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康強,李壯麗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 030000)
紅色文化是一種鮮明的中國特色文化。它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于革命文化、繼承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1]。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
從物質層面來說,主要包括“人”和“物”。“人”是指在革命建設斗爭中做出過巨大貢獻,甚至是付出生命代價的革命先烈。如黃激光、董存瑞、劉胡蘭等;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仁人志士。如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物”是指上文中提到的“人”曾經生活、工作、戰斗中留下的遺物、遺跡等。也包括以下革命建筑舊址、領袖及先進人士故居,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緬懷革命英雄興建的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紀念碑、烈士陵園、紀念廣場、紀念雕像等。
從精神層面來說,主要包括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凝練出來的紅色精神。具體包括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南泥灣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抗洪救災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內在精神形態。
紅色文化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出來的,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更是一種生動教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是先進性。紅色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反對外來壓迫、反對封建腐朽的思想。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解決了我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很多突出問題,引領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此外,紅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其最終目的也要服務于最廣大人民。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政黨,創造出來的文化必然具有先進性。
二是包容性。紅色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又積極吸收了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價值取向在傳統文化中都能找到源頭。同時,紅色文化又不是故步自封,而是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文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我國的進步知識分子開始在國內宣傳馬克思主義,它的到來使得我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更是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不忘本來,吸收外來”正是紅色文化包容性的體現。
三是時代性和地域性。紅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與特定的時代密不可分,并且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和內涵。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因為要面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任務,就有著鮮明的革命烙印。社會主義時期的紅色文化,要面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任務,因此就從革命文化轉為與改革、發展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三晉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同樣,有著百年歷史的紅色文化在不同的地方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有其獨有的優勢和資源;江西的南昌、井岡山、瑞金作為革命的搖籃也是獨具特色的;陜西延安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也與其當地的自然條件緊密相連;北京作為首都,也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擁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數量多、內容豐富,影響巨大。
四是大眾性。紅色文化大眾性主要體現在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全體人民。紅色文化無論是從誕生之日還是后期的不斷發展中,都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中國共產黨人也提出了很多人民至上的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等,這都是大眾性的具體體現。
愛國主義是一種強烈的情感,是每一個中國人對祖國發自肺腑的熱愛和忠誠。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愛國主義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內容。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很容易波動。一些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如何引導他們迫在眉睫。紅色文化中有很多愛國元素和題材,對于愛國主義的培養,有著極強的教育價值。青年大學生要了解國家的歷史,要明白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也勇于擔負起歷史的責任,以史為鑒,努力開創祖國美好的未來。因此,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合理有效地利用紅色文化,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厚植愛國情懷有著積極的作用。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唯一一個文明進程沒有被中斷過的國家,擁有者豐富燦爛的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這一目標。紅色文化有近百年的歷史,書寫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篇章,孕育了豐富的文化成果。因此,要引導當代大學生不斷學習紅色文化,使其了解黨史、國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讓學生堅定紅色文化自信,增強紅色文化自信的底氣。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作為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構更是要把其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紅色文化中的一個個故事、一處處遺址、一件件遺物、一首首紅歌……都是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鮮活的教材。只有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每一個革命老區、每一名烈士的精髓要義,才能激勵廣大青年在黨和國家發展事業中堅定信心,更好地促進紅色基因賦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越來越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優質資源,可以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與精神給養[2]。紅色文化中的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以及以紅色主體為背景創作的文化藝術作品,都能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鮮活的物質載體。此外,紅色文化中凝結的紅色精神、優良作風、高尚品格、堅強意志等,也能潛移默化地感染、教育當代大學生,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精神載體。不斷挖掘紅色文化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式的同時,也讓紅色文化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喜愛。
校園物質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資源,也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它主要是指校園的硬件條件,具體體現在校園的環境、設施、建筑、雕像等方面。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校園物質文化體現著學校的歷史、積淀著學校的價值。校園的合理布局、建筑美學、環境美化都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
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一是注重與校園設施建筑的融合。高校可以在校史展覽館、教學樓、學生生活區等建筑設施上融入紅色文化,如將以紅色精神為主題的宣傳窗、板報、名言警句、名人畫像等掛于教學樓走廊、圖書館、會議室等,在校史展覽館中開辟紅色主題專題展覽;也可將學校的道路、樓棟、廣場以紅色主題元素來命名,使學生能夠在學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堵墻面感受到紅色文化。如湖南一師就以革命家的名字來命名教學樓、道路——“懷中樓”“潤寰樓”就是取自著名的愛國教育家楊昌濟和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蔡和森的字號。二是設置紅色主題的雕塑。高校可以在校園醒目的位置放置政治人物、英雄人物、革命事件的雕像,如山西大學校園里的“毛澤東雕像”,中北大學校園的“彭德懷元帥塑像”等。通過這種豐富的藝術形式,讓學生切身感受紅色精神的內涵與厚重,使師生漫步在校園仰望偉人雕像時,自然產生一種神圣的使命感。三是注重將紅色文化宣傳與重大紀念日、節慶日相結合。在五四青年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九一八等重要節假日來臨時,充分利用校園內的電子屏、宣傳欄、主題展板等媒介進行滾動宣傳,同時,發揮校園廣播站、報刊、官方網站的作用進行專題報道,營造不忘歷史,奮發向上的校園氛圍。
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等,是學校辦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上。
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一是要加強校風建設。高校要大力營造積極向上,愛黨愛國的校園氛圍,注重校訓、校歌、校徽、校旗中紅色文化元素的融入,激發全校師生的認同感,使得每一位校園人都能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加強教風建設。要強化教師的理想信念,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鼓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入紅色文化,通過生動的英雄革命事例吸引學生,將知識傳授與愛黨愛國相結合,當好學生的引路人,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到紅色文化的歷史作用和價值。三是加強學風建設。學風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問題,還對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培養求真務實的精神素養及弘揚明理誠信的道德風尚具有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3]。將紅色基因融入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作風,抓住新生入學教育、畢業典禮等機會,以紅色基因引領學風建設,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打造又紅又專的優良學風。四是加強班風建設。班級是高校最基層的單位,班風是一個班級的風氣。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最多的場所,將班級文化建設與紅色文化結合,有助于充實班級建設內涵,以班風促學風,帶動校園文化建設。如定期召開紅色系列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在班級教室的布置中融入紅色元素;組織班級班委、黨員、積極分子開展黨性學習,提高黨性修養;組織班級學生參觀紅色主題展覽館、博物館等。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在課堂之外開展的課余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包括演講比賽、合唱比賽、繪畫比賽、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是課堂活動的延伸和補充,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實踐能力提升。
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一是要融入校園文化展演活動,利用好這些活動融入紅色元素,如舉辦“一二·九紅歌合唱比賽”“紅色主題征文比賽”“紅色主題繪畫創作”“紅色主題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也可以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二是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家的重要途徑。將紅色文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能更近距離地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如在“三下鄉”活動中,開展重走紅色足跡、訪談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光輝歲月,讓紅色血脈世代相傳。三是紅色文化融入學生社團活動中。社團在學生中普遍存在,是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人際交流的重要平臺。鼓勵大學生創建紅色文化主題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多彩多樣的活動,如開展紅色故事分享紅色話劇表演等活動,通過學生自發組織的形式,在黨團組織的領導,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用多種方式講好中國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以點及面,從小范圍到大范圍,形成學習紅色文化的優良風氣。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
一是要加強組織保障。建立學校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加強頂層設計,明確職責任務,確保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時的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平穩有序。二是要融入教學管理制度中。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將紅色文化資源主動融入教材、教學過程中,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尤其對于思政教師的選聘、教學材料的使用、課程評價方面等方面,完善制度,確保思政教育質量。三是要加強學生紅色社團的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創建紅色主題的社團,引導社團合理融入紅色文化,在人員、資金、設施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保障紅色社團的發展,提高影響力。四是要加強宿舍管理制度建設。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生宿舍管理制度,能夠使學生在課后也接受到紅色文化的洗禮,通過宿舍的“黨員標兵宿舍”的評比、“紅色文化裝飾”評比等活動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激勵學生愛黨愛國的精神。五是加強網絡平臺的監管。網絡環境復雜多樣,充斥著虛假、暴力、恐嚇等不正之氣,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一個清朗、干凈的空間,因此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紅色文化的傳承,此外要加強對網絡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從自身做起,為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互聯網時代,許多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充斥著很多不良價值觀,嚴重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削弱其愛國情懷。紅色文化記錄了無數革命英雄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的偉大事跡,蘊含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將紅色文化與網絡新媒體平臺有效融入,可以營造積極向上的思想氛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要想增強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的吸引力,必須將紅色文化與網絡傳播整合,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功能,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穿插歷史時間和空間脈絡,將紅色資料串聯起來;搭配音頻和視頻資料,讓讀者有新鮮感和現場感[4]。一是利用好學校的官方網絡平臺。學校的官網、官方公眾號是高流量學生區域,在官方網絡平臺開辟紅色專欄,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弘揚紅色文化網絡主旋律。如在專欄中推送英雄故事、偉人事跡等推文,方便學生對于紅色資源的獲取,加快紅色文化的推廣。二是利用好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抖音、快手是短平快的語言表達方式,相比較以往圖片和文字的表達,短視頻更符合現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有很多的受眾,利用好這些平臺內容豐富、參與性高、互動性強的特點講好紅色故事,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可以進一步延伸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環節。紅色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彰顯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因此,高校要努力建設校園紅色文化環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幫助大學生系好“第一粒扣子”[5]。做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讓紅色文化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成為深受大學生喜愛的主流文化,需要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也需要全校師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