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錦
【摘要】目的:探析敘事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21年5月—2022年5月,將90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為兩組,兩組均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另開展敘事護理,對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及疾病應對方式評分等指標進行測評比較。結果: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MCMQ評分中屈服和回避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敘事護理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并且促使患者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敘事護理;維持性血液透析;焦慮;抑郁;疾病應對方式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arrative nursing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ping style of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WU Jingjin
Hefe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Hefe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modialysis room, Hefei, Anhui 230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arrative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 From May 2021 to May 2022, a total of 90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arrative nursing.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yield and avoidance scores of MCMQ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higher face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nd promote patients to adopt positive coping styles, which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Narrative nursing;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nxiety; Depression; Coping styles
終末期腎病患者主要通過維持性血液透析方式以維持生命,由于疾病無法治愈以及治療的終身性,導致血液透析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1]。負面情緒的不斷影響,會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消極方式應對治療,影響治療效果,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此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有效改善患者伴有的焦慮、抑郁情緒以及應用方式具有積極意義。很多研究表明敘事護理在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和應對方式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2-3], 本科室將此護理模式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當中,也取得較好應用效果。對此本研究對敘事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以為臨床提供參考,具體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21年5月—2022年5月,隨機將90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組。對照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51.15±5.12)歲,學歷:初中及以下患者14例,高中患者18例,大專以上患者13例;觀察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51.54±5.56)歲,學歷:初中及以下患者13例,高中患者18例,大專以上患者14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入選標準:①每周透析次數均為3次,接受透析時間均超過3個月;②均具有較好的溝通交流能力;③均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疾病患者;②伴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患者。
1.2 研究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護理,包括專業知識宣教和心理護理,采用口頭指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開展透析知識講座和心理講座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指導。
觀察組另行敘事護理,具體措施為:在干預前與患者交流溝通的時間和方式,其中可通過面對面交流或視頻交流等方式,每周對患者進行1次干預,每次時間控制在0.5h左右,總計干預8次,總時間為8周。按照敘事護理各階段和過程開展具體護理工作,具體工作內容如下:(1)關注階段:作為敘事護理的起始階段,干預措施包含:①干預開始前與患者交流,確定患者希望溝通的方式與具體時間,并對患者近一周病情控制與生活情況進行了解;②敘事前,了解患者教育水平、家庭情況、經濟水平以及疾病治療情況等基本資料;③了解患者居家治療期間,自身對疾病的管理情況。(2)理解階段:此階段引導患者充分傾訴疾病以及透析治療給自己帶來的困難和問題,在患者講述期間給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尊重,且做好患者的鼓勵和引導。(3)回應階段:①外化問題:通過溝通將患者與問題進行分離,讓患者認識到自身和問題是相互獨立的。②解構問題:通過溝通,了解問題和患者行為相關的社會和生活背景,以找出問題故事與其他生活事件之間的關聯。③改寫問題:從患者的敘事和溝通中找到患者的一些“閃光點”,對患者生活中伴有的一些良好品質如不怕困難等表示支持和肯定。④外部見證人:明確問題時、患者取得較好干預效果時以及患者完成干預時邀請患者家屬以外部見證人的身份參與到當中,給予患者有效的鼓勵和監督。⑤治療性文件:引導患者干預期間堅持記錄居家期間的生活和病情情況,包含飲食情況、血壓指標、體重指標、服藥情況以及睡眠狀態等,并將記錄帶到醫院當中,醫護人員依據患者記錄發現其中存在問題并進行糾正。(4)反思階段:每周護理人員對患者采用的敘事護理方式進行總結和反思,對護理中采用的技巧和方法進行完善,提升護理質量。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選取觀察指標包含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及疾病應對方式評分等,具體如下:①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定,其中此量表共包含20個不同的測評條目,其中各條目均采用四級評分方式進行計分,量表總分值范圍為20~80分,分值高低與患者的焦慮癥狀程度成正比。②抑郁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其中此量表共包含20個不同的測評條目,其中各條目均采用四級評分方式進行計分,量表總分值范圍為20~80分,分值高低與患者的抑郁癥狀程度成正比。③疾病應對方式評分:采用的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進行評定,其中此量表由屈服、面對和回避三個分量表組成,測評條目數量分別為5、8和7條,其中各條目均采用四級評分方式進行計分,屈服和回避分量表分值越低,面對分量表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疾病應對方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評分對比分析
干預后兩組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并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抑郁評分對比分析
干預后兩組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并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應對方式評分對比分析
干預后觀察組MCMQ評分中屈服和回避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針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療期間會出現疾病的反復發作,甚至病情的加重,另外由于疾病原因造成患者社會角色改變,加之經濟負擔的加重,致使很多患者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4]。焦慮、抑郁等情緒的存在會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導致患者采用消極方式應對疾病,降低機體免疫水平,影響患者預后,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敘事護理被廣泛用于腦卒中、癌癥等多種臨床疾病的護理當中,主要用以改善生命低落期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而改善患者預后效果[6-7]。敘事護理充分體現護理的個體性、人文性和整體性,通過敘事故事對患者進行啟發,更好引導患者宣泄自身情感,讓患者更加積極地面對疾病,更加自主地應對疾病對產生的影響。對此本研究將此護理模式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當中,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并改善患者的應對方式。
本研究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敘事護理干預,干預后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患者,疾病應對方式評分中屈服和回避評分顯著低于常規護理患者,面對評分顯著高于常規護理患者,說明敘事護理能夠有效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療期間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并改善患者的疾病應對方式。其主要原因是相比較于常規護理,敘事護理當中患者不僅僅是受護理者,被動地接受護理,同樣也是護理的參與者,與護理人員具有對等的關系,患者和護理人員一起尋找戰勝疾病的方法,并在自己敘述的故事中找尋應對疾病的力量和勇氣;敘事護理通過外化、解構、改寫、外部見證人和治療文件等護理技術,將患者自身與其伴有的問題相分離,通過對患者問題進行結構,讓患者從當前固有思維當中脫離出來,從其他角度看待當前問題,并從患者的敘事和溝通中找到患者的一些“閃光點”,引導其根據既往問題的處理方法對當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挖掘患者潛力,從而更好引導患者正確面對和應對維持透析治療,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消除患者伴有的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敘事護理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并且促使患者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佳麗,潘蓮斌,陶建青.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外醫療,2021,40(17):152-154,158.
[2] 趙嬌,李愛仙,馮媛媛,等.敘事護理對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焦慮、抑郁及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22,22(6):938-943.
[3] 許莉莉.敘事護理對胃癌患者癌癥復發恐懼、希望水平與疾病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2, 20(20):120-123.
[4] 曹王芳.心理護理模式在血液透析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其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J].透析與人工器官,2022,33(4):65-67.
[5] 馮春香,楊珊珊.羅森塔爾效應護理對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22,38(31):110-112.
[6] 李武芬,李夢,李一芳,等.敘事護理對初發腦卒中患者醫學應對方式及腦卒中殘損評價表評分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23,39(2):325-328.
[7] 楊小晗,王君.中醫辨證施護結合敘事護理在卵巢癌中應用價值及對患者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2,34(12):238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