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鈺涵,楊 嵋
(西南大學 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神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代表著古人對平安、智慧與美好品質的追求[1]。在文化藝術領域,神仙形象作為一種新的靈感來源,在電影電視、視覺傳達、服裝服飾等行業逐漸受到設計師的青睞。造像是神仙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呈現,是中國傳統祈福文化的現實載體。其通過雕塑、繪畫等藝術手法,將神仙的形象具體化、實體化,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研究神仙造像藝術是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研習和傳承。探究神仙造像元素在國潮服裝中的應用,不僅為國潮服裝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更為服裝設計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神仙造像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其以神仙為主題,通過雕塑、繪畫等手法將神仙的形象立體化、實體化。這些造像具有超然物外、飄逸灑脫的特點,反映了人們對神仙的崇拜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道家文化的不同派系使神仙形象與職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疊,而政治、文化、地域等諸多因素的變遷更使歷代道家神仙造像呈現出千姿百態、豐富多變的藝術表現形式。下文根據神仙造像不同的職能、外形特征,將其劃分為“文神”“武神”兩個類別。
“文神”是主管文學、教育和智慧的神祇,是文化藝術的守護神,其初現于文獻古籍中,這些文字多著色于對“文神”功德的頌揚,對其外貌形象的描繪則不甚詳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文神”形象的想象,使其在造像形象上趨于雷同。如北京東岳廟的4座木雕彩妝文臣像,他們多梳發髻或頭戴布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帶,手執圭或虛托,端莊恭敬,衣著、神態頗為相似。此外,北京白云觀文昌殿文昌帝君像亦頭戴垂角幞頭,身穿袍服,腰系革帶,右手撫膝,左手撫帶[2]。統觀現存的“文神”造像,雖五官、服飾、動作細節各有差異,但大多衣著典雅、平和端正,外形、神態均頗為相似。“文神”造像的千神一面、缺乏個性與“武神”的形態各異、張揚夸張形成了鮮明對比。
“武神”是主管戰斗、競技和軍事領域的神祇,是軍事力量和勇氣的守護神。歷史上經典的“武神”造像多參考史籍典故,如咒符中對“四圣真君”之一天猷副元帥的描寫:“頭戴天圓,足履地方。冠帶九氣,結為衣裳。日為圓象,月為圓光。身披北斗,六甲九章。左踞河魁,右倚天罡……”大足石門山天猷副元帥造像生動再現了咒符描述的形象。除此之外,歷史上較為經典的“武神”造像還有北京東岳廟武神、湖北省武當山博物館的雷神像、北京白云觀王靈官像等。這些“武神”造像多具備“龜蛇合形”“紫發金睛”“青面黃眉”等形貌特征,以夸張的藝術語言展現了“武神”形象的威猛勇武。
神仙造像的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兩方面。一方面,神仙造像是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符號,具有文化研究價值。神仙造像被廣泛應用于宗教、祭祀、建筑中,是傳統祈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神仙造像以道家文化為主,凝結各家文化精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傳遞東方美學意蘊的神仙造像被學界視為藝術珍品[3],極具藝術研究價值。在造型上,其形象生動、儀態自然,面容細節與服飾裝扮均恰到好處;在色彩上,其汲取了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精粹,層次豐富,傳遞了東方美學;在工藝上,其以石刻、木雕、泥塑、彩繪等中國傳統技藝游刃有余地勾刻出神仙的飄逸出塵、超凡脫俗。神仙造像的造型、色彩、工藝無不凝聚著古代工匠的巧思與匠心。傳統的審美與精湛的技藝使神仙造像形神兼具、自然生動、巧奪天工,極具藝術價值。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在倡導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精粹,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神仙造像元素,設計兼具傳統文化與東方美學價值的服飾是當下研究熱點。在諸多服裝品類中,既受年輕人推崇追捧又與神仙造像風格相互契合的服裝是國潮服裝。國潮服裝指以中國本土文化為基礎,通過獨特的畫面風格以及中國元素符號的特色化表現所形成的特定藝術風格的服裝[4]。在國家的支持下,傳統文化復興、民眾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也逐漸投射到對本土品牌與國潮風格服裝的偏愛選擇上。2018年起,國潮服裝逐漸成為服裝產業發展新趨向,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國潮服裝與神仙造像藝術的結合不僅能為國潮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源泉,同時也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筆者對神仙造像中“文神”“武神”形象的部分特征進行了提煉歸納,并從廓形、色彩、裝飾3個方面進行總結。
神仙造像的服裝參考了史籍典故,具其儀相,十分講究,服裝廓形承襲了不同歷史時期與階層人物的服裝形制與特點。造像師在塑造神仙服裝的過程中不僅效仿俗世帝王、諸侯、士大夫朝服,也根據他們的服裝形制與傳統進行再創造,用服裝形制廓形變化體現等級森嚴的神仙制度。中國傳統服裝的廓形通常以“H”形、梯形為主,神仙造像的基本廓形承襲了這一特點,如湖北省武當山北斗星君像、山西省平遙城隍廟西岳大帝像等。不論是“文神”還是“武神”的服裝廓形,都在“H”形、梯形的基礎上加以獨特或夸張的裝飾,體現神仙與凡人的不同之處,展現神仙的神威奇異。
神仙造像的色彩十分講究,用色彩賦予了造像靈性與活力。神仙造像的色彩受陰陽五行說影響,崇尚傳統的紫、黑、黃、絳、青等顏色。其中,紫色意指紫氣東來,具有神圣祥瑞的寓意;黑色為無彩色,暗含“清凈無為”的思想,代表神秘和莊重;黃色是“土之色”“中和之色”,代表中庸之道;絳色常用于象征火焰和神仙的威嚴;青色在五行中象征木,代表生機活力,如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中的壁水貐造像,佩戴黃色飾品,身著紅色外袍、青色里衣、黃色蔽膝,外搭白色披帛。此外,武當山紫霄殿造像、汾陽太符觀彩塑等造像也應用了陰陽五行的色彩,以造像為媒介展現了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詩意曼妙、博大精深。
神仙造像裝飾元素種類繁多、美觀精致,本研究選取以下3個方面進行裝飾提煉,分別是云紋、披帛與褶皺。
3.3.1 云紋
云紋是一種用流暢的圓渦形線條組合而成的圖案,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云紋具有行云流暢、氣動變化之美,代表古人青云直上、美好如意的祈愿,表達了古人師法自然的原始觀念[5]。由《太平御覽》卷八引《河圖帝通紀》中“云者,天地之本也”可知,云紋的根源是封建時代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古時十分典型的云紋圖案有云雷紋、卷云紋、云氣紋、多云紋與如意紋。云紋一般作為神仙、神獸等圖像的地紋與神仙造像的底座裝飾,如湖北武當山紫宵殿銅鑄彩妝明代關圣、山西介休后土廟明代后土像等造像都應用了云紋。
3.3.2 披帛
披帛是古代披在服裝上的一種輕薄布料絲織品配飾,常用綢緞綾布制成。披帛在隋代壁畫中就已出現,在唐代廣泛流行。《釋名·釋衣》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據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后集·服用原始·霞帔》可知:“三代無帔,秦時有披帛,以縑帛為之,漢即以羅,晉制絳暈帔子。霞帔名,始于晉矣。”神仙的形象有“袒露上身,肩披帛帶,下身著裙。左手施說法印,并執蓮花莖,蓮花置于左肩,右手施與愿印”,表示神仙與凡人的差異,神仙形象往往夸張多變,所披披帛更是飄逸靈動,凸顯了神仙的仙姿玉立、超然出塵。真武履龜蛇站像、山西平遙清虛觀龍虎殿元代白虎和青龍神像均身著披帛,仙氣飄飄、意象萬千。
3.3.3 褶皺
褶皺是服裝面料因褶壓而形成的紋理。古代服裝因寬大的版型而充滿褶皺美感。在道家神仙造像裝飾中,褶皺的應用使神仙衣飾靈動流暢,富有視覺層次,是造像藝術中極具表現力的裝飾。著名畫家潘天壽曾評論唐代吳道子所繪《八十七神仙卷》:“全以人物的衣袖飄帶、衣紋皺褶、旌旗流蘇等等的墨線,交錯回旋達成一種和諧的意趣與行走的動,使人感到各種樂器都在發出一種和諧音樂,在空中悠揚一般。”[6]此外,從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隋代老君像碑、湖北省武當山博物館宋代石雕陳摶像到山西省解州常平村關帝家廟清代關娘娘像,褶皺裝飾皆應用于其中。綜上,神仙造像的服裝中普遍運用褶皺裝飾,展現其衣帶飄飄、虛懷空靈之美。
4.1.1 傳承與借鑒
傳承與借鑒的路徑如下:在國潮服裝設計中借鑒傳統藝術文化,從中提取合適的元素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并將這些元素應用于設計中。神仙造像元素在國潮服裝設計中應用的背后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其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古人賦予并保留至今的瑰寶。
4.1.2 解構與組合
解構與組合的路徑如下:將神仙造像元素進行有意義的元素解構,再在國潮服裝設計中對這些分解元素進行重新組合,以實現傳統與創新的有機融合。這種方法使神仙造像元素在國潮服裝設計中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在藝術創作中是尤為重要的表現形式。該方法旨在使傳統文化以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方式與現代服裝相結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當代社會的多元化需求。
筆者將神仙造像元素融于國潮服裝中進行設計實踐,通過對廓形、色彩和裝飾3個方面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后,設計構思如下。
在廓形方面,造像服裝的廓形基本為“H”形與梯形,因此,在該設計實踐中,服裝也以“H”形和梯形為主,整體廓形穩重優美、莊重大方,加以流暢的線條感,盡顯自然灑脫。
在色彩選擇上,該系列設計以米色為底,銜接造像中的紫、黃、絳、青、黑等色,整體色感偏“舊”。一方面,為使服裝色彩和諧統一,運用了青灰色到紫灰色的漸變色彩拼接;另一方面,為彰顯個性,采用紫色與黃色、黑色與米色等對比色,色彩的融合與碰撞加深了視覺的沖擊感和層次感。
在裝飾方面,神仙造像元素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云紋、披帛與褶皺造型3個方面。在云紋的應用上,首先,以深色為底,將云紋進行了做暗紋與做舊的處理,暗示神仙在與常人無異的外表下有騰云駕霧的通天本領。其次,以云卷云散的感覺進行了圖案設計,用云煙裊裊的視覺效果展現了神仙的神秘感與距離感。在披帛造型轉化上,用輕薄面料與粗糙質感的棉麻面料做拼接對比,凸顯出披帛造型的隨風而動、自然飄逸,展現了神仙形象的肆意瀟灑。在褶皺轉化上,以棉麻為底,將輕薄的滌麻面料做出不規則的自然褶皺,進行粘連,最終呈現自然的造型。成衣如圖1所示。

圖1 成衣展示
綜合國力的增強使國人的文化自信得到加強。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神仙造像元素融入國潮服裝中,為國潮服裝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賦予了其新的詮釋和表現,亦滿足了當今消費者個性化與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神仙造像文化源遠流長,其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本研究只是初步梳理、分析與提煉,后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神仙造像形式與內涵間的關系以及對不同造像元素的獨立設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