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婷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隨著當前數字化、科技化、智能化非遺保護技術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通過契合“承古出新、科教融合、學創一體”三項育人機制,嘗試在職業教育領域培育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進而保護和利用好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育與引導意義重大。
“雙高計劃”實施以來,許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內容創新都集中體現在凸顯類型定位、拓展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社會服務和服務終身學習等方面。其中,服務區域和行業發展的辦學定位、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當前“雙高計劃”建設院校普遍執行的育人方針[1]。例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2022年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采用數字虛擬時尚與中國傳統服飾的設計活動方式開展,以高校專業力量構思和設計傳統服飾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數字交互技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設計并展示了具有中國傳統服裝特色和風格的數字非遺服裝(圖1),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服飾文化的挖掘和數字化設計闡發,強化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目前,高職院校應不斷結合自身服務區域需求、院校專業特色,精準開展非遺人才培育項目,這有利于落實“三教改革”育人布局,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綜合型人才,更是職業教育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關鍵一步。

圖1 數字虛擬時尚與中國傳統服飾實踐項目
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是為了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具備數字媒體藝術技能和非遺傳承意識的職業人才,主要包括非遺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數字媒體技術的傳授、非遺與數字媒體融合創新能力的培養、非遺數字化技術以及非遺傳承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全過程。在“雙高計劃”建設的引導支持下,高職院校要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前沿領域大力開拓“非遺疆土”[2],提升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的人才數字化能力。
在“雙高計劃”視域下,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一方面,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可以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增強職業院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通過融合創新理論、教育理論、區域地域文化及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將傳統非遺與數字媒體藝術相結合,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創新路徑,為文化融合與創新理論提供實踐案例和經驗,為非遺傳承與保護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非遺文化資源具有多元、包容、開放、向上的精神特質以及十分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征,因此,高職院校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往往從傳統手工藝非遺的探索研究和保護傳承以及數字化方向進行創新,即以跨學科融合、實踐導向、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合作和傳承意識培育為關鍵節點[3],在人才培育過程中呈現出綜合性、創新性、實踐性、團隊性和傳承性特點。
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培育往往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傳統文化基礎。然而,目前許多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多,部分學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受限于學習能力,許多學生在現階段沒有掌握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和知識,包括圖像處理、動畫制作、虛擬現實等方面的技能,進而在非遺數字化應用過程中缺乏經驗,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相對較差。
高職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受制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固化,往往注重理論教學和知識傳授,隨著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快速更新和迭代,人才培養方式應更加靈活和創新。然而,許多高職院校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非遺數字化實踐需求和創新能力培養需求。部分院校學生只能通過模擬非遺資源庫或非遺建模實驗完成相對簡單的實踐任務,難以真正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
目前,在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中存在傳統文化和數字媒體技術學習內容之間割裂的現象,培養內容缺乏整合和交叉學科的設計。非遺數字化實踐項目通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傳統文化、藝術設計、數字媒體技術等,而目前的高職專業培養內容往往局限于某一個學科領域,缺乏跨學科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無法全面了解和應用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亟待在人才培育過程中更新教學內容設置。
本次選取陜西非遺秦繡文化作為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的實踐活動。秦繡是從陜西民間古老的繡種納紗繡和穿羅繡發展而來的當代刺繡藝術,于2013年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案例通過加強對非遺秦繡的數字文化遺產保護,以“傳承保護非遺文化,推動‘雙高’專業建設”為目的,從秦繡技藝、紋樣設計、工藝流程等方面進行數字非遺人才培育,為秦繡的推廣、研究和傳承提供參考依據。
結合非遺秦繡特點、職業教育服務區域文化推廣需求、“雙高計劃”人才培育要求,以“善溝通、有審美、懂技術、會設計、能制作”五大核心能力作為培育目標,培養秦繡非遺技藝保護傳承與設計創新數字化專業人才。
4.3.1 承古出新:融合非遺傳承與專業教育
將秦繡傳統技藝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知識有機融入非遺秦繡數字化保護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契合“雙高計劃”職業人才培育過程中的“德育并修”要求。通過學習傳統秦繡技藝和數字化保護技術,學生可以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數字化應用。
首先,在前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定期邀請秦繡傳承人、技能大師、能工巧匠等行業專家對學生開展講座和基礎訓練,使其深入了解和掌握秦繡傳統技藝,包括線繡、針法、紋樣設計等。通過理論課程和實踐訓練,學生能準確展現和傳承秦繡的藝術風格和技法;其次,引導學生參與秦繡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通過組織學生收集、整理和研究秦繡相關的文獻、實物和資料,建立秦繡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為秦繡的數字化研究做好基礎工作;最后,按照非遺秦繡數字化傳承保護的需求,以培養一批“繼傳承、精創新、善管理、可遷移、擅技術”的數字非遺人才為目的,在日常的專業課程中大力開展秦繡數字化實訓活動,通過建立秦繡數字化資源共享共建庫,實現教學內容源于非遺、用于非遺。
4.3.2 科教融合:培育技術素養與責任意識
高職教育作為非遺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先鋒,將秦繡文化作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項目活動,應滿足“雙高計劃”職業人才培育過程中的“德能兼修”要求,通過組建“非遺數字化應用小眾”與“秦繡保護社團”,開展“護秦繡”“繡教學”“繡藝展”“繡藝賽”“繡媒體”5類科教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數媒專業人才技術應用手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非遺保護意識、發揚非遺工匠精神。
首先,學校應加強學生的數字技術素養培育,通過相關課程和實踐訓練強化學生數字媒體技術、數據分析、信息存儲、數字建模、三維仿真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掌握數字化保護所需技術工具和方法,提高其在非遺秦繡數字化保護方面的專業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對傳承保護非遺文化的責任意識,培育其文化自信。學校通過強調非遺秦繡數字化保護的責任與使命,緊密聯系專業的前沿性、技能性特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非遺文化的珍貴性和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其對保護非遺秦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通過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社會參與平臺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學校通過開展秦繡作品數字復原項目、非遺秦繡3D數字化實踐項目,讓學生能在實際項目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數字化應用開發,增強人才培育過程的實踐性和能動性。
4.3.3 學創一體:提升專業技能與創新精神
非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過程強調個性化和應用型培育方式,因此,基于非遺秦繡的數字化人才培養應深入淺出、貼近技藝,結合高職數媒專業的日常教學特點、課程內容、實訓環節進行綜合引導,達到“雙高計劃”職業人才培育過程中的“德技兼修”要求,培養方向朝著實踐應用邏輯和復合成長邏輯轉變,促進學生適應能力的增強和數字創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注重學生數字技術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通過系統的課程設置和實踐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秦繡的傳統技藝和數字化保護技術工具和方法,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數字化手段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動非遺秦繡數字化保護的發展;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開展秦繡數字非遺創新項目,在秦繡大師“傳、幫、帶”的助力下,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潛能;最后,根據秦繡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現實需求,加強對學生專業數字技術基礎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育,通過普及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庫圖案構建、三維仿真刺繡工藝手段等,拓展秦繡作品建模、3D打印、虛擬仿真、圖案數字化提取等應用研究(圖2),進而有效促進非遺秦繡數字化保護的發展和數媒專業人才技能應用能力的提升。

圖2 秦繡圖案數字化應用設計過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承、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不僅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還是傳承中華文明、實現經濟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地方高職院校作為區域非遺文化的引領者和實踐者,通過非遺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育模式的實施,既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能有效挖掘和運用地方非遺文化,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