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翠微,謝玉萍
(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前教育第一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0)
2018 年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五條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中提出:要求“創新培養模式,優化培養課程體系,突出保教融合,健全學前教育法規及規章制度,加強兒童發展、幼兒園保育教育實踐類課程建設,提高培養專業化水平”。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系列文件部署了職業教育從推動改革到深化改革的措施,要求保證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同時,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而“教育情懷”如厚植學生德與能的熱土,聚焦“教育情懷”去探索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理論教學是基于時代發展要求和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與思考。
本研究以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以下簡稱“我校”)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三個年級學生為研究現象,采用問卷星線上發放與回收問卷。回收問卷730 份,有效問卷703份。問卷共18 題,用SPSS18 對問卷結果進行了檢測,Cronbach'Alpha 值為0.884,證明問卷有較高可信度。
樣本中,男女生比例是1:13.6,雖然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男女生比例差距比較大,但符合當前幼兒教師男女比例現狀。獨生子女占比43.1%,非獨生子女比例大一些,城市和城鎮學生共占55.3%,農村學生占44.7%。樣本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人數分別占37.8%、42.1%和20.1%,三年級面臨實習等,參加率低一些。66.2%的學生是第一志愿錄取本校的,48.22%愿意從事幼兒教育行業,41.54%不確定,10.24%不愿意,樣本數據符合高職學生的生源狀況和目前學前教育發展現狀。
3.2.1 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的意義
89.94%的學生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對幼兒教育工作比較重要,說明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幼兒教育工作是有幫助的。88.76%的學生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但是81.08%和83.78%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意義是為了將來工作順利和獲得教師資格證,只有34.99%的學生認為可以滿足學習興趣,15.65%的學生帶著功利化的思想,認為有助于拿獎學金。
3.2.2 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的實施與評價
74.82%學生認為專業理論課程所開課程合理,82.51%的學生認為課程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教育理論方法的掌握是幫助的,79.66%的學生認為課程的內容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78.47%的學生認為課程重視教學改革熱點,但也有少數學生不認可。學生比較歡迎的教學方法依次為講授法、案例法、小組講座法和模擬教學法,這些方法也是教師用得比較多的方法。但是教師常用的自學法、將MOOC 引入課堂則不太受學生歡迎。學生對教師的勝任力、責任心、教學質量總體滿意,對課程的評價方式也總體滿意。課程實施后86.99%學生認為能形成正確的教育信念和責任,89.05%的學生認為能具備基本的教育理論知識、83.92%認為能培養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85.21%的學生認為課程能加強實際教育教學能力,剩下的學生則不認可課程實施效果。
3.2.3 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的支撐
學校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為師德規范、教育情懷、保教知識、保教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反思研究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八個方面。認為支撐度很好和比較好,占比最高的是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分別是79.9%和76.53%,其余占比均在60%―70%之間。說明專業理論課程對學生師德規范和教育情懷是令人滿意的,排最后的是保教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說明理論課程的實踐導向需要進一步加強。
目前高職學生的三年學習期間,半年需要離校實習,另外的二年半的時間里要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并需要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督逃筷P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 的意見》中指出: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含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1]將教育情懷首次作為首位目標提出,所以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同時需要接受教育情懷的教育和滋養。教育情懷包含從教意愿、教師職業情感、職業責任感和兒童觀,只有認可幼兒教師職業價值,熱愛與尊重兒童,學前教育師范生才會選擇從事幼教職業。[2]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只有48.22%愿意從事幼兒教育行業,其中男生中占比56.25%,女生中占比47.63%,其余要么不確定,要么不愿意,學生基本的職業認同需要進一步提高。連基本的職業認同都無法做到的話,更談不上充滿情懷地投入到幼兒教育事業中。教資國考需全力以赴,但教資國考應該是學生教育情懷培養的內驅力。
4.1.1 在品味經典中認知教育情懷
在教資國考的背景下,教師會不遺余力地幫助學生建構與內化專業知識,教育情懷也應該有建構與內化的過程。但如果以說教的形式出現,肯定是無力和無效的。學生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會涉及諸多教育經典書籍,帶領學生品味這些教育經典,可以讓學生認知教育情懷,讓其成為情懷教育的起點。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在主要專業課中引領學生閱讀教育經典,又開設有《閱讀指要》專業選修課,組織學生參加了“我講教育家的故事”讀書及演講活動、“閱讀經典及教育小報制作”等系列活動,引領學生理解盧梭的尊重兒童、裴斯泰洛齊的熱愛兒童、陶行知的理解兒童等情懷,在閱讀中認知教育情懷,在閱讀體會中內化教育情懷。
4.1.2 在言傳身教中體會教育情懷
課堂是專業知識傳授的主陣地,也是情懷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教師對教育的熱愛是情懷與職業精神的交融碰撞。在教資國考的背景下,教師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認真準備每一節課,課內課外關心學生學習與生活。教師研究教資國考變化,斟酌每一個知識點,暑假與雙休日放棄休息,為學生進行教資國考輔導已經成常態。學生感受的裴斯泰洛齊式的“熱愛教育事業及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感受的是陶行知、陳鶴琴對教育革新的追求,學生在充滿情懷的氛圍中認知教育情懷,內化教育情懷。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專業理論課程更多是為了工作順利和取得教師資格證,比較功利,有少數學生對課程目標的實現和課程的內容的評價是負向的。學生最喜歡的是講授法,在學習上有一定的惰性。在教育情懷作為首要培養目標的要求下,需要對課程模式進行調整。
4.2.1 內容凸顯專業素養,生發教育情懷
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師團隊凝練核心專業知識,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又能重視學前教育教學改革熱點問題,讓學生的專業能力更符合當前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教師經常以團體討論的形式交流各專業課程中重復內容,并進行調整,合理協調學生培養計劃中各專業課學時,優化選修課。這些教學內容既關注學生的專業能力,又根植于教育情懷的培養。以《幼兒游戲與指導》為例,將“專家二三事”“一線名師進課堂”“我和孩子玩一玩”等內容引入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未來職業,對未來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責、職業發展有清晰的認識,并能參照職業要求,客觀評估自身條件,從而堅定職業理想。[3]
4.2.2 方法選擇科學有效,內化教育情懷
從調查中發現學生比較能接受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在“互聯網+”背景下引入的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則不太接受,例如MOOC、翻轉課堂。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方法選擇需要考慮學生要求,但今天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是“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的融合、是教與學的融合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趣化學習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普通的自學方法興趣不大,教師可以用MOOC 資源幫助學生自學,讓自學內容更具吸引力。教師在采用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方法時,需提前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與困難,確保學校網絡暢通,解決學生手機流量問題,讓手機、平板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利工具。調查顯示,學生更傾向于模擬教學法或實習法,因此,課程需要進一步增強實踐導向,使學生親身參與幼兒在園一日活動的安排和組織,參與幼兒園保教活動,履行一名合格幼兒園教師的職責,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對幼兒“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尊重每個幼兒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4]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在前期收集學生學習興趣點和學習難點,在線下課中有針對性地講解。在專業理論課中,教師多次連線學前教育名師,對他們進行在線訪談,內化了學生的專業情懷和教育情懷。
專業理論課程對人才培養目標支撐的八項指標中前兩項,師德規范和教育情懷總體評價較高,但也有對支撐效果不認同的聲音。要在專業理論教學中讓情懷教育更加可視化,讓其可以量化考評,則要落實在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上。在尊重原專業教學思路的基礎上,將思政元素無痕融入專業課。讓專業培養與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在提高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基礎上,再賦予學生人文關懷和人文修養。[5]教師在不影響專業邏輯的基礎上,在課程大綱中將各單元可挖掘的思政元素羅列出來,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明確思政元素的呈現點,在評價體系中明確思政評價比例。例如可提高平時分的考評比例,將平時分中5%―10%的比例列為思政元素的考評??荚u的內容可以從課前、課中延伸到課后。例如課前可以是專業中融入的思政元素相關資料查閱考評,課中可以是思政相關案例和內容的剖析與討論考評,課后可以是思政元素的再思考,思政元素宣傳或者是實踐考評。在學校層面可設計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評價、教學質量評價和綜合育人的評價體系。
總之,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需要教師的情懷引領,更需要將情懷教育融入課程各要素,借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的實施與評價,將情懷教育深化,讓學生的教育情懷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