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淇方
摘要:為提高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水平、促進美術師范生在專業發展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該研究主要基于案例和經驗總結,從贛南文化的滲透入手,在簡要解析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要求的基礎上,從解讀贛南德育文化、提升美術師范生道德素養,整合贛南教育資源、構建美術師范生專業教育課程體系,開展贛南文化實踐、強化美術師范生專業實踐體驗,創新贛南研學體系、深化美術師范生社會責任認知,推進贛南頂崗實習、提高美術師范生工作勝任力等角度,提出專業素養的培養措施。研究發現,在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培養過程中,加強贛南文化的滲透,能實現對文化的傳承和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美術師范生;贛南文化;美育;美術專業素養;提升;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5-00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共探贛南文化浸潤美育初心———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與實施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2QN044
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文化教育的支撐,高校只有有意識地挖掘和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構建創新化的師范生專業教育體系,才能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基礎上提高師范生專業素養,推動美術師范生教育工作的科學開展和全面創新。鑒于此,在新時期美術師范生教育工作中,高校可以嘗試將贛南文化的挖掘和滲透作為基礎性工作,從多角度探索贛南文化教育模式的開發和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確保提升美育效果,使美術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得到提升。
在新時期美術師范生教育工作中,為提升美術師范生教育工作的專業性,就要解析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師范生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1]。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美術師范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可以看出,新時期美術師范領域的發展和教育領域的變革對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要求美術師范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與藝術感知能力,即不僅要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更要尊重、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還需要通過美術學習提升藝術感知能力。其二,要求美術師范生具備良好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思維。審美情趣的培養是美術師范生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文化思維則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美術師范生需要通過學習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開拓文化思維,從而更好地把握美術作品的美,為未來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其三,要求美術師范生具備良好的文化感知能力和創意表達能力。創意表達能力是美術師范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而文化感知能力則是創意表達的基礎。美術師范生只有了解不同文化,并從中汲取靈感,才能把自己的創意更好地表達出來。
要達到以上要求,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就要滲透傳統美育文化、地方特色美育文化,逐步提高美術師范生的專業素養,為其將來從事美術教育事業注入活力。
贛南文化是一個豐富而深厚的文化體系,涵蓋藝術文化、紅色文化、客家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在美術師范生教育中,教師重視對贛南文化的系統挖掘和融合滲透,能夠創新師范生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師范生教育效果。具體而言,以贛南文化為基礎開展美術師范生教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其一,有助于豐富美術師范生教育資源。贛南地區擁有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能夠為美術師范生教育提供教學案例和創作素材,能夠使學生借助實地考察、親身參與的方式提升藝術感知力和創作能力,能夠凸顯教育活動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特色,有力支撐民族傳統美術文化的有機開發和系統傳承[2]。其二,有助于增強美術師范生的文化自信。贛南文化涵蓋歷史、人文、社會、藝術等多個領域,教師以贛南文化為基礎開展美術師范生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藝術的整體認識和理解,培養出綜合素質強的美術教育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教育和社會發展。同時,還能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感,使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文化背景,從而在創作中更好地體現地域特色和文化自信。其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通過引導美術師范生參與形式多樣的贛南文化實踐活動,如前往當地的博物館、民俗文化村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參與當地的文藝活動和節慶習俗活動,親身體驗民間藝術的魅力,不僅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驗,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3]。同時,還能為美術師范生的創新思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能讓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尋找新的藝術創作靈感和表達方式,進而逐步提升藝術水平和創作能力。
贛南文化內涵豐富,教師在美術師范生教育中對贛南文化的內涵進行解析,根據教育需求科學設計教學活動,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下面就具體探討依托贛南文化開展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培養的有效措施。
1.解讀贛南德育文化,提升美術師范生道德素養
贛南地區擁有豐富的德育文化資源,包括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等,這些文化可以為培養美術師范生道德素養提供有力支撐。高校在開展美術師范生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準確定位師范生培養的方向,深入解讀贛南德育文化,設計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確保美術師范生在接受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不斷提升道德修養。贛南紅色文化是指以中央蘇區為核心的革命歷史文化,中央蘇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一個重要革命根據地。在中央蘇區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長期的革命斗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贛南紅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一方面,贛南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見證和記錄,是中國革命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贛南紅色文化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愛國主義情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教師對贛南紅色文化進行適當的挖掘和滲透,能提高德育指導效果,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4]。
在對贛南德育文化內涵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從多角度設計教學活動,促進贛南文化與學生專業素養教育的緊密融合。例如,教師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為美術師范生講解贛南德育文化的內涵、特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贛南德育文化,認識到德育文化及道德素養的重要性。還可以通過開展義務講解、義務寫生等實踐活動,讓美術師范生深入了解贛南地區的文化歷史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這樣,教師就能基于贛南德育文化內涵,將德育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引導美術師范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道德素養,在專業發展中實現對贛南文化的有效傳承。
2.整合贛南教育資源,構建美術師范生專業教育課程體系
贛南地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為美術師范生構建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教育能力。教師可以根據美術師范生教育需要,重新規劃美術師范生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對贛南文化教育資源進行如下整合。藝術文化資源:客家山歌和采茶戲是贛南藝術的代表。客家山歌是一種具有濃郁客家風格的民歌,其曲調優美、自然、樸實,充滿客家人的生活氣息和情感表達。采茶戲則是一種源于茶農采茶活動的戲曲形式,其表演形式生動活潑,音樂優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紅色文化資源:贛南地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央蘇區文化是贛南紅色文化的代表,中央蘇區的革命歷史和革命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客家建筑資源:圍屋是贛南客家建筑的代表,是一種集居住、防御和祭祀功能于一體的建筑形式,圍屋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功能特點,展現了客家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5]。飲食文化資源:贛南地區的飲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代表性食品有石斛餅、三杯雞、炒粉、牛肉湯等,這些食品不僅味道獨特,而且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資源:上猶“九獅拜象”、寧都竹篙火龍節、于都嗩吶等都是贛南民俗文化的代表,這些民俗活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九獅拜象”是融音樂、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于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寧都竹篙火龍節是當地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傳統民俗活動,于都嗩吶則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吹奏樂,其音樂優美激昂,令人心曠神怡。
在對贛南文化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美術師范生教育的要點,探索全新課程體系的設計和規劃,確保形成全新的課程模塊,推動美術師范生教育工作的創新。教師一方面可以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即結合贛南地區的文化特色,開發適合美術師范生的專業課程,使教學更貼近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6]。另一方面可以推進學科交叉課程的建設,即開設跨學科的選修課程,使美術師范生能夠接觸到其他領域的知識,培養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重點開發實踐活動課程,定期舉辦各種寫生、藝術展覽、講座等活動,加強實踐教學,提高美術師范生的實踐能力和藝術表現力,提升美術師范生的綜合培養質量。
3.開展贛南文化實踐,強化美術師范生專業實踐體驗
在美術師范生教育中,教師應重視開展文化實踐活動,結合贛南文化實現文化實踐活動的創新,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贛南地區的文化和藝術,豐富學生的美術專業實踐體驗,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藝術感受力[7]。教師既可以組織美術師范生參加各類文化實踐活動,如客家文化體驗活動、蘇區文化調研活動等,讓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贛南文化,還可以與贛南地區的美術館、博物館等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贛南地區的不同城市和鄉村進行文化考察,讓學生親身感受當地的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等,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強化學生的美術專業實踐體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為美術師范生解析贛南民俗文化的核心要點和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良好的專業感悟和專業理解[8]。結合專業教育要求和人才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贛南文化實踐活動。1)采風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深入贛南地區,探訪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景點和古建筑,如龍南圍屋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為日后的藝術創作積累素材。2)客家山歌和采茶戲藝術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觀摩客家山歌和采茶戲的表演,與當地的民間藝人進行交流,了解這兩種藝術形式的表演技巧等,強化學生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認知和理解。3)寧都竹篙火龍節活動。讓學生參加寧都竹篙火龍節這一盛大的民俗活動,親身感受其獨特魅力,領略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涵。4)于都嗩吶演奏體驗活動。安排學生在專業指導下,嘗試演奏于都嗩吶,體會這種傳統樂器的音韻之美。或者讓學生欣賞嗩吶演奏的錄音或視頻,感受嗩吶音樂的韻味和魅力。5)民間藝術創作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親身感受贛南民俗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創意與想法,進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創作。可以帶領學生創作以客家圍屋為主題的繪畫作品,設計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創產品,制作以于都嗩吶音樂為配樂的動畫短片等。這樣,將贛南地區的文化實踐活動與美術師范生教育指導活動進行有機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藝術修養,還可以讓學生深入感受贛南地區的文化,領會其精髓。這種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藝術教育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4.創新贛南研學體系,深化美術師范生社會責任認知
將贛南文化融入美術師范生教育,研學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在美術師范生教育中,教師可以嘗試根據美術師范生教育特點,通過創新贛南研學體系,將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研學中深化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9]。一方面,可以推行“雙導師制”,即實行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讓美術師范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可以創新研學活動,即組織美術師范生參加各類研學活動,如“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讓他們感受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同時,要將研學成果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以激勵美術師范生更積極地參與研學活動,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美術師范生的責任感,使其對個人未來成為美術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形成準確定位,自覺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5.推進贛南頂崗實習,提高美術師范生工作勝任力
對于美術師范生而言,參加頂崗實習活動能幫助他們積累工作經驗,使其專業素養和職業適應能力不斷提升,確保其成為合格甚至優秀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可以讓美術師范生進入真實的職業環境,接觸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對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為其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學校可以加強與贛南地區的藝術機構、中小學的合作,為美術師范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為優化頂崗實習教育的效果,學校應建立實習基地管理制度和實習指導教師制度等,對美術師范生的頂崗實習過程進行全面跟蹤和指導,并加強對實習單位的考核與評估,以確保實習質量。此外,還可以將實習時間從原來的一個學期增加到一年或更長時間,使美術師范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實際工作,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工作勝任力,為其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10]。
綜上所述,在全面改革高校美術師范生教育培養模式的過程中,高校有意識地對美術師范生培養要求進行分析,探索贛南文化的挖掘和滲透,能夠豐富美術師范生教育內容,促進教育指導體系的科學構建,保證美術師范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學習和傳承贛南文化,進而借助美術師范生的力量促進贛南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播。新時期的高校要將贛南文化的挖掘作為基礎,促進美術師范生教育模式的科學構建,助力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教育的科學實施,切實提升美術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俞海宜.高校美術師范生培養與中小學美術教育銜接淺探[J].河南教育,2022(08):59-60.
[2]夏伊喬.核心素養視域下高師美術師范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以泰州學院繪畫(師范)專業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54-155.
[3]邱京京.淺論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的提升[J].美與時代,2020(05): 50-51.
[4]徐昕.淺談高校美術師范生教育現狀和優化路徑[J].中國文藝家, 2020(02):136.
[5]趙媛媛.論民族地區美術師范生素質教育的培養[J].中國文藝家, 2019(10):140.
[6]周述貴.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小學美術教師專業素養培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150-151.
[7]胡曉春.論教育見習在大學美術師范教育中的重要性[J].才智, 2019(22):87.
[8]吳萍.高校美術師范生教育見習方式的改革與實踐初探[J].藝術評鑒,2019(09):141-142.
[9]徐歡,羅來兵,童福洲.高師美術師范生教育實習中的教學問題及對策———以上饒師范學院與上饒中學教育實踐對接項目為例[J].大眾文藝,2018(05):207-208.
[10]徐志勇.新課改下地方傳統美術資源引入高等美術師范教育的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15(23):112-113.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Gannan Culture and Infiltration in Aesthetic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for Art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Tan Qifang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level of art teacher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mainly based on case studies and experience summaries. Starting from the infiltration of Gannan culture, and based o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requirements of art teacher students, this study proposes measure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preting Gannan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enhancing the moral literacy of art teacher students, integrating Gannan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structing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art teacher students, carrying out Gannan cultur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art teacher students, innovating the Gannan research system, deepen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of art teacher students, promoting Gannan on-the-job internships, and improving the work competence of art teacher student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mong art teacher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infiltration of Gannan culture can achieve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art teacher trainees; Gannan culture; aesthet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art; improve; culture; inhe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