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詩琦
隨著新課標的出臺,地理實踐力這一核心素養逐漸受到廣大地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關注。如何通過地理實踐活動更高效、高質量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成為熱點研討問題之一。同時,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學觀念的約束,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現狀和地理實踐力培養現狀普遍不盡如人意。因此,探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較強的地理實踐活動模式,對于落實新課標和推進地理教育發展兼具重要意義。
一、 “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的內涵
在雙新背景下,單一的活動模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程度較低,不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發研究了“5E”教學模式,“5E”指的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遷移(Elaboration)和評價(Evaluate)[1-2]。筆者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自身地理教學經驗,在“5E”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發出“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2C+3E”即:理解(Comprehend)、建構(Construction)、探究(Explore)、展示(Exhibition)和評價(Evaluate)。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兼具科學性與時代性的活動模式(圖1)。
1.理解(Comprehend)
理解是保證活動順利完成的前提。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理解相關知識概念,二是理解活動任務。首先,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材料與主題給學生。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結合自身已有經驗或教師的講解,深入理解、消化相關知識內容。其次,明確活動目標與任務,并預估活動成果與最終期望達到的效果。此環節目的是使學生主動學習、內化知識,并將其通過活動的形式外顯。
2.建構(Construction)
建構是一切活動開展的基礎。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建構活動所需知識體系,二是建構活動框架。確定組內分工后,學生進一步收集相關資料,建構活動資料包,針對主題設計、建構活動問題鏈與具體實施方案,形成活動計劃書或流程圖。此環節的意圖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探究(Explore)
探究是活動實施的關鍵環節。各小組按照活動方案,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組內合作,通過猜想假設、分析推理、探究驗證逐步完成活動的探究。運用理解內化的知識解決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邊探究邊反思,形成最終的活動成果,并以書面報告或多媒體視頻、演講匯報的形式呈現。探究旨在使學生簡單熟悉科學研究的步驟與流程,訓練發散思維。
4.展示(Exhibition)
展示是活動交流的主要途徑。小組合作以報告的形式公開展示探究思路、探究過程和成果等。先組內展示并調整,后各組間相互交流、分享經驗,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并修訂、調整本組報告或成果中出現的紕漏。匯報展示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演說、演示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團隊合作與協作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5.評價(Evaluate)
評價是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小組將修改后的報告或成果以紙質文檔或模型等形式展示給評委老師和其他參評成員。由評委老師和各組成員結合活動目標,對匯報展示內容打分,并提出修改建議。小組成員結合意見繼續修改完善,確定終稿后提交。合理有效的評價能夠保證活動的高質量,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6.循環迭代模式
“2C+3E”活動模式并不是單一路徑的模式,而是學生在前期活動中吸取經驗教訓,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進、反饋的循環迭代活動模式。循環迭代原是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種算法,指在滿足條件的前提下,按照順序逐個重復執行同一代碼。
地理實踐活動是學生主要參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活動[3]。地理實踐活動主要基于某一問題開展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推理和建構逐步獲得新知,對于活動成果也在不斷完善和修正,因此,活動模式并不限于單一路徑,而是重復—再生的循環過程(圖2)。
“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從理論角度說,有利于學生進階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的思維發展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路徑,層層遞進地剖析;從實踐角度說,“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是輔助學生開展活動的腳手架,引導學生逐步探尋活動的方法步驟,為學生指明活動方向。
二、基于“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的教學設計案例
1.教材分析
從單元的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層結構”是中華社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一冊第1單元行星地球的第2個主題,位于主題1“地球的宇宙環境”之后,主題3“地球的演化過程”之前,其在整個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從知識聯系的角度分析,本主題的內容是自然地理學習中應熟練掌握的基礎知識。學生通過對本主題中地震波、地殼、巖石圈、軟流層等知識的學習,能夠為后續分析板塊運動與地質災害的成因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首先,學生正處于高一年級上半學期,部分學生對高中的學習生活未完全適應,尚未完全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地理核心素養水平較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學案幫助學生完成課堂學習。其次,高一學生還保持有初中生好動愛玩的特性,為開展教具演示和小組活動奠定了基礎。此外,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讀圖析圖的能力較弱,而本節內容較抽象,故采用教具演示,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最后,市北中學為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學生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較強,知識面較廣,因此增加了探究類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培養學習興趣。
3.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圍繞地理核心素養和“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的5個環節進行設計(表1)。
4.教學流程設計
“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相較于傳統的活動方式而言,更加注重循環多次地重復五個環節,每循環一次都會針對活動結果進行修改和完善,學生也能在過程中習得新知。隨著循環的次數增加,活動的成果也會越來越精美和成功。具體教學流程如圖3所示。
5.“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的實施過程
(1)開啟地心之旅
回顧近日發生的土耳其地震事件。通過數據和圖片,感受地震帶來的危害與不幸,體會大自然的力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話題,同時引入本節課程內容。
(2)認識導游
利用塑料彈簧(圖4)分別演示橫波、縱波的傳播過程,并觀看地震后家具狀態視頻,分析兩種地震波傳播速度及其破壞程度的區別。
學生認真觀察教師和同學的演示,思考問題,并利用表2比較兩者特征的異同。
設計意圖:通過教具演示,化抽象為具體,增加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繪制旅行路線
提供橫波、縱波在各深度的速度數據(圖5),指導學生繪圖。引導學生探究地震波速度變化的原因,啟發學生嘗試找出兩個一級不連續面。
結合數據,繪制地震波速度隨深度變化曲線圖。讀圖6找出地震波速度變化較大的深度并小組討論突變的原因。找出莫霍面、古登堡面。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繪圖、讀圖和析圖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4)跟著導游游地心
結合圖文材料引導學生研習地殼、地幔、地核的范圍、具體劃分及物質組成。板書繪制示意圖(圖7)強調軟流層、巖石圈的分布位置及范圍,并指導學生繪圖。學生通過材料,認真思考各圈層結構的特點。通過繪制示意圖,重點分析軟流層、巖石圈、地殼的區別與聯系。
設計意圖:教師運用板畫的方式攻克教學難點,加深記憶。
(5)制作景點分布模型
教師指導學生用黏土制作地球內部各圈層結構個性化模型。學生用黏土制作地球內部各圈層結構模型(圖8),并展示成果,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6)再次完善修正模型
各組結合內評、互評后的意見或建議,重新理解、建構、探究、修改完善本組個性化模型,修改后再次展示和評價。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度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三、“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評價方式
“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注重活動的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從理解、建構、探究、展示和評價環節入手,每個環節結合學生活動的表現情況均劃分了不同水平等級并賦分定量評價。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為例,設計具體評價量規(表3)。
四、總結
“2C+3E”循環迭代活動模式打破了固有活動形式的束縛,著重強調地理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理解、建構、探究、展示和評價五個環節的設計遵循認知梯度和思維進階規律,循環迭代的活動思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文對應“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的教學內容,從五個環節設計相關教學活動和評價量規,幫助學生多維度地構建地理綜合思維與地理實踐力,促使其形成較高水平的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吳成軍,張敏.美國生物學“5E”教學模式的內涵、實例及其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0(6):108-112.
[2] 譚曉宇,李正榮,張小東,等.5E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鋒與天氣”為例[J].地理教育,2020(S1):66-67.
[3] 林培英.地理實踐活動教學的意義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2(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