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嬌
(西華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當今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進行,國際科技競爭也日趨激烈,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在蓬勃發展[1]。面對當前國內需求和國際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提到:“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2]自2016 年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多次組織工科優勢高校進行深入研討,并先后發布《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以應對當前科學、技術、產業發展呈現出的新趨勢,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新需求,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新工科建設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型工程人才,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3],這為高等院校工科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其教學質量、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工科和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亟須培養一批既懂專業知識,又能熟練運用英語了解國際前沿技術、開展國際交流的高水平、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4]。
專業英語是我國工科院校自20 世紀80 年代便開始開設的一門本科課程[5],迄今為止已經成為各大高校普遍設置的專業必修課。傳統的大學英語基礎課注重語法、詞匯和發音等一般性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專業英語課程通常是將專業知識與基礎英語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和積累一定數量的科技詞匯及其習慣用法,培養學生正確閱讀英語文獻、進行專業英語翻譯和寫作的能力。因此,工科類專業英語課程的開設需要以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工學類基礎為前提,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將基礎英語知識進行專業化訓練,將專業知識進行英語表達,同時開拓專業視野,增強其在日后工作或深造過程中的英語應用實踐和國際交流能力。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詞匯的作用如同修建房屋時的磚瓦一樣,是文章中的基礎材料。詞匯量的大小及用詞能力,制約著學生聽、說、讀、寫的速度,同時也影響其閱讀和翻譯的準確度。相比非專業詞匯,專業英語詞匯具有準確性、簡潔性和清晰性的特點,彰顯出專業英語在表達和應用上的嚴謹性。當某些日常詞匯出現在專業英語中時,可能會具有特殊的含義,例如power和plant,在日常英語中分別表示“力量”和“植物”,但作為工程類專業詞匯聯用時則譯為“發電廠”;current 通常具有“當前的、最近的”含義,但在專業英語中卻表示“電流”“水流”“氣流”等。除一詞多義外,專業英語詞匯中還常出現組合詞的運用,例如以某些名詞為詞根,加上mono-、di-、bi-、tri-、tetra、penta-、hexa-、kilo-等一系列具有數量意義的前綴,或a (an/ab)-、anti-、counter-、de-等表否定的前綴,即可組成不同含義的新詞。尤其是涉及復雜的化合物命名或較難的特殊專有名詞時,較長的詞匯很容易讓本科生喪失理解和記憶的興趣。
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專業詞匯后,學生還需具備閱讀本專業相關英語文獻的能力,并能夠準確理解文章含義,獲取正確的信息和專業知識。為了解釋清楚某一現象或該現象帶來的后果,專業英語中的句子以長句居多,且從句使用頻繁,句型結構比較復雜,這對于初次接觸相關內容的學生來說,在閱讀和理解上均可能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甚至抵觸心理。此外,專業英語句式中被動語態較多,時態主要為一般現在時和現在完成時,這也對學生翻譯和寫作過程中語態和時態的選擇運用造成一定的困難。
盡管我國工程類專業英語課程開設時間較長,但在其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當前我國各類高校在讀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地區和類別高校的學生甚至表現出較大差異。部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啟蒙較晚,受當地教育資源和水平的限制,英語基礎也相對薄弱,導致其進入大學后在英語學習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其次,雖然我國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各高校開展的國際交流也逐漸增多,但同樣受地區和學校類別的影響,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方面的國際合作仍集中在頭部高校以及大型城市和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的高校。再加上所處的語言環境,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學習,尤其是專業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主動性較差,甚至部分學生英語學習的目的仍停留在應對期末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階段,而并沒有將其作為提升個人能力和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此外,由于課程自身的特點,學生一時難以適應由高中英語或大學基礎英語到專業科技英語的轉變,面對大量的新詞,大多數學生在朗讀和識記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6]。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和投入度也因此下降,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
在工科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上的不足,多以教師為主導對知識進行直接講解[7]。教師通過提問、點名作答等方式讓學生進行詞、句翻譯,參與教學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但該種形式仍較為單一古板,難以從真正意義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結束后也不會給學生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甚至會造成學生課后不復習、考前突擊背誦的不良現象。多年來,專業英語課程的開設催生出各類各具專業特色的英語教材以供教師授課參考。已出版的教材多以難易程度不同的經典論著作為閱讀材料,注重釋義,強調讓學生掌握專業詞匯、進行英漢互譯[8],而與各專業前沿性進展結合較少,應用型的內容也較缺乏。隨著當前國家對工科人才培養需求的不斷變化,專業科技知識的日新月異,教材的更新速度已遠不及各專業領域技術的發展速度。因此若一味地“照本宣科”,僅依靠教材灌輸課本知識不僅容易造成教師思維和授課方式的固化,也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考,削減其學習積極性,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面對當前專業英語教學現狀,“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已經成為相關課程授課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主動學習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解讀新工科建設的具體要求,理解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與理念及其與新工科建設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最后要注重個人能力的提升。
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9]。可見新工科建設之“新”首先體現在教育理念上的革新,要以理念的率先變革來帶動工程教育的創新發展。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英語的教學在繼承傳統工科教育精華的同時也應該更多地關注面向未來的知識體系,做到既厚基礎又重前沿,摒棄“填鴨式”“一言堂”的刻板教學,杜絕只追求把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而完全不考慮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專業英語課程不單是傳授專業知識,因為各學科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已經進行了更加系統全面的講解;也不僅是英語學習,其對語法、詞匯和發音等一般性語言知識的講授必定不如大學基礎英語或其他英語類課程詳盡。實際上,專業英語學習的本質是通過科技英語來獲取專業知識[10],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如何以英語為工具開展資料查詢、獲取更多資訊,并進行相關翻譯、寫作和國際交流活動。因此,在進行專業化訓練的同時,應注重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國際化思維,這也正與新工科建設培養多元化、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相契合。
新工科建設之“新”除了“理念新”,還體現在“途徑新”。這就鼓勵任課教師在滿足教學指南基本要求的前提之下,結合各專業領域當前的熱點問題適當補充新的教學內容,解決課本知識與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程度脫節的矛盾;同時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課堂組織和技術手段,努力做到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驅動下的學習會讓學生充滿熱情,在學習的過程中全力以赴并且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樂趣。在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的方法有:①改變單一的以課本和課件文字為載體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慕課、B 站、TED 等網站上的視頻作為教學資源的補充,在課堂中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素材,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對課本知識進行解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結合當前研究熱點,補充最新的研究報道和高質量的期刊文章,更加準確地反映本專業的發展前沿,讓學生在知識的擴展中掌握專業詞匯;③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7],在課前發布教學內容,布置自學任務,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圍繞相關主題查閱資料,在課堂上匯報各自的預習成果,并針對該主題發表各自的看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主動性,并增強其團隊合作意識;④適當添加文獻查詢和科技論文寫作等相關內容,讓學生進行關鍵詞提取和英文摘要的撰寫等,邊學邊練,逐步實現專業英語的應用。
教師是專業英語教學中的關鍵。承擔專業英語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不僅需要通曉專業知識,還應具備過硬的英語運用能力。因此,任課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到邊教邊學,一方面充分把握教材內容,發掘重要知識點和科學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緊跟國家需求和專業前沿進展,及時更新已有的專業知識體系;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產學研結合,驅動個人創新,并將其轉化成自己的育人優勢融入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個人從事的科研工作支撐專業英語的教學,通過向學生介紹與專業相關的科研經歷與成果,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
新工科建設的提出和推進為工程教育創新變革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挑戰。專業英語作為工科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也應該積極面對我國工科教育和人才培養需求的新變化,認清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困境,主動謀求改革創新,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多元化、國際化、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結合專業英語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探索,利用各類資源、采取多種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教師也應該不斷夯實個人業務水平,提升個人教學科研實力,為我國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工程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