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原秀 趙玉蘭 田少軍 牟兆新
摘要: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的開展,要立足中醫藥院校的辦學特色及理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構建健全的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體系,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高等中醫藥院校應以“二十大”教育精神為理論指導,積極分析中醫藥院校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為社會培養卓越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中醫藥院校應充分認識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深刻剖析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把握頂層設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實踐教學、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入手實施課程思政,讓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作用更加明顯。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醫藥院校;“二十大”教育精神;教學改革;路徑;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5-003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二十大教育精神背景下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路徑分析”(編號:2023255)的研究成果
課程思政這一理念,強調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突出價值引領,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是“二十大”對教育的明確定位。對高等中醫藥院校而言,若想實現育人和育才的雙重目標,就要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將專業課教育與思政課教育脫節的問題解決好。目前,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受到現實困境因素的影響,與課程思政建設預期目標有較大的差距。筆者所在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是一所中醫藥院校,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的高等學府,積極探索符合自身辦學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尤為重要。醫學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具備科學素質及人文素質的醫學人才,因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通于專業技能培養中,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作為學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樹立“價值引領、知識傳授、醫德養成、人格發展”的整體育人目標,努力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現代化中醫藥人才,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
1.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
二十大報告的第五部分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一部分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國家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歸根結底,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三者之間不可割裂。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離不開教育的,高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且艱巨的任務。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與大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相融是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的終極目標。我國中醫藥學歷史悠久,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在履行使命時更要做到充分挖掘各類專業課思政元素,實現“人人”思政,“課課”思政,充分發揮專業課育人作用,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1]。
2.培養合格中醫藥人才的內在要求
優秀的中醫藥高等教育就是要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事業,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將學生成長規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相結合,將立德樹人與大醫精誠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中醫藥教育教學相結合,積極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貫通和融合,潛移默化地培養擁有正確“三觀”的合格中醫藥人才。高尚的中醫藥人才需要具有“名醫”與“仁醫”的雙重角色,既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價值取向。新時代中醫藥人才要“有仁心”“有仁術”,要“有德”“有才”,時刻將救死扶傷、尊重生命的理念謹記于心,為建設健康中國、為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2]。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各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從知識、能力、素養三方面培養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創新務實的優良品質,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思辨能力的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3.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有利途徑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是至今仍然不斷發展的醫藥科學。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增進了人民健康,推動了世界文明進步,凝聚著中國各族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和生產生活實踐的經驗智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成作出了指示。該綱要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該綱要的第九章還專門強調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3]。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在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中始終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傳承中醫藥精髓,勇于創新,不斷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發展。
高等中醫藥院校是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的載體,其功能是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即既要讓學生掌握中醫藥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途徑,全面開展并深化思政教育工作。目前,一些高等中醫藥院校在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目的這一方面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重知識技能,輕價值引領
部分高等中醫藥院校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實施有誤解,課程思政的開展并不意味著只是在專業課講授過程中加入教師的一些“人生感悟”,還要建立一套完整而嚴謹的教學體系,這一體系要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包括課前、課中與課后。課前可以通過選擇教學內容和進行教學設計來實現,課中可以通過教學方案來推進,課后可以通過教學評價與實習見習來完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各個環節的思政元素并促進專業課教育有機契合思政教育。然而,一些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專業課教學只重視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沒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沒能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4]。專業課教師的個人資質、能力、時間和精力等存在差異,部分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時只是生搬硬套、浮于表面、輕描淡寫,不能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使課程思政偏離方向并失去其價值引領作用,導致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現“兩張皮”現象[5]。還有一些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的實踐形式單一,如單純舉辦講座或會議等,缺乏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的提前設置,使得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門門有思政”的教學理念未能真正實現,存在重知識技能、輕價值引領的問題。
2.重灌輸教育,輕啟發引導
傳統的醫學教育通常是教授學生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而在專業課中挖掘思政元素,讓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醫學課堂始終,會讓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是徒增了教學內容,加重了自身的教學負擔,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他們重灌輸教育、輕啟發引導,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不佳。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和內涵理解得不充分、不到位,沒有真正認識到開展課程思政的意義和自身的責任,存在一定的應付心理,在教學中重灌輸教育,輕啟發引導。
3.重表面宣傳,輕評價反饋
目前,一些高等中醫藥院校正在開展的課程思政建設效果并不明顯。在學校層面,課程思政的實施僅限于宣傳層面,只是通過在各平臺上的宣傳來應對上級的檢查。同時,還缺乏一套使用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的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針對課程思政的評價較宏觀、較主觀。在教師層面,課程思政開展與否、效果怎樣等缺乏相應的考核標準,課程思政實施情況不能及時進行反饋[6]。由于學校缺乏相應的反饋和激勵機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實施課程思政的熱情。
1.把握頂層設計,重視價值引領作用
無論從維度上還是從層面上,課程思政都是一項關于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培養的縱橫交錯的、立體性的系統工程。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的推進應把握頂層設計,落實宏觀布局,加強價值引領。應該由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黨建、教務、學工和二級學院等部門負責人成立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并在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全程參與和監督。每一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礎與特色底蘊,各門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要強調思政元素的價值引領作用,讓學生受到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和來自教師的言傳身教、醫風醫德的氛圍熏陶[7]。學校要注重創設濃郁的、常態化的大學生容易接受的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真真切切地推進課程思政,不斷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和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提升方面起關鍵作用。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本功,走在專業領域的前沿,還要具有開闊的視野,時刻關注時事政治,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自己[8]。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專業課教師更要熟知國家中醫藥政策,了解目前中醫藥行業所取得的成就,對中醫藥文化具備高度自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用淵博的知識、多變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喜愛,還要利用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高等中醫藥院校要注重在教研室、教學小組和教師群體中營造濃郁的課程思政氛圍,通過培訓、研討、集體備課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營造濃郁的課程思政氛圍,鼓勵教師積極打造課程思政“金課”[9]。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加大專業課教師的培訓力度,使教師既要教書還要育人,既要提高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等,又要培養教師深入挖掘和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能力。這樣,專業課教師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程思政效果,既能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能培養學生開闊的醫學視野,更能培養學生靈活的思辨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為新時代培養優秀的復合型中醫藥人才[10]。
3.強化實踐教學,構建多維教育環境
教師要有師風師德,同樣醫生要有醫風醫德。《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在醫學類專業課程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學生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11]。對于醫學生來說,實踐非常重要,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要重視實踐教學。在專業實驗實踐課程中,教師更要激發學生探索、創新、善于解決問題的潛能,將其培養成為有較高水平的實踐能力、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的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同時,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努力構建多維教育環境,明確和處理好兩對關系[12]。一是處理好專業課和思政教育的關系。高等中醫藥院校對醫學生的培養要遵循將業務能力培養與思政教育工作相統一、將智育與德育相結合的原則,這樣才能將思政育人和知識傳授達到最佳的有機結合。二是處理好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關系。高等中醫藥院校要根據自身特點,把握好思政立足點與度,在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的同時,既要開好思政課程,又要積極落實課程思政工作,充分發揮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育人作用,履行立德樹人使命,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13]。
4.完善評價機制,激發教師內在動力
高等中醫藥院校若要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和評價評估工作,就要構建一套多元化、多層次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機制[14]。檢驗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的首要標準就是人才培養成效。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授和教學督導需要從教學目標、內容、主體、過程、方法、效果、評教等多方面研究制定一套多維度、多角度的科學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要以價值引領為考查點,以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為考核標準。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成果及教材成果等突出課程思政要求的課程思政類競賽,并給予參賽教師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大力支持和推廣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成果[1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嶄新的時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要重視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突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擴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當代大學生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義不容辭。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落實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要遵守各項規章要求,用實際行動積極履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學校與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開辟新徑,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實現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實現育人與育才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倩倩,劉曉.高等中醫藥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路徑構建[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2,30(24):16-17.
[2]黃林,余煉,黃巧玲.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發展研究———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07):98-100.
[3]丁旭,魏民,何蓮.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07):177-180.
[4]劉振,張宗明.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三仁”理念的內涵分析[J].中醫教育,2023,42(04):1-4.
[5]蘇文軍,張恒亮,陳淑錦.新時代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以福建中醫藥大學為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25(01):107-110.
[6]牛銳,于遠望,衛昊.等.中醫藥院校“一主線、三方面”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以陜西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3,31(02):11-13.
[7]楊亞玲.課程思政視域下中醫藥院校“三全育人”現狀及實踐路徑探析[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25(06):88-91.
[8]張麗.“科技興國”融入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2,30(18):23-25.
[9]陳柳瑩.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實踐路徑研究[D].南昌:江西中醫藥大學,2022.
[10]張敏敏.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實施意義、難點與路徑分析———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新鄉學院學報,2022,39(04):73-76.
[11]丁旭,魏民,何蓮.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07):177-180.
[12]張宗明.高等中醫藥院校特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04):235-241.
[13]劉蘭惠.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21.
[14]黃海鵬,門瑞雪.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45-47.
[15]郝紅梅.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實現路徑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8(08):10-12+16.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es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ducation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Liu Yuanxiu, Zhao Yulan, Tian Shaojun, Mu Zhaox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ongFang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108,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s,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ies, build a s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take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oretical guidance, actively analyze the problems for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path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s,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ociety,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deeply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start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from aspects such as grasping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so as t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more obviou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Congress"; teachingreform;path;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