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敏,楊小明
(東華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051)
紡織絲綢教育是從蠶學館開始的,當時興起的蠶學館有江西高安的蠶桑學堂、瑞安蠶學館和杭州蠶學館。從辦學目的、課程設置以及社會影響來看,杭州蠶學館屬于當時農業實業學堂的佼佼者,在紡織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杭州蠶學館(圖1)由時任杭州知府的林啟創建。當時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不久,社會經濟受到掣肘,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林啟深刻意識到,只有興學立校、培育人才才是振興國家的根本,于是他先后創辦了3個教育機構:求是書院、養正書塾、杭州蠶學館。求是書院和養正書塾對當時浙江的文化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杭州蠶學館則推動了紡織業的進步,讓實業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1]。

圖1 蠶學館(源于今日頭條)
杭州蠶學館所編制的教育大綱中羅列出當時學校開設的學科及其相關內容,根據課程的名稱大致分成六大類,分別是其他類別、具體操作類別、蠶絲類、養蠶類、栽桑類、基礎學科。其中8門科目包括講義與實驗,約占整個科目的50%,這些科目都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蠶學館中操作類科目借鑒和參考了西方國家的做法,顯微鏡可用來檢驗蠶病、采種、審查蠶繭與生絲,這為蠶絲質量與產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蠶學館設置的科目匯總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蠶學館設置的科目匯總情況
總的來說,蠶學館的貢獻和功勞不容忽視。蠶學館的創辦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密切聯系。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向世人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也讓國人意識到要想振興國家,不能只靠軍事技術,還要發展經濟,這就需要教育的幫助。于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開始提倡實業教育,堅持以培養農、工、商實用人才為教育目的[3]。受到他們的宣傳和鼓舞,有志之士紛紛興辦新學,杭州蠶學館也是在此輿論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建立并壯大的。
當時浙江的蠶業發展呈下坡趨勢,蠶農文化程度低,蠶種退化,蠶絲質量不佳,競爭力下降,這些因素讓杭州知府林啟決定創辦蠶學館,實施蠶業教育。在《請籌款創設養蠶學堂稟》一文中,林啟詳細說明了創辦蠶學館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1)“就王政而言,為百姓之生計”。蠶學館的創辦初衷是實施蠶業教育,為百姓謀取盈利,解決影響民生安定的問題。林啟還意識到變法維新、富國強兵的基礎是發展經濟,包括通商、惠工、興農等事務。蠶學館的創辦是發展實業經濟的重要力量,可以振興蠶桑事業,推廣養蠶技藝,具有示范和借鑒意義。(2)“就浙省而言,為切要中之切要”。浙江的地理環境為蠶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地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丘陵廣布,非常適合栽種桑樹和養蠶。了解種植狀況后,林啟才提出設立蠶學館,以蠶業帶動浙江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浙江對外出口貿易最受歡迎的就是蠶絲業,創辦蠶學館對出口貿易有巨大幫助,自然是振興實業的首要舉措,也是關鍵。(3)“就時局而言,為中國之權利”。林啟從大局出發,對國際蠶業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研究,其中,中國和日本是蠶業發展較為迅猛的國家,日本向外國學習養蠶的技術和經驗,蠶絲價廉,出口數量較多,而中國養蠶缺乏先進技術的支持,對蠶瘟研究得不夠,容易傳染,染病的蠶容易出殘種,蠶絲質量得不到保障。另外,養蠶技術需要提高,百姓對優良配種的了解少,不會選種,導致收絲率低。為了擴大蠶業的影響,避免被日本搶奪更多資源,亟待創辦蠶學館。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夏,時任杭州知府林啟(字迪臣,圖2)具稟浙江巡撫廖壽豐(字谷士)《請籌款創設養蠶學堂稟》中花費不少筆墨,從中西比較的角度論證了蠶種優劣的重要性,文中提到“中國蠶子亦有瘟病,以致出絲不旺,稅厘既未能減,蠶業遂以中衰”,遂提出了在杭州創辦蠶學館以振興浙江蠶業的設想。林啟的設想得到了浙江巡撫廖壽豐的支持,杭州蠶學館于光緒二十三年三月在西湖金沙巷恰賢親王祠和關帝廟正式開學,林啟任總辦,邵章為館正,江生金為正教習,日本人轟木長為副教習。第一期學生定額30名,實到25名,不限省籍。杭州蠶學館是全國創辦最早的蠶學館。

圖2 林啟(源于今日頭條)
近代杭州職業教育匯聚了政府、個人、外國教會3股力量,公辦與私人創辦的職業學校在數量上并駕齊驅。在辦學規模和水平上,因公辦學校有更穩定、更充足的經費來源而略勝一籌。公辦學校辦學的連續性更強,而私立學校因經費問題停辦的情況較為普遍。杭州教會職業學校以醫護學校為主,大多依附于英國圣公會在杭州設立的廣濟醫院。
從1911年到1937年,杭州存在過的職業學校有“私立廣濟產科專門學?!薄昂贾菟搅⑴映跫壖沂律炭坡殬I學校”“私立統計學?!薄八搅⑴庸に噷W?!薄八搅⑴涌p繡學?!薄八搅⑴有Q業學校”“私立女子產科職業學?!薄八搅痈呒壷a科職業學?!薄八搅⒄憬卣v習所”“私立浙江財務學?!薄八搅⒄憬囼烉B蜂傳習所”“私立實用速記英語講習所”“私立杭州無線電報傳習所”“杭州私立大陸高級測量科職業學校”“私立之江無線電報職業補習學?!薄八搅⒄憬殬I補習學?!薄八搅⒅睦韺W院附中商科”“私立光華初中商科”等幾十所。其中,“杭州私立女子初級家事商科職業學?!薄八搅⑴庸に噷W?!薄八搅⑴涌p繡學?!钡纫虮旧韺W科與工藝美術多有瓜葛,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均有相關藝術類課程安排。但從整體上看,與其他學校相比,此時杭州職業學校的美育教育并不普遍和正規[4]。
蠶學館建立初期,中國蠶桑事業面臨蠶瘟的威脅,只有大力發展蠶業教育才能解決該問題。蠶學館在辦學期間廣納學員,前期畢業生籍貫涉及多個省份,部分學員自愿留在浙江推廣蠶桑養殖,有些學員選擇到其他省的蠶學館當講師或助理,立志為當地蠶桑紡織業貢獻自己的力量。(1)1900年,第一屆畢業生奔赴多個地區建立養蠶公會,積極推廣蠶桑養殖種植技術;(2)1901年起,蠶學館開始創設分館,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設立了養蠶社,和農民分享先進技術并給予經驗指導,幫助農民分析土壤情況和蠶種質量差的原因,以此提高蠶桑養殖種植水平;(3)1904年,畢業生史量才創辦的女子蠶業學堂在上海開館,讓女子學習養蠶制絲,開創了女子實業教育的先河;(4)1909年,一批留學生在日本成立了中國蠶絲學會,主要是向國內發行學報,宣傳關于蠶桑業的知識經驗和革新技術等,對全國桑蠶紡織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由蠶學館培育的蠶種,質量、蠶絲量都優于民間,一時間成為熱銷品,也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5)1976年,日本雜志《蠶絲科學與技術》中提到當時日本還引進了杭州蠶學館培育的繭種,由此可見蠶學館的辦學成果得到了多方肯定。蠶學館教授了學員很多關于桑樹種植、養蠶護蠶、蠶絲生產的經驗和方法,讓他們可以用豐富的理論和新技術幫助農民,夯實了紡織業發展的基礎。
蠶學館的創辦是時代之需,杭州蠶學館的建立開啟了中國蠶絲專業教育之門。在杭州蠶學館的領頭和示范下,其他省市的蠶業教育之風興起,舉國上下掀起了蠶業教育的浪潮,很多蠶絲教育機構成立,有效促進了蠶業教育的發展,推動了蠶絲技術的創新和升級。
季玉章、吳佩琳兩位先生在1982年針對蠶學館教育進行了調研,認為浙江蠶學館的建立擁有豐富、翔實的歷史文獻資料,全都有案可稽。但對于1986年創辦的江西高安蠶學館,從其整體辦學情況來看,并未真正創辦起來。浙江蠶學館作為一家集教育教學、科研以及推廣于一體的農業學校,不僅開啟了近代農業教育的大門,也推動了浙江實業教育的發展,對浙江省的實業教育發展與壯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蠶學館開設的課程不僅包括理論層面的學習,還包括實驗部分,強調科學精神和動手能力并重,針對所學專業側重點安排專業實習,例如養蠶系需進行蠶體解剖、養蠶及制種實習等,制絲系需進行絹絲分析化學實習、制絲實習等?;诖耍Q學館開設了蠶種場,為學員提供了實驗空間,讓蠶業專家負責指導,通過桑樹種植、蠶種培育、蠶絲生產等環節幫助學生完善理論和實踐知識,使蠶種質量得以提高,再將培育出的蠶種推廣到民間,反響良好,為蠶絲的生產和應用創造了有力保障,并促使紡織業朝著規?;⑾到y化、科學化方向發展[5]。
蠶學館創立的養蠶系和制絲系為近代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眾所周知,蠶絲技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主要劃分為4個部分:種植桑樹、養蠶、制絲和織綢,每個部分都包含很多細節的分支。以制絲為例,其涵蓋了原料、選繭、煮繭、繅絲等步驟。蠶學館將這些養蠶內容分類細化,讓學科內容更加飽滿。另外,蠶學館是在清朝政府受到外來政治、經濟侵略的背景下建立的,林啟最初創辦蠶學院的目的就是振興實業,挽救中國蠶絲利權,所以蠶學館積極吸收日本、意大利等國家先進的蠶絲制作經驗,創新教材內容、教學理念、課程體系等內容,讓紡織教育逐漸壯大,帶動了蠶絲業的進步。
我國蠶業發展歷史悠久,作為實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蠶學館的設立為以蠶桑絲織為代表的紡織業創造了有利發展條件。蠶學館通過專業課程教學、科學養蠶技術推廣以及蠶絲生產技藝的傳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員,學員將所習技藝推廣到民間,促進了蠶桑養殖的進步,也帶動了近代紡織業、紡織教育的快速發展。因此,蠶學館的建立對我國蠶絲教育以及實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推動了紡織教育與紡織業的發展,未來廣大學者應該持續對這方面展開學術研究,豐富這方面的學術成果,利用成果推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