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雙龍
(湖南開放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下,高校思政教學的教學場域、手段和內容有了新的變化,然而課程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導向并沒有變,思政課程的重要使命之一仍是培養和造就時代新人。思政教師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起來,既要發揮好傳統思政課“小課堂”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解決好真學真懂問題,還要發掘出社會“大課堂”鑄魂育人的大熔爐功能,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真信真用。讓學生在社會鍛煉中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四個自信,實現知和行的有機統一。
理論聯系實際是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大思政課”建設要求構建多渠道育人環節,這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在課程建設中始終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統一,既要使理論知識建構有深度、廣度,能為高校學生專業成長,乃至未來職業發展奠基,又要使實踐育人有溫度、效度,讓課程育人與時代同頻共振。高校思政教師在課程建設中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主要體現在:第一,重視思政元素的開發與設計,保證課程內容思想引領、價值導向不偏離;第二,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設計要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實踐素材的生動性的統一——既要把思政課程的理論知識講懂講透,又要讓思政課上的“大道理”變成當下時代的鮮活案例,保證學生能學、愿學、樂學;第三,課程改革與建設能反映當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反映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確保教學內容不過時、不脫節。
課程內容與時代同向、與現實同頻、與實踐同行,是高校思政課的鮮明特色。思政課的建設永遠在路上,以引入現實社會生活元素作為邏輯起點的“大思政課”,實質是增強思政課的社會生活內涵,拓展思政課的教育資源、場域、途徑和方法。因此,思政課建設要堅持與時俱進,就是讓思政課“活”起來,一是精心挑選優質且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資源,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提升教學質量。二是要充分利用當下流行的數字化教學技術,特別是要借助AR、VR 等虛擬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和教學情景的可視化,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課程專業能力是課程專業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能力[1],這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思政課程專業性極強,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思想道德、法治、形勢與政策等眾多學習內容。對于高校思政教師而言,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養成深厚的理論素養是順利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也是穩步推進課程建設的必要前提。課程專業能力對于思政課程建設極為重要,高校思政課程要建什么,怎么建,如何保證課程的專業性,如何確保思政課程育人使命不走偏,主要取決于思政教師的專業能力,尤其在“大思政課”育人背景下,思政課的育人場域、手段、方式、內容雖然有了新的變化和要求,但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講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原理、黨的創新理論的要求沒有變,展示未來的要求也沒有變,思政教師把握政治引領,引導學生求真向善尚美,厚植家國情懷等職責使命更沒有變。因此,思政教師在多元、多維教學模式中,課程專業能力具有舉旗定向、謀篇布局的作用。
課程設計能力是指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做出規劃和安排的能力,包括課程設計意識、設計知識和設計技能等范疇[2]。課程設計意識是教師開展課程設計的主觀能動性,反映了教師對課程設計的自覺行為。課程設計知識是關于課程設計的一般原理、原則及規律等等,而課程設計技能是實現課程設計的思路、方法、經驗等。與其他課程教師一樣,高校思政教師的課程設計也包括對課程目標設定、課程內容選擇、課程活動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與反思,以及課程支持與服務等等,是高校思政教師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課程知識體系向學生認知體系轉化的關鍵一環。思政教師課程設計能力在“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下顯得尤為重要,“大思政課”要求利用大平臺、聚合大資源,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教學場域、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對思政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要求較高,不僅要求思政教師有守正創新的課程設計意愿,扛牢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主動求變,還要求思政教師要自覺學習課程設計的基本知識,立足大思政課育人格局深入開展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中總結經驗、規律,提高設計技能。
課程實施能力是指制定課程教學任務、組織課程實施,開展課程評價的能力。課程實施是課程育人體系中最關鍵的一環,直接關系到課程目標任務的實現。課程實施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高低。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以課程專業能力為基礎,但是課程專業能力強并不意味著課程實施能力也強,有很多高校思政教師雖然是思政專業畢業,專業基礎扎實,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對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妥善處理教學突發事件,以及如何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合理的評價等,這些問題都是教師課程實施能力不足的表現。在“大思政課”背景下,思政教師提高課程實施能力不僅需要理論素養的支持與引導,還應當注重實踐層面的操作。
課程研究能力是指針對課程建設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能力,具體包括問題發現能力、文獻查閱能力、研究設計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科研表達能力等等。對高校思政教師而言,具備一定的課程研究能力,是開展好思政課程建設的必要條件。在“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下,思政教師開展課程研究是回應思政課程建設熱點,破解課程建設難點,疏通課程建設堵點的重要工作。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臺、構建大師資體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強組織領導等七項工作任務[3],每一項工作任務都有亟待解決現實問題,也是今后思政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因此,高校思政教師圍繞這些問題開展針對性、實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
高校應根據“大思政課”建設要求,做好思政教師課程能力建設的頂層設計,建立課程能力建設的運行評價機制,以此保證思政教師課程能力建設的效率與質量。首先,應建立思政課程能力建設經費保障機制,設置專項經費激勵教師自覺開展課程建設,提升課程能力。其次,對“大思政課”課程建設給予項目支持,通過項目驅動,提升教師課程能力[4]。最后,健全思政教師課程能力建設的評價機制,轉變長期以來使用的一元評價體系,讓教育管理人員以外的同院系教師、學生代表、教學督導以及校外相關方共同參與到思政課程能力建設的評價之中,拓寬評價的角度,使評價標準向著多維立體的方向發展。
“大思政課”育人格局要求高校為思政課搭建大平臺、融合大師資、整合大資源。一方面,高校可從校內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入手,鼓勵教師之間,尤其是思政教師與非思政教師之間的溝通,組織校內的經驗交流會,分享課程建設的經驗,同時討論如何在專業課程中挖掘與思政教育的聯通點,尋找“大思政課”格局構建中普遍問題的解決方法。此外,高校還可從思政教師群體中選拔經驗豐富、專業能力過硬的優秀教師負責對其他教師指導,發揮經驗優勢,促進教師群體的共同進步。另一方面,深化與其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聯合其他學校教師組織互助交流會,或派遣本校教師前往其他教師課程能力建設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的高校進行交流學習,交流成功經驗。此外,高校還可以運用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優勢,與其他高校共同搭建“大思政課”互助共享平臺。為不同高校的教師提供突破時空限制的經驗交流平臺,保證課程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
“大思政課”是一種新的育人格局,是當前思政課程改革的新趨勢。目前,部分高校對“大思政課”的理解和認識仍需深入和加強,因此開展相關工作的培訓十分必要。首先,要圍繞“大思政課”建設的使命和目標任務組織開展高校領導、教學管理和人事管理人員的專項培訓,提高學校管理層對“大思政課”的認識,為思政教師課程能力建設的頂層設計打下良好基礎。其次,以“大思政課”課程建設任務要求為根本導向,針對高校思政教師開展能力提升培訓,在內容上,不能局限于“大思政課”“是什么”的概念講解,更需要拓展“為什么”的價值論述以及“怎么做”的實踐指導。在形式方面,則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對理論內容進行多樣化的生動闡釋,同時與真實案例相結合,降低理解門檻。
教師的課程能力,除受一些外在因素影響外,還與教師的自我定位和行為表現密切相關。一是高校思政教師要有自我提升課程能力的意識,“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下,若面對思政教學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不主動解決思政課程建設中的新問題和新矛盾,將難以滿足當前高校思政課程建設的實際需求。二是高校思政教師要在學習中提升課程能力。當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教師的課程能力建設,諸如舉辦各級線下專題培訓班、提供線上視頻資源等等,為高校思政教師提升課程能力建設提供了支持,高校思政教師通過集中學習或者自學,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課程建設能力。三是高校思政教師要在課程建設實踐中提升課程能力。思政教師開展“大思政課”課程建設,能夠發現自己能力的缺陷,并及時總結經驗提升課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