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地方黨媒來講,如何正確看待媒體融合發展“深水期”的挑戰與機遇,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快速“機動”,找準最佳突破點,無疑是當下需要重點把握的關鍵。廣州日報創刊于1952年12月1日,歷史悠久,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日報乘著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東風,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目前,廣州日報已經成為地方黨報的引領者。新媒體時代,廣州日報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積極推動媒體融合。作為地方黨報的引領者,其媒體融合的成功實踐,對地方黨媒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廣州日報為例,從媒體結構再造、品牌拓展延伸、多媒體科技賦能等方面分析廣州日報媒體融合的內容創新;圍繞矩陣平臺建設、“短視頻+”傳播渠道拓展研究了廣州日報媒體融合的傳播方式創新。通過做優內容、創新形式研究廣州日報媒體融合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從搭建融媒體平臺、變革報道模式、技術創新等方面探討廣州日報在媒體融合中構建媒體全鏈路具體舉措。
文章認為,傳統紙媒在融合轉型中要立足實際,樹立整體思維,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構建“傳媒+”業態流程,做優傳播內容。
關鍵詞:廣州日報;媒體融合;實踐探索;成功經驗;內容
中圖分類號:G21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118-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呼倫貝爾市社會科學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紙媒的融合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SK202247
《2020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顯示,廣州日報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排名第三,僅次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連續四年位列地方黨報融合傳播指數排行首位。在各個終端的傳播力排行中,廣州日報也表現不俗,報紙、微信、客戶端傳播力均位居第二,微博位居第四,抖音、第三方平臺位居第六,大洋網位居第七[1]。
近年來,廣州日報明確了“移動優先、精品黨報”的戰略定位,持續深化媒體融合,不斷提高主流輿論影響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廣州日報初步構建了以內容創新為根本、以信息技術為驅動、以機制優化為保障的傳播格局,打造了集報端、網端、移動端、智庫端等為一體的全媒體矩陣,為地方黨媒的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范式。
廣州日報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時代的政策紅利,在堅持優質內容生產、保持傳統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基礎上,加強新技術在內容生產領域的應用,通過流程再造優化,全面提高信息生產力和傳播力[2]。
(一)移動優先,再造流程
廣州日報堅持一體化發展戰略,通過結構優化、流程再造、平臺重構,為新媒體主力軍全面進駐移動主戰場夯實基礎[3]。目前,通過全方位的機構重置和業務流程優化,其打通了新舊媒體的機制障礙,改變了以往以紙媒為中心的管理格局,重新架構了采編發流程,形成線上線下聯動、內外宣傳一體的生產傳播體系[4]。最重要的是,其通過考核機制的革新,引導內部優質資源向融媒端聚集,進一步釋放了員工移動端內容生產的創造力,為實現深度融合提供了核心驅動。
(二)深耕垂直,品牌延展
廣州日報非常注重垂直團隊的建設,致力于打造有實力的品牌,深耕垂直領域,培育核心競爭優勢[5]。目前,該報重點運維的垂直產品有健康有約、新經濟、廣報求學、廣淘君直播等,都是極具影響力的品牌產品。以健康有約來講,其坐擁百萬粉絲,連續五年推出“廣東最強科室”“實力中青年醫生”等評選活動,深受地方醫療領域受眾的歡迎,品牌效應明顯。垂直產品的品牌延伸,不僅拓展了其業務空間,實現了多元化經營,而且在“傳媒+”的跨界運營中,為融合發展注入了全新生機。
(三)機器寫作,協同生產
廣州日報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人工生產,強化新聞生產與傳播時效性。特別是在快速新聞播報領域,機器寫作的參與具有顯著優勢,是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6]。
隨著媒體融合3.0時代的全面到來,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廣州日報以前瞻思維提前布局移動端,加緊智能化融媒體建設,構建了橫縱一體、內外聯動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進一步提升了媒體“四力”[7]。
(一)“1+N”融媒體矩陣
廣州日報憑借平臺優勢和技術優勢,持續做強移動端,成功構建了集報端、網端、微端、數據端、智庫端等為一體的融媒體矩陣,實現了信息傳播全鏈條的智媒升級[8]。如借助“一鍵發布”系統功能,廣州日報可將各種信息及時發布到旗下廣州日報數字報、大洋網、微信公眾號等傳播終端,進而形成“1+N”全媒體產品集群,全面提升了信息傳播流量和融合傳播力[9]。《2019報紙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百強排行榜中,廣州日報綜合排名第五,足以證明其“1+N”融媒體矩陣建設的成功。
(二)“短視頻+”的傳播格局
近年來,短視頻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風向和新突破,“短視頻+新聞”開始成為傳統紙媒話語表達的常態方式[10]。廣州日報在移動優先的戰略導向下,將視頻、直播和新聞作為發力點,通過靈活的戰略組合打造品牌亮點,積極培育核心競爭優勢。《2019報紙融合傳播指數報告》顯示,在報紙抖音賬號傳播力排名中,廣州日報排名第七,截至2020年10月,其抖音賬號發布作品4000+,總播放量36億+,獲贊量2億+,許多作品都是播放量上億的“爆款”,如《抗擊新冠肺炎》播放量近19億次。另外,其還積極布局短視頻直播,以專題報道的方式展開融媒體制播,以進一步增強引流能力。
可以說,廣州日報基本完成了全媒體傳播矩陣架構,并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積極打造傳統媒體與智媒體協同共振的深層交互格局,以實現更高維度的融合發展,全面釋放融合傳統紙媒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方面的強大勢能[11]。
在融合發展深度推進的背景下,廣州日報堅持黨媒的方向性,明確精品黨報定位,通過內容生產與宣傳形式的創新,以特色精品、優質觀點、深度報道、創新生產等為賣點,不斷強化黨報的輿論引導力[12]。
(一)打造宣傳精品
近年來,廣州日報不斷加強主題宣傳形式的創新,將重大、嚴肅的主題與受眾生活實際結合[13],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傳播力、滲透力的主旋律作品,如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推出的《84歲鐘南山再上防疫最前線》等播放量過億的6個作品,以及播放量千萬級的200多個作品。在第七屆廣東省網絡文化精品宣傳推廣活動中,廣州日報有4個作品成功入選4個專題精品系列。這些作品都是新聞性與人文性高度結合的優秀作品,真正實現了“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贏得了業內外的高度肯定。
(二)創新宣傳形式
黨報在主題報道宣傳中,除了要堅守基本的政治紀律與新聞客觀外,還要加強報道形式的創新,在講好一線故事的同時,強化輿論凝聚力與引導力[14]。2020年疫情防控時期,廣州日報通過全媒體傳播矩陣推出了一系列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新媒體作品,形式多樣、內容客觀,以系列海報、漫畫、短視頻、H5、AI主播等方式進行防控知識宣傳與主旋律推廣。最為重要的是,在常態化宣傳報道的基礎上,廣州日報還聚焦一線,講述真實、鮮活、溫暖的新聞故事,充分踐行了黨報的職業使命和時代擔當。
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紙媒要想實現深度融合與全面轉型,就必須突出技術賦能,加強大數據、人機交互、虛擬現實等技術在媒體全鏈路的融合應用,構建全新的云傳播平臺,最終形成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業務形態,拓展傳統紙媒發展空間[15]。
(一)搭建融媒體平臺
2019年,廣州日報將大數據、云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等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于內容生產領域,打造了具有更強開放性、兼容性的融媒體平臺,實現了集中指揮、全面共享、深層協同、智能采編、精細管理的業務流程,為其融媒體產品的創新生產提供了全面保障。另外,其融媒體指揮中心先后增設了報道指揮、動態監控、直播中心、融媒矩陣、熱點研判等功能,以動態分析功能來講,它能夠通過屏幕實時更新的數據、圖表和文字,對傳播力度進行可視化呈現,包括紙端稿件轉載量、客戶端數據、抖音數據、微端數據等,進一步提高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精準性、智能性。
(二)變革報道模式
廣州日報依托自身強大的平臺優勢,借助5G信息技術對報道模式進行了持續變革,有效促進了其向智媒體的轉型。2019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與中國聯通廣州分公司達成合作,聯手打造了廣州日報5G新媒體實驗室和演播室,進一步拓展了傳統紙媒的傳播場景。如利用5G、VR、AR、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將遠程直播內容實時傳送到旗下各個移動終端,真正打通了“傳媒+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了主流聲音更遠、更及時地傳播,進一步釋放了傳統紙媒的傳播效能。
(三)技術創新,智能分發
廣州日報非常注重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生產與傳播領域的應用,打造了智能化分發系統。具體來講,指揮中心會結合不同終端受眾數據,精準繪制受眾畫像,通過實時反饋調整信息生產方案,并進行私人定制和個性推薦服務,切實提高傳播滲透力。此外,廣州日報與廣州廣電聯手推出了“新花城”APP,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受眾提供精準定制主頁服務,全面聚合受眾喜歡的資訊、媒體號、街道信息、大V動態、生活服務等,不僅強化了受眾品牌黏性,而且優化了受眾閱讀體驗,實現了紙媒端的合理引流與分流,為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傳統紙媒的融合轉型中,要加強對時代發展、行業發展、自身發展的現狀的審視,樹立整體思維、前瞻思維,與時俱進,迎難而上,把握技術創新的發力點,積極構建“傳媒+”業態流程,全面實現內容生產、傳播、服務等業務領域的升級,為實現傳統紙媒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核心驅動。
參考文獻:
[1] 陳國權.今天,誰來“供養”報業?:對“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改革探討[J].青年記者,2018(28):60-62.
[2] 宋守山.中國媒體市場化的路徑及反思[J].青年記者,2018(25):17-19.
[3] 殷琦.1978年以來中國傳媒體制改革觀念演進的過程與機制:以“市場化”為中心的考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104-117,128.
[4] 竇鋒昌.分化與整合,機構媒體盈利模式的新探索[J].新聞戰線,2017(1):23-26.
[5] 李婉芬.內容為王 從“厚”而“優”:廣州日報采編發展歷程[J].中國報業,2012(23):12-15.
[6] 齊愛軍.三十年新聞改革的路徑描述和動力機制分析[J].新聞大學,2011(2):21-26.
[7] 辜曉進.美國媒體公司上市觀察[J].青年記者,2010(28):22-24.
[8] 喻國明,耿曉夢.“深度媒介化”:媒介業的生態格局、價值重心與核心資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12):76-91,127-128.
[9] 李良榮,戴蘇蘇.新聞改革30年:三次學術討論引發三次思想解放[J].新聞大學,2008(4):1-5.
[10] 李良榮.論中國新聞改革的優先目標:寫在新聞改革30周年前夕[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4):1-3.
[11] 孫淼,單玉紫楓.區域主流媒體如何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從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第三屆進博會系列報道談起[J].新聞戰線,2021(1):80-81.
[12] 戴欣雨,林升梁.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廣告發展歷程探析:以《廣州日報》為例[J].傳媒論壇,2023(10):4-7.
[13] 崔健,康仁明,焦茂如.提高重大主題報道的有效性和傳播力:以重報集團“總書記視察重慶一周年”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9):144-145.
[14] 彭姣時.創新與溫度并重,億級傳播作品創紀錄:淺析《廣州日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J].新聞論壇,2020(4):109-110.
[15] 尹瑭敏.從“兩微一端”建設看廣東媒體革新:以《廣州日報》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3):225-226.
作者簡介 包蕊,經濟師,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