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農村集體資產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焦點,也是農村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是落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長效增收的重要舉措。閔行區建立了線上+ 線下、制度+ 科技、機制+ 責任的“三資”立體化、動態化監管體系。通過深化社會監督、優化業內監督、強化專業監督等措施,從而達到監管全覆蓋、全周期、全方位。
閔行區率先試點開發“申農碼”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應用場景。“申農碼”系統整合利用區鎮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等多個平臺的數據,集中展示全區“三農”領域的基本信息。系統既有資產巡檢、預警督辦等監管功能,又有股權份額、收益分配等服務功能,實現管理與服務并舉,促進人管數據向數據為人服務轉變。
1.有效促使基層農經人員加強監督。一是按照“試點先行、分批推進、全覆蓋監管”的思路,分批完成系統推進。第一階段華漕鎮、虹橋鎮各1 個村的試點和第二階段每個街鎮共12 個村的試點均已完成,即將開展第三階段60 個村的推廣工作。二是組織系統操作培訓,引導督促街鎮村農經人員使用“申農碼”系統。通過資產電子地圖、資產巡檢等功能隨時了解集體資產的保管運營情況;通過分析資產出租率、租金收繳率的預警情況,掌握集體經濟運營狀況,更有針對性地加強資產出租與租金催繳管理,達到盤活利用“沉睡”數據資源的目的。三是組織開展系統數據治理,核定關鍵數據,確保數據及時、準確、完整,切實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四是制定《關于閔行區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監管的指導意見》,規范集體單位和人員權限變動管理、線上信息公開管理等配套制度,填補線上監管的制度空白,規范信息化監管的工作程序。
2.引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全員監督。督促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強宣傳推廣,培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用“申農碼”系統手機端功能查詢和了解本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權益相關信息,引導全區29.17 萬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通過手機加強對集體“三資”監督。同時,鼓勵其他群眾、社會人員利用手機登錄“申農碼”系統了解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概況。
1.連接人大系統實現聯網共治。為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效率和質量,踐行“制度+ 科技”的監管理念,建成了區級資產管理系統和11 個街鎮資產管理系統,再分別與同級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對接,形成“1+11+1”的信息化監管體系,實現聯網共治,接受區、鎮人大代表對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的監督。區鎮人大代表通過一鍵登錄同級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就重點監督事項進行“網上備課”。督查結果通過街鎮集資委會議、專題匯報會等途徑予以反饋,合力對資產實行全覆蓋監管,推動組織運行更規范、經濟發展更健康、監督管理更高效。
2.引入紀監力量強化紀律監督。閔行區農村集體資產體量相對較大,一直是紀委監委關注的重點領域。目前“申農碼”管理中心等區級業務系統的訪問權限已對區紀委監委派駐組開放,紀監干部可以實時查看集體資產租賃、租金收繳等集體經濟運營情況,實現紀監監督從線下到線上、從人盯人轉變為監督數據的新模式、新途徑。同時紀監力量的引入更能促進各級農經干部的工作,有效提高農經工作質量和監管水平。
閔行區作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在城鄉統籌發展格局下,需要不斷扎牢制度藩籬,推動“三資”監管高質量發展,在持續發揮示范縣作用的同時開展制度創新。
1.建立區級聯合監督機制。區農業農村委自2021 年起聯合區紀委監委第三派駐組,每年定期圍繞巡視巡察重點關注問題、審計問題等開展聯合監督檢查,著重對村級預算、村干部報酬、外購服務、福利支出、租金收繳等重點領域進行監督。聯合檢查組一看問題是否查清、二看整改是否到位、三看成果是否鞏固,同時了解基層集體經濟運行現狀與存在困難,以便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解決基層急難愁盼問題。
2.探索基層內部聯合監督機制。部分涉農鎮探索聯合監督工作例會機制。鎮紀委、監察辦牽頭組織農經部門、審計部門、委派會計等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合監督工作會議,對發現的“三資”領域苗頭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及時討論改進措施或加強管理的意見建議,前移“三資”監管關口,規范村級小微權力運行,共同加強“三資”領域監督。
1.強化預算約束。嚴格實行財務預決算管理制度,嚴禁赤字預算。年度財務收支預決算方案經鎮集資委審議,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民主決策公示后方可執行,執行結果報鎮集資辦備案。對收支缺口村,下一年度預算時優先調減外購服務項目且原則上不得新增(特殊情況可一事一議)、不得新增福利支出總量、不得提高收益分配總額。
2.堅持五年輪審。實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情況五年輪審制度,分期分批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運行情況、各項支出、負責人離任等審計監督。突出審計重點、抓住核心領域、緊扣關鍵環節,通過第三方審計,深挖“三資”監管漏洞,強化審計監督。
3.堅持會計輪崗。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是提升集體“三資”監管水平的重要保障,閔行區推行會計5年輪崗制度。通過定期輪換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會計人員,不僅有利于會計人員全面熟悉業務和提高業務素質,進一步促進會計核算規范化,而且完善了監管手段,起到人員與崗位互相牽制作用,有效防范崗位風險。
1.開展聯合培訓。區農業農村委與區紀委監委第三派駐組聯合開展培訓,每年定期邀請市級專家解讀最新農村資產管理政策;聚焦審計發現的問題,剖析問題,找到問題根結,開展針對性培訓;邀請農村財務專家從實務層面指導農村資產規范化建設;組織開展上海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監督平臺、“申農碼”系統等各級信息系統操作培訓。通過各類培訓使各級農經工作人員掌握最新的政策和管理技能。
2.強化警示教育。結合日常工作,及時推送典型廉政案例,時刻警醒資產管理隊伍不可觸碰工作底線和紀律紅線,切實做到警鐘長鳴,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農經管理隊伍。
1.強化鎮集資委監管職能。進一步規范鎮集資委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預算管理、成員收益分配方案、重大資產運作、大額資金使用、重大投資決策、集體物業租賃指導價的制定與調整等重大事項的審核程序。重大事項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民主決策公示后方可執行,執行結果報鎮集資辦備案。
2.加強考核監督。制定對街鎮“三資”監管工作的考核指標,對物業出租率或者租金收繳率低于50%的村級組織,區鎮農經機構及時通知督辦。督促街鎮加大對村級管理人員的年度績效考核力度(如將催收歷年欠繳租金納入對村干部考核范圍等)。通過考核措施確保監督制度落實到位、農經干部監管意識到位、集體“三資”監管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