建線損預測預警模型。模型可以基于大數據分析線損變化規律,結合氣候、負荷等影響因素,實現線損預測。建立閾值報警機制,對可能出現異常升高的線損及時發出預警,為電網調度決策提供支持,指導線損控制[ 4 ]。
三是數字化支撐業務應用。線損監測與管理數字化系統,可以與其他業務系統深度融合?;谙到y數據支撐線損治理措施制定,也可以為電網調度決策提供依據。此外,應加快傳統電網向配網自動化和數字變電站轉型。采用數字化設備替換模擬量測裝置,推行無人值守變電站和無人巡檢機器人,降低人為抄讀誤差。
四是加強內部協同和數據共享。通過統一數字平臺和數據中心,打破業務系統數據壁壘,強化部門間、系統間協同配合,實現線損相關數據的跨系統、跨部門共享應用,提高數據利用效率,切實提高線損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二)完善線損責任考核和激勵機制
電網企業應完善線損管理的責任考核和激勵機制,形成科學合理的線損管理體系。
一是明確部門線損管理責任。企業高層要高度重視線損管理工作,成立線損管理領導小組,并細化不同業務部門的線損管理責任。例如計劃部門負責分解線損指標與制訂計劃,生產部門負責線損執行與治理,營銷部門負責用戶用電管理,財務部門負責線損數據核算等。各部門要將線損管理目標任務分解到基層單位與個人。
二是將線損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在部門與員工定期考核中,將線損完成情況作為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己藘热菘梢园ň€損完成率、線損異常情況報告、線損治理措施落實情況等。
三是建立線損激勵機制。對完成線損管理目標任務好、線損異常波動降幅大的部門和個人,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將線損任務與績效、年終獎掛鉤。同時,對線損管理不力的部門和個人進行約談問責。
四是加強線損數據監督考核。建立數據監測質量考核制度,完善線損數據的抽查機制,確保線損數據真實有效。
此外,應定期開展線損管理評估,總結推廣好的工作方法與經驗。通過全面考核與激勵,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線損管理工作的積極性,推動企業線損管理能力整體提升。
(三)加強用戶用電信息化建設應用
電網企業應加快推進用戶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收集和分析用戶用電詳情數據,服務于線損管理。
一是加快智能電表換裝步伐。廣泛推廣安裝智能電表,實現用戶用電信息自動化采集,獲取用戶詳細的負荷曲線數據和用電特征信息,為線損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智能電表可以實現對電量、需量、功率因數等參數的精確計量,還可以根據遠程命令控制用戶供電情況。
二是建設智慧用電平臺。搭建統一的信息化用電平臺,實現對海量用戶用電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多維度分析應用,形成用戶用電畫像。充分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開展用戶群體層面的線損監測、用戶用電特征挖掘和用戶分類,為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三是開發用電異常識別模型。根據用戶歷史用電記錄,運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算法,建立多分類的用電異常識別模型和異常預警機制。一旦檢測到異常波動或用電負荷突增,可以快速鎖定潛在的線損問題區域,指導現場檢查與處理。
四是實現用戶信息系統與營銷業務系統的深度融合。實現用戶用電信息平臺與營銷業務系統的無縫對接,建立用電異常數據與線路線損監測預警的關聯分析機制,提高線損風險的發現精準度,為抄表驗算、電費計費優化、用電稽查等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
五是支撐調度和治理決策。用戶用電特征數據和用電預測結果,可廣泛運用于配網重構、負荷均衡、能效管理等多方面決策,指導電網規劃建設和運維管理??蔀橹贫ㄡ槍π缘木€損治理措施和治理資源優化提供數據分析依據,使治理舉措更加精確[ 5 ]。通過推進用戶用電信息化建設和開展數據挖掘運用,電網企業可以大幅提高線損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確化水平,有效防控線損風險。
(四)加大線損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
電網企業應加大線損治理和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通過設備更新改造、新技術應用等措施,提高系統可靠性,為線損管理提供基礎保障。
首先,要加大輸變電設備的改造和線損治理力度。對于運行年限較長的線路、變壓器、開關等設備,要制訂年度改造計劃,優先更新改造那些線損嚴重的設備。改造內容包括:采用先進材料替換線路導線,降低傳輸損耗;使用新型變壓器替代落后產品,減少鐵損和銅損;更換和增設無功補償裝置,將線路電壓控制在合理范圍。這些措施可以直接減少線路耗電量,是消除線損的重要舉措。
其次,要加快數字化變電站、配網自動化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數字化變電站能夠實現對主變參數的全面監控,并自動實現設備監測、狀態評估、事故預測、風險預警等功能,可以顯著減少人工線損。配網自動化通過建立先進的通信網絡和分布式控制系統,實現對配電網的全面監視與控制,能快速檢測和處理故障隱患,減少線損事故的發生。
最后,應積極推進輸配電線路的無人機和無人車巡線檢查,推廣應用熱像儀、圖像識別、傳感器等新設備,建立電力物聯網技術在線監測體系。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提高電網監測和維護的效率,降低檢查維修的人工線損成本,有效防范線損事故的發生。通過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新技術推廣力度,電力企業可顯著提高電網的智能化水平,為線損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線損管理工作事關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降低線損是電網企業提升經營業績、履行節約資源義務的重要舉措。
面對新形勢,電力企業必須加強營銷線損管理工作,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推進線損管理數字化轉型,建立嚴格的責任考核和激勵機制,持續加大線路和設備建設投入力度,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進步,降低線損率,實現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陳植.電力營銷線損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1):72.
[2]張歡.電力營銷線損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9(23):167-168.
[3]蘇杰.電力營銷線損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通訊世界,2019(05):217-218.
[4]邢鵬,王玥.電力營銷線損精益化管理措施的研究[J].自動化應用,2023(S2):207-209.
[5]成坤,黃欣琰.基于同期線損的電力營銷精益管理實踐[J].企業管理,2020(S2):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