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
(泰州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
2017 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表示“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1]。2023 年7 月,江蘇省教育廳等十四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普遍建立發展型資助育人機制,構建保障型資助與發展型資助并重的一體兩翼資助服務體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發揮教育在保障學生健康成長和推動社會共同富裕中應有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為實現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實現“生活改變了我,我也改變了生活”。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要求,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做到差異化管理和培養,逐步從“粗放型”“保障型”向“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轉變。
本文旨在探究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路徑。
積極心理學是在20 世紀末出現的一種心理學研究取向,也是一門研究如何正確把握人生的科學。它認為生活的核心并不只是避免麻煩、防止困擾,而是應該更加關注人生中美好的一面[2]。國際積極心理學網站對積極心理學的定義:“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3]。積極心理學雖問世僅二十余年,但它在心理學體系中的影響力不可忽視,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危機事件頻發,心理健康逐漸成為日常教育的重要一環,積極心理學在高校中的運用也逐漸頻繁。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個部分:積極主觀體驗(包括積極情緒、幸福和福流等)、積極人格特質(包括樂觀、優勢與美德、積極自我和積極動機等)以及積極社會環境(包括創造積極人際關系和環境等)。積極心理學強調以人為本和促進發展,與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出發點一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的一支特殊群體,他們的經濟負擔較大,學業時常落后,心理自卑、壓抑,性格大多內向。保障型資助重在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讓其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重點在“扶困”,未能解決此類學生心理上的困難。現如今,倡導全面資助育人的背景下,致力于把“扶困”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貫徹“物質幫扶、人文關懷、道德引領、能力發展”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4]。
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根據國家統計局2022 年發布的報告顯示,10 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但因全面脫貧時間不久,許多家庭仍面臨著低收入等經濟困難情況,近年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未有明顯減少。資助工作在經濟上的幫扶已形成“獎、貸、助、補、免、勤”全方位資助體系,高校里的學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幫助。當前部分高校將資助育人工作粗略地理解為將各渠道的資金發放給對應的學生,以此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從而不會出現沒錢上學的現象。一旦資金發放到位之后,他們的工作也就接近尾聲甚至結束。如此輕育人的資助模式,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校無法受到良好的引導,不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高、心理抗壓能力強、職業能力優秀的應用型學生。此類學生在求職時無法達到企業的各項要求,無法就業,造成了青年失業率的增加。2023 年4 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組真實數據:16―24 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為20.4%——首次超過20%,創下了自2018 年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一結果表明了高校資助育人的成效甚微,為了緩解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就業難的狀況,高校應加強育人工作,做好教育引導。
研究表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學者指出,越來越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在面臨焦慮、抑郁、自卑或人際困難等心理問題[5];余瓊等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人際、學業、生活、身體上的困擾要多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造成學習成績惡化等短期影響,還會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健康、身體健康和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當前,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容易出現心理異常的階段大致有以下4 個: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時期:部分學生因自卑害怕申請困難生,用兼職來填補空缺,縮短學習時間,甚至曠課去兼職,形成惡性循環;②人際交往時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偏內向,與同學產生矛盾經常隱忍不發,增加心理壓力;③學業困難時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和多子女家庭,在學習方法上掌握不夠,容易造成學業困難,產生心理障礙;④求職困難時期:部分學生由于自卑、人際交往能力弱、綜合素質偏低等原因,屢屢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從而對學生造成連環的心理打擊。由此可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高校重點關注,幫扶需要早發現、早介入、早疏導、早治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當前高校的資助育人模式主體較為單一,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要力量,任課老師和其他教職工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未加入資助育人工作,各高校資助管理中心少與其他部門進行聯動,導致大多數教職工資助育人的意識淡薄,主動育人的責任心和主動性不足,無法做到全員育人。部分高校的資助工作側重于結果,只要將錢發到學生手里,讓他們能夠有學上就算完成工作,后續的發展一概不管。這樣粗放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不利于學生發展成才的,尤其在一些特殊階段:入學初期、認定困難生時期、學業困難時期、人際交往困難時期和求職準備期,并未對學生做到實時關注和適當引導,學生沒有感受到過程性的關愛和培養,這樣的資助育人模式無法做到全過程育人。當前許多高校的資助育人方式還是比較傳統,基本在第一課堂進行教育和引導,方式較為單一,很少有創新點。高校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在五育并舉的背景下進行資助育人模式的創新,把穩學生動態,運用靈活多變的方式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和活動等多種形式中全方位提升各項素質。
積極體驗主要指積極地主觀體驗,如快樂、幸福感、愉快、興趣、滿意、愛、樂觀、希望等。積極體驗可使人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它是一種對生活滿意、對生活充滿希望并感受到幸福的情緒體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常內向、自卑,他們遇事情緒更易起伏,但不會輕易顯露,長年累月形成惡性循環,易造成心理抑郁等問題。高校要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高積極主觀體驗:①大幅度宣傳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在學校的公告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進行廣泛宣傳,讓學生能夠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②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大數據分析等方式掌握學生獲取積極主觀體驗的途徑和方法,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狀態;③組建一支專業的積極主觀體驗團隊,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部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代表為主力,家校共育,共同為學生創造輕松、和諧、陽光和向上的校園和家庭氛圍,讓學生能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更易獲得積極主觀體驗。
積極人格特質指的是個體在心理和形為上表現出積極、樂觀、健康的特征,擁有積極人格特質的人往往更能獲得成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從小經濟上的短缺,或父母忙碌造成的心理忽視或同輩攀比帶來的心理落差等情況,容易形成消極人格特質。高校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激勵學生形成和保持積極人格特質:①開設精品心理健康課程,通過課堂這一主陣地,教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尤其是積極心理學,讓學生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科學認識自我。②用心建設第二課堂,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朋輩教育、互助小組和專家講座等形式,以積極樂觀的精神為主導,創新活動方式,與時俱進,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主動參與相關活動,通過這種方法,可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參與積極性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從而逐漸形成積極人格特質。③盤活學校的心理資源,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要做到精準排查和及時介入。新生入學時期、期末考試時期、特殊事件發生時期和求職時期等都是高校應重點關注的時期,在這期間,應該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重點群體進行精準排查,分類指導,不錯過學生任何一個求助期。
積極環境是指積極人際關系和環境等,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優美環境建設好是“校園文化六個好”中的重要一環,優美環境指的不僅是綠化、建筑上的美學,更多指的是校園里的人際關系和學習環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之后進入相對自由的大學校園,容易受到環境很大的影響,若校園的環境較為消極和不雅觀,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高校要創造和維護積極的社會環境:①運用各種方式,促進積極的環境。高校應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通過趣味運動會、讀書分享會、心理主題班會等集體活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要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日常的課堂中,注重將積極心理學與教學實際相結合,設計出適合學生培育積極心理健康品質的上課方式,培育積極的環境。②家校聯動,共創積極環境。高校應增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通過定期舉辦家長培訓會,對家長進行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傳授。對于心理上出現異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師應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必要時進行家訪,改變家長態度,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用積極的家庭環境溫暖學生,促進學生健康發展。③搭建與社會交流的平臺,創造積極的社會環境。高校應努力構建學生與社會溝通的平臺,通過下社區、下鄉、下學校、下實踐基地等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融入度,在實踐中,能夠提高學生與各類人士交往的能力,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形成學生與社會溝通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