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秀
【摘要】學前階段是人一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學前教育也承擔著培養幼兒綜合素養和道德素質的職責。促進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整合與應用,對于提升幼兒園教學水平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與利用的過程中,受錯誤教育理念與資源整合模式的影響,幼兒園課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很難達到培養幼兒學習興趣與自學能力的目標。文章聚焦當前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模式的工作問題,分析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與利用的實施路徑,并提出幾點解決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5—0076—04
新時期學前教育應當突出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將幼兒置于課程設置與課程資源整合的中心位置,更關注幼兒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以幼兒園在開發和整合課程資源時,應打破傳統以教學為主的整合模式,突出以幼兒為主的工作理念。通過整合綜合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資源,確保課程教學能夠滿足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需求,打造適用于幼兒成長和發展的課程活動。
一、幼兒園現有課程資源整合模式存在的問題
1.渠道單一。課程資源整合模式直接決定著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同樣也直接決定著課程教學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合理的課程資源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元、更具有趣味性的學習素材,同時高效的課程整合模式也能達到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和提升幼兒課堂參與度的目標。但就當前來看,大部分幼兒園現有的課程資源整合渠道相對單一,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更關注課程現有的教學資料,并未充分利用互聯網、社區、家長等其他渠道,使得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效資源的利用率不足,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資源分配不均衡。由于部分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缺少相應資金,導致相關的課程資源很難得到有效的開發和整合,也使得這一部分幼兒園在教學過程中所利用的課程資源相對保守。甚至,在一部分幼兒園中出現大中小班課程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比如幼兒園的大部分教育資源明顯傾向于大班幼兒,導致中班和小班幼兒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僅限于教材等一些現有資源。
二、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要素
1.生活資源。生活資源指幼兒在一日生活當中常見的各類學習資源,教師要利用幼兒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素材展開課程教學,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比如在一日生活當中,教師要引導大中小班幼兒自主分發餐具,排隊打飯。在下午分發零食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利用這一時間向幼兒講解袁隆平研發水稻的歷史,以及中華民族曾經經歷過的困難時期,使幼兒明白糧食是來之不易的,養成不浪費的良好品德[1]。
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生活教育資源,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幼兒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比如可為幼兒播放電視或音頻,使幼兒明白日常生活當中做到安全用電的意義,在潛移默化中積累生活常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2.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是培養幼兒理解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關鍵素材,在幼兒教學中也應重視整合文化課程資源,以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促使幼兒主動參與文化活動。一方面,幼兒園可以充分開發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如利用地方博物館、文化館等歷史文化場所帶領幼兒參與主題實踐活動,使幼兒能夠有更多的機會主動感知當地的特色歷史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幼兒園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分享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豐富幼兒對我國歷史以及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3.家長資源。家園合作是新時代強調的學前教育方式之一,家園合作不只在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溝通和交流,更在于幼兒園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展開課程教學。比如幼兒園可要求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管理和班級管理,對幼兒的日常學習活動做出評價和監督。再者可以邀請幼兒家長進入幼兒園,向幼兒分享相關的專業知識。在促進家長與幼兒雙向溝通的同時,也能緊密加強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合作,促進課程資源整合。
三、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策略
1.關注幼兒本身,開發課程資源。幼兒園在整合與利用課程資源時,應充分關注幼兒的身心成長規律以及當下的認知層次。只有選擇幼兒真正感興趣且樂于接受的課程資源,才能夠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應用作用和教學意義,也使幼兒獲得充分的成長和發展。
一方面,教師要堅持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大部分幼兒對游戲活動和趣味故事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開發課程資源,提升幼兒在課程當中的學習欲望與參與欲望。
另一方面,在開發和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應根據幼兒園的辦學特色和現有教學條件整合課程資源庫。在搭建課程資源庫的同時,充分挖掘幼兒園之外的優質教學資源,確保課程資源能夠適應幼兒瞬息萬變的需求與個性特征,確保幼兒園課程資源能充分做到尊重幼兒、關注幼兒,以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為核心[2]。
2.建設信息平臺,整合數字資源。信息時代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數字化,方便了教師查閱各類現有教育資源。由此,幼兒園也可利用數字技術和云存儲技術搭建線上課程資源平臺,對現有的課程資源以及待開發、待整合的課程資源統一整理。相對于傳統的課程資源庫而言,線上資源平臺更容易幫助教師實時調用所需素材,同時也盡可能地提升課程資源的收集和整合效率。
一方面,線上資源平臺能夠為教師提供分類整合和屬性分析等不同功能,從而幫助教師實時查找各類課程資源。同樣,線上資源平臺也能根據幼兒的個性特征和認識需求對課程資源進行分類,確保線上課程資源與線下的實際教學有機融合,進一步提升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要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為目標。因此教師也應根據課程教學主題與幼兒學情分類整合課程資源。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打造音樂、繪畫、游戲、故事、繪本等不同類別的課程資源板塊,在了解幼兒學習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調用不同板塊的課程資源,充分提升幼兒園課程教學效率與有效性。
3.整合現有資源,建設課程體系。幼兒園現有的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幼兒園園內的教學資源以及社區和家長的教育資源。充分整合家長、幼兒園、社區資源,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課堂教學質量都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教師應當充分開發幼兒園現有的課程教育資源以及潛在的教育資源,將其作為園內教育資源庫的基礎。在幼兒教學過程當中,基礎設施建設、教學環境塑造以及玩具等都可以成為各類課程資源的主要素材。例如在植物種植區,不僅包括手工類課程資源,同樣也包括實踐類和藝術類課程資源,這些可使幼兒在親手種植、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中了解植物的成長和變化,同時也能進一步培養幼兒的鑒賞能力和觀察能力。這也說明幼兒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幼兒園現有的課程教學資源,在分析和整合有效資源的基礎上開發課程資源庫,從而提高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不同個性幼兒的成長需求[3]。
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開發家庭和社區教育資源。幼兒所生活的社區以及家庭都可以成為促進幼兒成長的關鍵素材,同樣也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關鍵環境。因此幼兒教師必須與家長、社會展開密切的聯系與合作,注重為幼兒打造熟悉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例如,教師可帶領幼兒前往當地的文化館和博物館,參觀當地區域歷史和區域文化的發展歷程,圍繞歷史文化這一主題展開實踐活動。與此同時,幼兒也會不斷地產生疑惑。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不斷地觀察、討論和實踐積累與歷史文化相關的知識。除此之外,社區里的各類體育器械也可以成為豐富幼兒課外活動和學習活動的主要素材。教師可以利用當地公園里的草地或者是鵝卵石路為幼兒設計課外游戲活動,在豐富幼兒課余活動的同時,鍛煉幼兒的身體素養和心理素養。
4.重視幼兒興趣,重構資源體系。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是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和原始動力,只有具備趣味化的學習環境,才能夠使幼兒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更應當關注幼兒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以幼兒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這也需要教師在構建整合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關注幼兒個性特征與興趣愛好,為幼兒打造全新的課程資源體系。幼兒教師要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主題和活動要素置于首位,真正落實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充分圍繞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整合課程教學資源。一則,以幼兒為主體的課程資源開發模式能夠進一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二則,整合符合幼兒個性特征與興趣愛好的課程資源,也能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給幼兒帶來更豐富、更有效的生活和學習經驗。
在學前階段,大部分幼兒對游戲活動和探究活動較感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密切觀察幼兒感興趣的討論話題以及活動主題。可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確定活動資源的整合要點,進一步提升課程資源的整合效率以及整合效果。比如在組織幼兒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時,大部分幼兒對傳統節日慶?;顒虞^感興趣,教師可以整合春節、中秋節、元宵節時期的節慶活動,將傳統文化資源融入不同領域的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語言教學中可以將《十二生肖的故事》《過年啦》等繪本融入其中,使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提升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如,在美術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利用《新年好》《爆竹的秘密》等繪本作為主要教學素材。這種將幼兒興趣置于首位的課程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參與欲望,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取更真實、更全面的基礎知識[4]。
5.整合社會資源,發揮主體優勢。幼兒園外也包含著大量優質的課程教學資源,如家庭資源、植物資源、文化資源、環境資源、大自然資源等不同的教學資源。教師必須充分開發和整合現有的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優勢。
第一,幼兒教師應充分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在引導家長共同參與課程資源開發和整合的過程中,發揮各主體的教育優勢。一方面,教師要為幼兒家長提供課程資源的整合與收集工作規劃,讓幼兒家長參與到課程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工作當中,使家長在開發課程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能了解幼兒的身心成長規律以及成長需求。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需求,將社會現有的教育資源分類整合,確保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能夠符合幼兒的成長需求,以此不斷豐富幼兒園課程教學素材。
第二,幼兒園教師在開發和整合社會資源的過程中也應搭建資源收集庫,在詳細記錄各類資源應用范圍與應用意義的基礎上促進社會教育資源的持續收集和應用,從而實現社會教育資源的重復利用。
第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當中提出大自然是關鍵的教育素材,要重視對大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要點之一。在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與利用的過程中,也應充分開發大自然資源,教師可利用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搭建課程實踐活動。而將人文意識和自然意識滲透于教學活動當中,不僅能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同樣也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5]。另外,我國知名教育學家陳鶴琴也曾談到大自然是活著的教材,也強調了自然資源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這更要求教師要為幼兒搭建具有生活化和自然化的課程資源庫,教師可充分挖掘大自然當中出現的有效教學素材,為幼兒打造多元化的課程活動。例如,在以生命為主題的課程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前往當地的植物園參觀不同類型植物的生長習性、生長特征以及生長規律。同時也可以使幼兒獨立完成自主種植活動,如參與播種、澆水、施肥等全過程,使幼兒珍惜生命,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第四,教師要充分開發當地特有的社會文化資源,將區域文化滲透到主題教學活動當中,不僅加深幼兒對當地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也培養了幼兒的家國意識和愛國熱情。
素質教育強調教師關注幼兒的主體地位,強化課程教學過程中幼兒的學習需求與個性發展,這對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方式提出了更多要求。因而幼兒教師要以豐富幼兒學習體驗、促進幼兒全面成長為目標,合理開發與選擇課程資源,使幼兒獲取更豐富的學習素材,推動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麗霞.融會貫通課程資源,支持幼兒主動發展[J].教育界,2021(42):77-79.
[2]王子胤.多元整合:園本化“X+”數字課程資源庫建設探索[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22(03):56-59.
[3]李雪梅.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黑河教育,2022(10):77-78.
[4]陸志紅.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創設幼兒園課程的探究[J].黑河教育,2022(09):81-82.
[5]王翔.精準教學視域下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構建[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1(06):14-17.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