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王玉蘭
(1.山西旅游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國要推動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綠色技術創新,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專精特新企業作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憑借其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點,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潛力和活力[1]。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 年)》中指出,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要重點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環境稅作為一項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工具[2,3],其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機制受到了廣泛關注[4,5]。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發現當前對環境稅與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研究主要針對工業企業[6]、重污染行業[7]、制造業企業[8]、新能源企業[9]等展開,而結合專精特新企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開展的相關研究則較少[10]。基于此,文章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揭示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效應,探究環境稅政策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具體影響機制,從而為提升我國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和稅收制度的發展提供政策啟示。
環境保護稅的設計初衷是通過經濟手段來推動企業減少污染排放,進而鼓勵綠色生產和技術創新[10,11]。對于專精特新企業來說,這種稅收機制具有特別的影響,具體的影響如圖1 所示[12]。

圖1 環境保護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四種影響途徑
由圖1 可知,環境保護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影響顯著且多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環保稅激勵企業減少污染,促進綠色技術研發和應用,專精特新企業對此更為積極,將稅收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推動綠色技術不斷升級[13]。第二,盡管環境稅會導致成本上升[14],但專精特新企業開展綠色技術研發,可享受研發支出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減少企業所得稅的現金流出,促進企業資金有效流動,企業有更多的資金投資于綠色技術研發。第三,環保稅引導產生綠色消費趨勢,市場對綠色產品需求增加。專精特新企業通過綠色創新,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還可通過環保認證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15]。第四,環保稅不僅是經濟調控手段,更是政策導向。它促使專精特新企業更加重視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將綠色理念融入戰略規劃,推動企業選擇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16]。總之,環境保護稅為專精特新企業帶來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影響,其作為市場激勵機制能夠有效地推動專精特新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助力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H1:環境保護稅能夠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陳宇科等(2022)認為環保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并非線性關系[17]。靖明霞(2020)指出環境稅稅負與綠色技術存在顯著倒“U”型曲線關系,稅負過低或過高均不利于企業綠色技術,具體關系如圖2 所示[18]。過重的稅收負擔可能會導致企業因資金壓力而削減創新投入,而過輕的稅收則可能不足以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因此,存在一個最佳的稅收負擔區間,能夠在激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同時,避免資金壓力對創新活動的制約。當稅收負擔適中時,專精特新企業既有足夠的動力去進行綠色技術創新以降低成本和提升市場競爭力,又不會因為資金壓力而減少在創新上的投入,反而更有可能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圖2 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與環境保護稅的關系
假設H2:環境保護稅更能促進承受稅收負擔適中的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為了深入探究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文章將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GTI)作為因變量,環境稅(ET)作為主要自變量,并引入一系列控制變量構建計量經濟模型。控制變量主要包括:企業規模(ES)、企業杠桿率(ELR)、產業結構(IS)、政府環保支出(GEEP)、企業盈利能力(EP)和政府科技投入(GIST)[19,20]。為揭示環境稅政策與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之間的內在關系,并控制其他潛在影響因素,構建如下模型進行檢驗:
式(1)中,i 表示企業;t 表示時間;α0為常數項;α1~α7均為待估系數,分別代表環境稅、企業規模、企業杠桿率、產業結構、政府環保支出、企業盈利能力和政府科技投入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程度;εit為隨機誤差項,代表模型中未能解釋的其他因素對企業i 在時間t 的影響。在模型中,α1的符號和大小至關重要,其直接反映了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方向和力度。若α1顯著為正,則說明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若α1顯著為負,則說明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具有抑制作用。此外,為了更準確地衡量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構建如下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檢驗:
式(2)中,Yit表示綠色技術創新對于企業i 在時間t 的觀測值。αi代表企業特定的固定效應,捕捉了所有不隨時間變化但會影響Yit的企業層面因素,意味著每個企業都有一個獨特的截距項。Xit是一個向量,包含了對于企業i 在時間t 的自變量的觀測值。β 是與Xit相對應的待估系數向量,表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γt代表時間固定效應,它捕獲了在所有企業中同時發生的、僅與時間相關的影響,即每個時間點都有一個獨特的效應。該模型通過控制個體固定效應αi和時間固定效應γt,可以有效排除不隨時間變化的企業特征以及時間趨勢對估計結果的影響,從而得到更為穩健的結論。
文章以綠色技術創新為核心因變量,關注其在降低污染、提升資源效率及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綠色技術創新通過綠色專利申請數指標衡量。關鍵自變量為環境保護稅,即企業按政府規定繳納的與其排放相關的稅費。同時,控制變量如企業規模、產業結構、政府環保與科技投入等,均經嚴謹定義,以排除外部干擾。企業規模依據員工數衡量,產業結構按行業分類,政府支出則依據預算和實際支出。這些明確定義確保了研究的可靠性與有效性,旨在深入揭示環保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為政策制定提供堅實支持。各變量定義如表1 所示。
為了深入研究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在樣本選擇方面,研究依據行業分類、企業規模和創新活躍度等標準,從全國范圍內篩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200 家專精特新企業。同時,考慮到時間跨度和數據可得性,選擇2013—2022 年間的數據作為研究基礎。樣本企業均來自專精特新領域,這些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中具有顯著優勢,且對環境政策響應敏感,因此是研究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理想對象。文章各數據的來源如表2 所示。

表2 各數據來源情況
表2 詳細列出了研究中所使用的各類數據及其來源,確保了數據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其中,綠色技術創新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數據庫中的綠色專利申請數來衡量,這一指標直接反映了企業在綠色技術領域的創新活躍度。環境稅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準確記錄了企業實際繳納的環保稅費,為研究提供了關鍵的自變量數據。企業規模、杠桿率和盈利能力等數據則基于企業年報和市場公開信息,這些數據真實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結構。同時,產業結構、政府環保支出和政府科技投入等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為研究提供了宏觀經濟和政策背景。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研究首先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以便初步了解各變量的分布特征。表3 列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包括均值、標準差、最小值和最大值。

表3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由表3 可知,綠色專利申請數(GTI)的均值為45.8,標準差為23.6,表明不同企業在綠色專利的申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最小值為5,最大值為120,進一步體現了企業異質性。企業實際繳納的環境稅金額均值為82.5 萬元,標準差為30.4,說明企業在環境稅繳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波動。企業員工數的均值為560 人,標準差為280,表明企業規模大小不盡相同。此外,企業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之比的均值為0.45,顯示多數企業保持了一定的負債水平。行業分類產值占比的均值為20%,體現了不同行業在產值上的平均貢獻。政府環保部門預算和實際支出的均值為50 億元,而政府科技部門預算和實際支出的均值為30 億元,顯示了政府在環保和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企業凈利潤率的均值為10%,標準差為5%,表明企業在盈利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穩定性。這些描述性統計結果為后續的實證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信息。
在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之后,為了進一步探討各變量之間的關系,文章對各變量間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相關性分析有助于初步了解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以及這種關聯的方向和強度,圖3 展示了主要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圖3 主要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由圖3 可知,綠色專利申請數與企業實際繳納的環境稅金額、企業員工數、政府環保部門預算和實際支出以及政府科技部門預算和實際支出均存在正相關關系,且相關系數分別為0.562、0.385、0.612、0.480,結果表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協同作用。而企業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之比與綠色專利申請數和其他多數變量呈負相關關系,可能意味著負債水平較高的企業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表現相對較弱。行業分類產值占比與綠色專利申請數和其他一些變量存在正相關關系,表明不同行業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的表現可能存在差異。企業凈利潤率與綠色專利申請數和其他一些變量的相關性相對較弱,意味著盈利能力并不是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
為了深入研究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文章構建了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在控制了其他相關變量后,主要關注環境稅對綠色專利申請數的回歸系數,以揭示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表4 展示了回歸分析的結果。其中,模型1 為基準模型,僅包含控制變量;模型2 在模型1 的基礎上加入了環境稅變量。通過比較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

表4 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4 可知,模型2 中加入環境稅變量后,R2和調整R2均有所提升,說明環境稅對綠色專利申請數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且環境稅的回歸系數為0.038 在0.05 水平上顯著,表明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企業規模、企業杠桿率、產業結構和政府環保支出等控制變量在兩個模型中的回歸系數相對穩定,說明這些變量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較為穩健。其中,企業規模和產業結構的回歸系數為負,意味著較大的企業規模和特定的產業結構可能對綠色技術創新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企業盈利能力和政府科技投入的回歸系數在兩個模型中均為正,表明這些因素對綠色技術創新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科技投入的回歸系數在加入環境稅變量后有所提升,說明政府科技投入與環境稅之間可能存在互補效應,共同促進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綜上,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其他控制變量也會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產生一定的影響,上述結果驗證了假設H1。
為了確保回歸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此次研究采用了三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包括替換關鍵變量、調整樣本范圍以及使用不同的估計模型。表5 展示了穩健性檢驗的結果。其中,模型3~模型5 分別代表不同的穩健性檢驗設定。模型3 替換了綠色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使用綠色產品銷售額代替綠色專利申請數;模型4 調整了樣本范圍,僅包含專精特新企業中的制造業企業;模型5 使用了面板數據模型的隨機效應估計方法替代固定效應估計。

表5 穩健性檢驗結果
由表5 的穩健性檢驗結果可得,在不同的模型設定下,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均保持顯著且為正,這進一步證實了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積極促進作用。替換關鍵變量、調整樣本范圍以及使用不同的估計模型后,雖然各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有所變化,但整體趨勢保持一致。這表明回歸結果是穩健的,不受特定模型設定的影響。此外,政府科技投入在3 個模型中均顯著為正,說明政府科技投入也是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綜上,表5 的穩健性檢驗結果支持了原回歸分析的結論,即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考慮到不同企業可能面臨不同的稅收負擔,進而影響其綠色技術創新的響應程度,文章進一步開展了異質性分析。將研究選取的專精特新企業按照稅收負擔的輕重分為三組:高稅收負擔組、中稅收負擔組以及低稅收負擔組。分組依據為企業實際繳納的環境稅金額與行業平均值的比較結果。其中,低稅收負擔組、中稅收負擔組、高稅收負擔組分別包含66、67、67 個專精特新企業。表6 展示了不同稅收負擔下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異質性分析結果。其中模型6、模型7、模型8 分別表示低稅收負擔、中稅收負擔、高稅收負擔下的回歸結果。

表6 不同稅收負擔下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異質性分析結果
根據表6 的異質性分析結果可得,環境稅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在不同稅收負擔組中存在差異。在中稅收負擔組中,環境稅的影響最為顯著(系數為0.032 且顯著),而在低稅收負擔組和高稅收負擔組中,環境稅的影響相對較弱且不顯著。該結果表明適中的稅收負擔更能激發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動力,驗證了假設H2。此外,政府科技投入在三個組中均對綠色技術創新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在高稅收負擔組中最為顯著(系數為0.182 且顯著)。這表明政府的科技投入對于推動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稅收負擔較重的情況下。企業規模、企業杠桿率、產業結構和政府環保支出等控制變量在不同組中的影響也存在差異。這進一步說明了不同稅收負擔下,企業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可能面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更有效地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
文章通過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深入分析了環境稅對專精特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并進行了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穩健性檢驗以及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環境稅確實對綠色技術創新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且這種作用在不同稅收負擔的企業中存在差異,適中的稅收負擔更能激發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動力。此外,政府的科技投入也是推動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優化稅收籌劃。專精特新企業應按照稅收政策要求,做好綠色技術研發立項,積極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基于價值鏈理論建立企業稅收籌劃體系,實現企業良性互動。
第二,響應政策號召。專精特新企業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充分享受國家給予專精特新企業的資金獎勵、信貸支持、惠企稅收政策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成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陣地。
第三,加大政府幫扶力度。國家及各級政府應從科研獎勵、稅收優惠、融資補貼、專屬服務等多方面繼續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力度,激發專精特新企業的科技創新熱情、營造良好市場生態。以專精特新為抓手,用科技創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第四,構建綠色稅收體系。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我國可搭建環境稅、資源稅、車船稅等“多稅共治”的綠色稅收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稅收覆蓋范圍,建立差異化稅率,鼓勵企業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