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鋒 陳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國泰民安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1]。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當前,全社會的國家安全意識仍然比較薄弱,因此在中學生的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國家安全教育
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指出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2]。當前,總體國家安全觀所指的國家安全是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新時代的國家安全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等方面,已經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與大家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十四條規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是為了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維護國家安全而設立的節日。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有利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利于提高政府和社會公眾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意識,有利于增強國家安全普法宣傳的效果。只有人人參與、人人負責,國家安全才能真正獲得巨大的人民性基礎,也才能有堅實的制度保障。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構建完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體系、研究開發國家安全教育教材、推動國家安全全學科建設、改進國家安全教育教學活動、豐富國家安全教育資源等要求[3]。中國地理是基礎教育階段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內容,涉及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等眾多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學校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把國家安全教育落到實處。
二、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應然選擇
在中學生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無論從當前復雜的國家安全形勢,還是從中學地理課程特點,或者從中學生發展素養等方面來看,都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當前地理教學的應然選擇。
1.從當前國家安全形勢看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和平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多數國家的第一貿易伙伴。然而近年來國家安全形勢也越加復雜,從鄰國對我國海洋權益的挑戰到鄰國試圖“蠶食”我國領土,從內部分裂勢力的挑釁到西方國家對我國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的抹黑,從超級大國對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的主導到跨國資本對我國糧食生產全鏈條的控制,一系列的問題給國家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家事國事天下事,國家安全是大事,國家安全,人民才有安全感,人民有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才有基礎。國家安全意識是當代中學生不可或缺的素養,中學地理教育應勇于擔當,結合地理教學內容,加強國家安全教育。
2.從中學地理課程特點看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地理學對于維護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課程內容中指出,要強化國家領土主權、國土安全意識 [4]。《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課程性質中指出,地理學對于維護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課程結構中指出,在確定課程內容時,考慮融入國家安全教育,注重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課程的頂層設計 [5]。在學習中國地理的疆域、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知識時融入國土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等國家安全相關內容,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融入國家安全教育,關注我國的海洋權益、認識我國人地協調的困境、了解我國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就是為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基礎,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課程資源,拓寬學習空間,著眼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就是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
3.從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看
中學生地理學習過程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體現地理課程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反映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國家安全教育融入地理課程使地理學習更具思想性,突出國家當前面臨的國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等發展問題,闡明國家安全發展的資源觀、環境觀等觀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學生關注國內外熱點時事,剖析時事背后的地理知識,通過新聞資料收集、社會調查等實踐性活動,踐行實踐出真知、學以致用。在地理學習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從知識的學習到學習技能的掌握,從學習過程的體驗與學習方法的運用,到情感態度的培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三、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策略
在中國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既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又可以聯系熱點時事,既可以融入課堂教學又可以拓展課外研究,充分開發運用課程資源,積極探索實踐學習形式。
1.研讀教材,鏈接國家安全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首先是依據課程標準,研讀教材學習內容,建立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鏈接。如在學習我國疆域知識時,了解我國是世界第三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達1.8萬千米,海洋國土約300萬平方千米。海洋是重要資源來源地,但我國海洋國土權益屢受侵害,一是海域內一些島礁被鄰國侵占,二是海洋資源被鄰國侵奪,三是周邊國家與中國海洋劃界上存在較大分歧,這些就是我國的國土安全問題。如在學習解決我國資源問題時,保障資源持續供給的重要舉措之一是“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連接著經濟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和經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是我國未來幾十年國際資源貿易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如在水資源、重要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等領域,不斷加強與沿線國家合作,為維護國家的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打下扎實基礎。再如,在學習資源相關知識時,知道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安全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穩定和足量地獲取所需要資源的能力和狀態。資源安全首先是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能滿足國家發展的基本需求,其次是資源的價格比較合理、資源的來源比較穩定,還包括資源的生產和消費產生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可控等。
2.聯系時事,分析國家安全形勢
互聯網時代,訊息發達,不乏與學生學習密切相關的國際國內熱點時事,利用時事新聞輔助教學亦是大勢所趨。如,一年前美國政府禁止其高科技公司向我國某高科技公司出售手機芯片,學生也會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而擔憂。通過學習知道,當前大部分高科技產品的品牌、技術、銷售掌握在跨國公司或發達國家手中,我國位于整個產品流程的制造端,即位于產業分工“微笑曲線”的底端,利益最低。這就損害了我國廣大制造業的利益,使我國產業結構得不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產業得不到持續健康發展,往往受制于人。再如,一年前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學生也深深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關系到國家農業科技安全,也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這一研究成果在數年的時間內就解決了10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而且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推廣。再如,北斗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定位系統,為我國及一些國家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擺脫了我國對美國GPS定位系統的依賴,體現了我國的實力、維護了國家的安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北斗導航系統的成功,證明認清國際科技發展大趨勢,重視國家科技安全,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實現的。
3.跨學科學習,深化國家安全認識
中學地理會學習到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的知識,“一國兩制”妥善解決了香港、澳門回歸問題,而“臺獨”分裂主義勢力頻繁活動,威脅著中國國土安全,而且分裂勢力短期內還不會退出歷史舞臺,這就嚴重威脅到了我國的國土安全、政治安全。針對上述地區存在的問題,需要綜合政治、歷史等學科知識,給予中學生科學、全面的認識。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始終保持冷戰思維,敵視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恐懼中國的穩步崛起和不斷強大,試圖在亞洲推進西方式民主的價值觀,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問題上支持海外反共、反華勢力,粗暴干涉中國內政。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的價值觀,不是西方國家的獨創,而是全人類的普遍價值觀。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普選等只是民主的一種形式,并不意味著所有國家都要走同樣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國周邊國家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謀求與經濟相稱的政治地位,在軍事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這對我國維護國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威脅我國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外部、內部勢力的存在,使我們維護國家國土安全、政治安全的意識一刻也不能放松。
4.情境創設,剖析國家安全問題
在學習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時,就會涉及生態安全問題。從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出發,依據同代人之間、代與代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剖析生態安全的問題。同代人之間,某區域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本區域,往往會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甚至對全球產生影響。如全球氣候變化、海洋污染、國際性河流等,已成為國際關系和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焦點。代與代之間,生態問題的顯現往往不是在生態破壞發生的時候,許多生態問題的爆發都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積累。而且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具有時間長、代價高的特點,一代人制造的生態破壞往往需要幾代人進行治理,特別是有一些生態破壞是不可逆的。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人們曾以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面對資源的枯竭、環境的退化,人類漸漸認識到一旦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將難以挽回,尤其是物種的滅絕,后果嚴重。深度剖析生態安全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只有自然界的環境容量受到尊重,環境的自我更新能力得到維護,人類的環境權力才能得到正常的保障。
5.社會實踐,開展國家安全宣傳
我國人口眾多,也是農業大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粒種子又是如何影響到千家萬戶的食品安全?帶著這些糧食安全問題,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國家糧食儲備庫、糧食加工企業,去實地參觀調查,進行糧食安全的宣傳活動。從本地區的糧食儲備中心可以知道,我國糧食生產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穩步發展,糧食總量、人均糧食占有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儲備也遠高于國際最低警戒線,但糧食生產結構不平衡,部分農產品進口大幅增長。近年來,糧食消費結構變化明顯,口糧消費量大但增長緩慢,飼料消費增長幅度較大,工業消費增長速度最快。另外,我國糧食生產資源消耗過高,農藥化肥使用量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既影響了生態環境又影響食品安全。其中最突出的是跨國資本對糧食安全的威脅,如一些跨國公司依靠生物技術優勢,掌控種子環節,利用專利和知識產權抬高糧食種植的成本。其次是一些跨國公司依靠雄厚資金優勢,利用低價優質的糧食產品摧毀一些國家的糧食自給體系,從而掌控糧食產品市場,從而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高度壟斷。和中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糧食安全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需要對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
四、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建議
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是時代的應然選擇,在實踐中既要遵循地理教學規律又要符合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建議從地理學習目標確定、綜合地理學科和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靈活組織學習活動形式等方面深入思考[6]。
1.學習目標的確定
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就課程目標而言,堅持以地理教學目標為主體,因為國家安全教育在不同學科中的內涵和表現是不一樣的。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后,對應的學習目標具有開放性,可能指向某種國家安全的知識內容,也可能是國家安全的意識,或者是國家安全的情感體驗。學習目標的達成體現在探究的過程中,這一過程會有不同的側重,可以是國家安全的知識與能力,可以是國家安全意識形成的過程與方法,也可以是國家安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從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看:一是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讓地理教學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二是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地理教學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確保地理學習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2.學習內容的選擇
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有了專門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如新課標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資源、環境之外的其他地理教學內容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就課程內容而言,堅持以地理學習內容為主體,因為國家安全教育自有系統的學習內容,融入地理教學的課程在內容上呈現出關聯、衍生、綜合的特點。在保證地理學習的前提下,融入的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和主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時間,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學習內容的選擇,一是要適當。所選國家安全教育內容要體現地理現象、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如學習我國自然資源的問題,其中開辟國際石油供應市場就是“開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結合我國在巴基斯坦承建瓜達爾海港這一內容進行討論,保障我國石油供給的國家安全,穩定的資源地是一方面。安全的運輸線路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學習內容的選擇,二是要有時代性。緊跟國際大勢,密切聯系熱點話題。如領土安全是傳統國家安全內容,也是國家安全方面的熱點,以去年中印加勒萬河谷事件搜集相關地理知識內容,結合我國邊防戰士英勇抗敵的英雄事跡,讓學生知道學習國家安全知識的重要性。
3.學習活動的組織
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就課程組織而言,易開展合作性、研究性的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特點,有學生的個體活動,也有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其次要考慮安全教育融入的時機。課堂教學一般有教學導入、新課講授、合作探究、總結提升等組織環節,在教學導入和合作探究環節更適合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教學導入可利用教學情境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學習主題。合作探究環節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引入國家安全教育內容,或者在這個環節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國家安全方面的問題。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學習活動的組織還要考慮安全教育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往往是基于某區域的重要事件,學習過程要進行地理空間的定位、地理區域的分析、地理過程的描述和地理關系的推理,這個過程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報,2014-04-16(1).
[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EB/OL].(2018-04-09)[2022-11-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804/t20180412_332965.html.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 王焜,孫丕苓,劉慶果.大概念指向下高中地理課程思政體系建構初探——以“國家安全”為例[J].地理教育,2023(5):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