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春星小學 蔣婷婷
“境脈”源于情境,是情境的一種升華,更是基于對情境更深的理解和應用。“境脈”之“境”是情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境脈”之“脈”是意義之上的關系建立。新課標明確提出,要以“核心素養”為命題指向進行教學,隨著核心素養的不斷深入,課堂“境脈”教學以情境為推手,使知識整合成結構性、系統化的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使學生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境脈”教學作為情境教學的一個特殊存在,也有特有的立身之本。新課標明確提出,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教學時除了要充分考慮到學科本身的特征,還要遵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和身心健康發展規律,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整個過程,從而掌握知識、形成技巧、獲得成功的經驗。因此,教師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對于課堂是點睛之筆,對于學生是興趣的源頭,確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情境的創設可遵循以下幾點:
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和經驗信息的相互積累,而是在一定的學習生態環境下新舊知識和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沖突,是雙向相互作用的必然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所處的一個學習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的必然過程,從而促進了學生認知結構的不斷調整和重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創設一些與學生認知有出入的情境,當他們的認知與面臨的環境不一樣時,這些情境便能激發他們產生沖突,從而促使其產生一種推力去尋找平衡,保證學習的有效性。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有意識地先從學生學過的知識中提出問題,再逐步引入學生運用舊知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認識分數”的教學情境創設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郊游嗎?瞧,小紅和小明正在郊游呢。他們帶了哪些好吃的?這些東西怎樣分才能讓他倆都滿意呢?4 個蘋果怎樣分?2 瓶礦泉水怎樣分?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師(追問):那1 個蛋糕該怎么分呢?
(結合學生交流,引出“半個”)
師:這時,我們還能用像1、2 這樣的整數來表示嗎?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
本課創設了學生郊游分食物的情境,喚醒學生有關“平均分”的經驗,為初步認識分數做好鋪墊。學生已經有了平均分的經驗,因此在解決前面的問題時,能很快解決,但遇到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學過的數表示時,新舊知識之間產生沖突。學習新知來解決當前問題的吸引力則比直接將問題擺出來的吸引力更大,從而引發學生擴展“數”概念的心理需要,激發其學習的內在動力。
對新知的認識被舊知干擾,容易出現錯誤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讓這種錯誤暴露出來。學生從錯誤中總結新知,更能清楚地理解與掌握新知。情境中提出的問題與學過的問題相似,教師對學過的解題思路加以提醒,誘導學生在解決新知時也運用學過的方式來解答,結果發現答案竟然是錯誤的。這時,學生對新知的渴求很強烈,對新知的印象也是深刻的。例如“能被3 整除的數”的教學情境創設片段:
2.4 多導睡眠記錄儀 是通過對病人的腦電、肌電、眼動、心電、呼吸氣流、胸腹運動等多導生理信號的記錄,對個體睡眠時各種生理狀況進行記錄,以反應其睡眠質量,這是睡眠障礙診斷的金標準。但是這一檢測技術應用于兒童,對場地以及技術的要求較成人睡眠檢查的要求更高。因為小年齡兒童的睡眠分期、睡眠期間各生理參數的判斷以及如何讓兒童適應并接受大量電極接在頭面部及軀干等都是很具有挑戰的問題。多導睡眠記錄儀主要可以用于睡眠呼吸障礙、周期性腿動、不明原因嗜睡、睡眠中發作性行為的診斷等領域[6]。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能被2、5 整除的數的特征,繼而出示333,138,207 這3 個數,提問學生:“它們能不能被3 整除?”由于受前面出示的能被2、5 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影響,他們很容易產生誤解,以為前面兩個數能被3 整除,207 卻不能。教師提出:“到底能不能被3整除,驗證下就知道了。”學生會發現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學生有了求知的需要,就有了對新知的探究和思考。
當直接引入不能突出重點時,適當的錯誤信息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關鍵。看似不經意的錯誤,卻把新舊知識組合在了一起。教師通過強化舊知,為學生學習新知提供了方便。學生發現原來新知可以通過對舊知的轉換來掌握,學習則變得簡單。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質疑絕對不能缺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疑問,能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去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率。有些新問題用已有的知識可能也可以解決,但比較麻煩,也很容易出錯。這就會導致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實踐經驗與求知心態之間產生一種適度的沖突,產生不足感和探索欲,從而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在學生已經能夠解決問題,但因比較麻煩而不愿意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情形下,教師直接揭示新知,用比較法讓學生被迫學習,發現新知的簡便,學生就會意識到學習新方法的必要了。例如,“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情境創設片段:
教師通過計算導入:“2 個2 相加是多少?5 個2相加是多少?10 個2 相加是多少?”學生能通過加法得出答案,只是覺得越來越復雜,很容易算錯。當教師問:“100 個2 相加是多少?”學生知道用加法可以算出來,只是太麻煩了。這時,教師引出乘法,進行簡算,學生則很愿意接受新知。
教師引出乘法,讓加法變得簡單。學生可以通過學過的知識一步步慢慢相加得到答案,但這個過程不僅冗長,而且要時刻注意在整個加的過程中不會出現錯誤。但學生在學習了新知后,通過簡單的一步計算就能得到答案。新知的優越性立刻體現出來,利于學生接受新知。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仍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往往對具體形象、直觀的東西興趣更濃。動手操作能加強學生的認知,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能切實地參與到學習中,有效加強對知識的學習。例如,“認識米”的教學情境創設片段:
(學生自主測量黑板底邊的長度)
師:黑板的長度是不變的,為什么大家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師:雖然我們測量出了黑板底邊的長度,但是,測量的結果是各種各樣的,我們必須統一長度單位。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為什么只有幾個人(沒有人)選擇用直尺測量黑板底邊的長度?
師:看來大家已經意識到,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已經不適合了。所以,大家選了各種各樣的工具進行測量。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統一的長度單位,用來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師: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米”。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測量教室黑板底邊的長度。學生在測量過程中發現,用厘米作單位已經不合適了,從而引出學習新單位的必要性。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不斷突破認知。在動手操作以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加容易,也獲得了學習的滿足感。
新課標提出,應該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與已有經驗基礎上學習并加以理解。此時出現的數學問題如果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曾經遇到或者很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那么,教師只需要再現當時的事件和情境,就能夠深刻地喚醒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經驗。
課堂中,教師通過學生表演、教師描繪等形式,將生活中發生或遇到的事在課堂上呈現出來。例如,“相遇問題”的教學情境創設片段:
師:小米昨天不小心把自己的同桌多多的作業帶回了家。不只是多多著急,小米也很著急。這時,小米應該如何做?大家一起幫幫她。
(同學們討論熱烈,積極開動腦筋。兩人同時從家出發,面對面走,這是最快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出這節課的重點“相遇問題”)
師:我們已知小米每分鐘行走65 米,多多每分鐘行走55 米,兩人經過7 分鐘就會相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小米家和多多家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米。老師建議兩個同學來演一演這個事件,可以方便我們理解題意。
學生把自己融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幫助了理解,激發了求知欲,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表演,用直觀的方式表現深奧的內容,學生很快便能將其掌握。
游戲作為教學活動的輔材,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富有趣味的游戲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無限的樂趣,使他們的身心愉悅。不過,當這個情境既無法被學生再現,也不能進行虛擬化時,教師采用游戲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通過各種猜想、比較等途徑,引出一個既讓學生很難解決,又很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例如,“認識圓”的教學情境創設片段:
在學生認識圓,卻對其性質不了解的基礎上,教師設計學生參與游戲,選擇7 名學生排成一排,讓他們之間間隔一只手臂的距離,將垃圾桶放在中間一名學生的前面,讓這7 名學生將手中的紙球扔入垃圾桶內,看誰的“投球技術”比較好。這時,中間一名學生的命中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其他學生會發現自己離垃圾桶的距離比較遠,因此覺得不公平。這時,教師讓他們自己調整距離,漸漸地,等這7 名學生覺得每個人到垃圾桶的距離都差不多時,他們圍成了圓形,從而引出課題“圓的性質”。
學生通過參與游戲學到的知識,比教師直接講解得到的知識更有魅力。在游戲中,學生對自己總結出的規律會更容易理解與掌握。
有的數學問題,學生很難甚至不可能遇到,怎么辦呢?為了引出數學問題,有時教師可以創設虛擬的情境。教師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自主學習的動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其學習戰略意識的形成和進行積極的思考。例如,“用乘法口訣求商(二)”的教學情境創設片段:
(1)新授:冬天到了,小鳥們去南方過冬。有32只小鳥飛來,每間房間只能住4 只,熱心的長頸鹿需要給小鳥準備幾間房間?
(2)拓展:之前有4 只小鳥掉隊了,鳥媽媽把它們找到了,現在要準備幾間房間呢?
(3)延伸:如果還是有36 只小鳥需要準備房間,可是這次的房間比較大,每間房間可以多住2 只小鳥,那么需要為小鳥準備幾間房間呢?
這個教學情境以小鳥過冬為主線,以幫長頸鹿解決要準備幾間房間為問題進行多層次的加工。在初探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體會乘、除法的內在聯系。拓展、延伸階段,通過改變條件,學生直觀地了解到數量之間關系的變化,更好地分析和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教師要通過多渠道地收集素材、多視角地篩選素材,創設有效適合的“境脈”課堂。情境教學運用在一線課堂,只有運用得當,才能使課堂氣氛熱烈。學生面對新知時會與外部環境建立一種本能的聯系,而“境脈”課堂就是充分利用這種本能,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利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從現實的“境脈”中獲取自己需要的。顯然,這樣的學習,其目標不僅為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指向素養。“境脈”課堂不僅提升了學生對“數”的概念的理解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交流創新能力和思維延伸力,還符合當下數學課程標準培育核心素養的要求。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掌握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思考,學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