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春
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小學科技教育在塑造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和培養綜合素養方面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鄧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對小學科技教育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在人工智能時代顯得更加前瞻和重要。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習和信息獲取方式的巨變引發了教育的深刻變革。如果我們仍然堅守傳統成規,將難以滿足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只有適應這一時代的變化,把握發展的脈搏,與時俱進,才能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0多年前,當中國學生剛剛接觸機器人的時候,我所在學校的王本中校長就意識到機器人將對中國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于是安排我去學習,我也從此與機器人結緣。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我提出機器人是一個優質的教學資源,不應該只停留于少數學生比賽階段,而應該成為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2011年我們學校率先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機器人課程,并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全國第一本機器人教材。目前我們已經主編出版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叢書》80多冊,2022年我主持的“小初高一體化人工智能課程”榮獲教育部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我認為課程建設可以為學生的潛能開發提供助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站在巨人的肩上。
小學科技課程需要注重貫徹“全面發展”理念,緊密貼合未來社會的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課程內容和方式,要符合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并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與世界相融合可以使教育具有開放和可持續性。注重學生的參與,可以通過引入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實驗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注重跨學科融合,使學生在科技學科中不僅僅獲取技術知識,更能夠綜合運用語言、數學、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引入新興技術領域的知識,鼓勵學生參與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加深對科技的認識和理解。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學生信息來源多元化,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課程的設計者。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實施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未來社會的競爭力在于創新,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創客活動、科技創新大賽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通過開發和實施個性化的課程發現學生的差異性和潛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引入在線學習平臺、提供多樣化的融媒體課程以及各種科技培訓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經驗。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個性化和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科技教育除了傳授專業技能,開展STEM教育,也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價值觀的重要平臺??萍蓟顒雍涂萍颊n程可以很好地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培養溝通、合作、分享、誠實、責任和創新意識。各種比賽也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在跨文化、跨國交流中培養國際視野。
唯有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下,我們才能為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未來,使他們在信息時代的激流中游刃有余,迎接未知的挑戰。面對未來,讓我們攜手前行,共同開啟小學科學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