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芯月,賀 鵬,周鳴煒,沈九美,張士譽,鄭豐琳
(南通理工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風箏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目前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板鷂風箏既是南通地區的藝術品,也是南通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史書記載,板鷂風箏源于北宋(960—1127年),在清代初具規模。清末民初是板鷂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在當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風格派別。南通板鷂風箏的流派以造型結構區分,分東部、中部、西部3個區域流派,這3個流派在結構上有所不同。其中,東部以如東地區為代表,中部以唐閘運河兩側的閘東、盧涇、閘西以及劉橋、陳橋等幾個鄉鎮為代表,西部以李港、五接、平潮以西,通州最西側靠近長江這塊地域為代表。
板鷂風箏又稱“哨口風箏”,形狀獨特,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目前,六角形板鷂風箏居多,是由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的有6個凸角的風箏,“七連星”“九連星”“十九連星”都由基本的六角形風箏排列組合而成。風箏上裝有大小不同的哨口,少則幾十、多則幾千,由哨面和哨筒兩個部分組成。哨面由竹片或質地松脆的石塊雕刻而成,哨筒則分為管狀和球狀。一排排哨口整齊地排在板面上,外面覆蓋著紙或絲綢,風箏的尾部裝有長長的彩帶,又稱鷂尾,可以隨風飄動,保持板鷂風箏的平衡。板鷂風箏上最常見的圖案包括神話故事、飛虎、二龍戲珠、臉譜等。圖1是帶有“八仙過海”紋樣的板鷂風箏,通過手繪的方式展現出來,圖案工細、形神兼備,7只六角板鷂中央各繪團龍,對稱工整的圖案使風箏更具藝術美感。哨口也是按照八仙過海的排列規則排開,整體感強,十分耐看。當風箏飛上天空時,大小不同的哨口所發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是當之無愧的“空中交響曲”。板鷂風箏上的圖案一般是工筆手繪,通常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仙鶴、蟬、臉譜、孩童等圖案。由于板鷂由幾何造型組成,往往一個“星”為一個圖案,比如八仙過海、京劇臉譜、姿態各異的娃娃等[1]。

圖1 “八仙過海”板鷂風箏
十八羅漢九連星板鷂風箏是南通風箏的傳統樣式,是由9個八角形的小風箏組合而成,風箏的8個角花由佛家八吉祥圖案組成,與中心羅漢相呼應。哨口的安裝是其創新的亮點。數十個哨口從上而下、由小至大有規則地排列在中心圖案周圍,成為整件作品的點睛之筆,體現出板鷂獨有的哨口特色,又極好地與畫面布局融為一體。
江蘇南通是南派風箏的主要產地,以板鷂風箏最具代表性,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港閘是南通板鷂風箏制作的中心區域。板鷂風箏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當地人民常常在風大的時候放飛板鷂風箏,風越大,聲音就越大。板鷂風箏上的繪圖惟妙惟肖,其雕刻技術難度大且制作步驟煩瑣,具有巧妙的設計圖案和巧奪天工的哨口。
板鷂風箏是南通特有的風箏類型,是南通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世世代代的技藝、文化和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板鷂風箏是南通人民世代相傳的技藝和瑰寶,現在更是被載入史冊,其制作工藝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南通市的一大文化閃光點。
板鷂風箏要求手工繪制,制作工藝獨特。其作為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簡單樸素的造型、高低音交響的哨口裝置和精妙絕倫的工筆彩繪,從選材、刻制、繪畫、扎線到裝哨口、配引線、裝鷂尾,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這種對美的追求和傳承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板鷂風箏作為南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的傳承正面臨危機。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忽視,板鷂風箏這門技藝逐漸被人們遺忘。近年來,板鷂風箏傳承人日趨減少,這也意味著板鷂風箏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南通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對板鷂風箏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逐漸下降。大部分南通人不再從事這種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的工作,而是更愿意投身于對南通現代產業的建設和開發中,因為板鷂風箏民間藝術對技藝和經驗有一定的要求。如今,隨著傳承人年齡的增長,他們將技藝傳授給下一代的心力也逐漸減弱,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數量減少和對非遺傳承人關注度降低[2]。
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轉變,同時,人們的關注點也隨之發生變化,要對民族文化的傳播給予極大的重視,傳承文化傳承者的精神,并將其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其知名度,使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南通地區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在制作板鷂風箏的過程中,傳承人所具備的精神也是當前青少年需要學習的。
現代人的傳統思想觀念和生活水平隨著科技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既要傳承與發揚傳統的文化精神,也要結合現代人的科技化觀念,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利用板鷂風箏骨架,結合計算機和數位板進行數字繪畫創作,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實現風箏圖案創新性設計(圖2),用創新性的圖案代替板鷂風箏傳統的鷂面做出實物,讓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成果最終飛向天空。未來,人們需要協同共進,在現代社會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傳統文化滲透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圖3)。

圖2 圖案創新性設計

圖3 板鷂風箏實物
南通板鷂風箏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與發揚板鷂風箏民間藝術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增強其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可以加強國際之間的交流往來,促進中外文化的共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若要傳承與發展板鷂風箏技藝,不僅要保留傳統的板鷂風箏文化,還要與時俱進,融入現代元素,讓更多的年輕群體接受板鷂風箏文化。人們要積極傳承與發展板鷂風箏文化,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