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娥 張艷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提到“地理學是一門旨在解釋地區特征以及人類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現、發展和分布情況的科學”。其中,“解釋地區特征”表明地理研究的單位是區域?!叭祟惡褪挛镌诘厍蛏铣霈F、發展和分布情況”表明地理關注不同歷史階段的人類和地理環境關系、空間分布以及變化規律,這種空間分布和時間變化規律正是哲學中所描述的“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許多區域地理問題暗含諸多哲學觀點,如聯系觀、矛盾觀和發展觀等,以下通過3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和闡述。
一、案例1:流域的綜合開發——聯系觀
《辭?!分刑岬健傲饔蚴侵傅乇硭暗叵滤炙€所包圍的集水區域的總稱。習慣上常指地表水的集水區域”。很明顯,流域中最主要的要素是水,但流域又是一個集水區域,因而還應包括從源頭到河口的水的匯集空間、空間內的氣候、植被、地質地貌、生物和礦藏等。同時,由于任何水體都依賴于源區的水流,受制于水的流向,流域內的各要素在物質和能量的遷移上具有聯系性和方向性,河流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故流域中的各自然因素構成了一個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人類在流域內的活動與流域內的自然環境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又構成了一個復合的自然—經濟—社會系統。系統內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的交換和資金、人員、信息等的交流,其中任一要素發生變化,整個流域都會受其影響。
結合以上分析,流域的綜合開發既要聯系流域的自然背景(如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土壤、河流、資源等自然因素),還要聯系流域內的社會、經濟條件(如人口、城市、文化、農業、工業、交通等),要從全局出發,制定有利于全流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對策。為了更好地加強流域內各區域間聯系、實現流域內不同行政區的協調發展、更科學地進行統一開發和治理,許多國家還設立了專門機構。如美國政府1933年成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法國政府1931年成立了“國立羅訥河公司”;我國政府1980年成立了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近些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全流域的聯系和協調發展。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強黃河流域各省區的協作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全局戰略隨之出爐,流域內多措并舉,各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本案例充分體現了哲學唯物辯證法中的聯系觀?!奥撓怠敝甘挛镏g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間、事物內部都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因此,運用聯系觀綜合開發某個流域(區域)至關重要。
二、案例2:地膜覆蓋效應——矛盾觀
地膜覆蓋是一種農業栽培技術,進行地膜覆蓋一般能獲得早熟增產的效果,其作用表現在增溫、保溫、保水、保持養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蟲草等方面。但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地膜發揮的主要作用不同。
1.我國華北地區在春播時進行地膜覆蓋,其主要作用是
A.保持養分? ? ? ? ? ? ? ? ? ? ? ? ? ? ? ? ? B.防除病蟲草
C.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光效? ? ? ? D.保水保溫
2.山東膠東地區的有些果農夏季時在蘋果樹下覆蓋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減弱地面輻射,保持地溫
B.反射太陽輻射,降低地溫
C.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陽輻射,增加地溫
第1題:地膜覆蓋區域——華北;時間——春季。華北地區一般4月份開始春播。此時該區域雖氣溫回升較快,但地溫仍較低;雨帶未至,正值春旱期,蒸發旺盛,土壤較干燥。故農田此時的地膜覆蓋主要作用應為保溫保水,因此選D。此時農田中病蟲草少,平原地形為主,養分不易流失,所以防除病蟲草、保持養分等皆為次要作用。
第2題:地膜覆蓋區域——山東膠東地區蘋果樹下;時間——夏季。此季節蘋果樹已長成,覆蓋在其下的地膜可以將太陽光照反射到蘋果的背光面,使濃密樹葉下的蘋果著色均勻,品相和口感更好,可提高果農收入,因此選C。本題中因為地膜覆蓋的時間為夏季,氣溫和地溫都較高,所以保溫、增溫不是其主要作用。
另外,地膜覆蓋栽培雖然好處多,但也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例如,多年覆蓋地膜,若殘膜清除不凈,易造成土壤污染;由于覆膜后的保溫增溫作用,使有機質分解快,作物吸收快,肥料如補充不足,土地肥力就會下降;覆蓋地膜管理不當經常也會造成早熟不增產,甚至減產的現象。因此,對于地膜覆蓋效應需辯證看待。
綜上所述,學生在分析區域中某地理現象時要善于運用矛盾觀。首先,既要運用綜合思維全面分析,又要分清主次、把握主要矛盾;其次,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事物共性(普遍性)的指導下,研究其個性(特殊性),從個性中提煉出共性,最終實現“大概念”學習(大概念就是對科學事實和科學探究更為宏觀和概括性的認識,是事物或現象之間存在的普適性的規律);最后,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辯證地看待某種地理事物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三、案例3:汾川河流域的生態治理——發展觀
本文中的案例1“流域的綜合開發”側重從聯系的角度分析全流域的統一開發和協調發展。本案例則側重從更小的區域(支流流域)出發,運用發展的觀點看待該流域的生態治理之路。案例分析如下。
汾川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當我們為人類的綠化工程點贊時,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表1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表。
從表中可看出,該區域7月份前四次累積降水量已超過300 mm,其中第四次降水強度已較大(36.6 mm/天),但汾川河一直未出現明顯洪峰。這充分說明該區域多年來的生態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等)取得了顯著成效(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第五次降水強度變大且為本月內最大,為45.35 mm/天,河流開始出現小洪峰;第六次降水強度雖然比第五次小,為27.2 mm/天,但河流卻出現極大洪峰,這又是為什么?筆者分析如下。
前四次降水,本區的植被和土壤蓄水已接近飽和。第五次降水時,植被、土壤仍然涵養了部分水源,但蓄水漸漸達到過飽和,因此降水強度雖極大卻只出現小洪峰;第六次降水時,降水強度雖比第五次小,但因土壤蓄水早已達到過飽和,重力已較大,且地表有大量的植被覆蓋及枯枝落葉等增大了其整體重力,所以本區的黃土坡極易發生滑坡、垮塌和黃土泥流,降水也極易將大量含水的土體及覆蓋物沖走,因而河流出現極大洪峰,同時可推測河流含沙量也應較大。
從以上地理現象中我們不得不反思: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不是萬能的,人類需要正確認識植被的減蝕作用。如果沒有第五、第六次降水,汾川河流域7月份的產流產沙是很少的,植被的減水減沙功能也會繼續突顯。但本月的后兩次降水,使得植被和土壤的蓄水功能出現癱瘓,導致了累積性的水沙大爆發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流域的生態治理僅僅靠植樹造林種草是不夠的,應采用多種手段加以輔助(如打壩淤地、修建水庫、改坡為梯和坡體加固等)。汾川河流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可能還會出現新的問題,生態治理的措施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在實踐中檢驗治理措施的合理性,使其日臻科學和完善,以達到人地協調的最終目的。人類社會便是在這種不斷的自我肯定與否定中持續發展的。
本案例充分體現了哲學中的發展觀。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逐漸累積直到發生質變。流域的生態治理便是從最初的某些措施(如植樹造林)開始,在發展中既要保留有效措施,修正不合理措施,又要積極探索新措施,才能最終實現流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需要大智慧,而哲學正是智慧之學。學生在分析區域地理問題時要學會運用哲學觀,深入把握地理問題的實質和內涵,才能真正實現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的提升,才能更加自如地談“地”說“理”,讓“理性”之花在區域地理的學習過程中盡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