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啟猛
摘 要:通過追求有溫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寬度的課堂,就能創造更加精彩的課堂;順應教育節奏、生成自然結構、培育健全情緒,教學就會變得簡單。“四度六步”教學法從節奏、結構、情緒三個維度揭示讓教學變得簡單的規律。
關鍵詞:“四度六步”教學法;教育節奏;自然結構;健全情緒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1-0008-03
有人說: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筆者深以為然。毫無疑問,教學也是如此。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在《廣西教育》雜志上作為卷首語發表。文章的標題是《琢磨上好課就是最好的研究》,文章圍繞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教師上好一堂課要做畢生的準備”,分享自己不同時期讀這句話的感悟。2023年11月,筆者帶著我們團隊的成果《“四度六步”教學法24年的探索與實踐》參加第六屆(珠海)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簡稱“教博會”)。根據組委會的安排,2023年11月19日上午,我們團隊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1號館廣西展區進行半小時的集中展示。作為這項成果的牽頭人、“四度六步”教學法的創立者,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進一步闡述自己對“四度六步”教學法的理解。在此梳理成文,與讀者分享。
一、順應教育節奏,讓教學變得簡單
70多年前,著名的過程哲學家懷特海先生向英國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們說明了一個特別的原則——教育的節奏。他認為,如同白晝輪回、季節交替、作息定時等等,生命本質上是周期性的[1]22-28。生命中還有一些更微妙的涉及智力發展的周期,它們也是循環出現的。但在教育實踐中,在對待這個明確無疑的原理時,教師卻沒有對學生們的心理給予應有的注意。
懷特海認為,智力發育包括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浪漫階段,是開始有所領悟的階段。教育必須將已存在于大腦中活躍而紛亂的思想進行有序排列。你不能教一個空洞的頭腦。第二個階段——精確階段,也是知識的增加與補充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知識的廣泛性從屬于系統闡述的精確性。第三個階段——綜合運用階段,是補充分類概念和有關技能后重又回歸浪漫的階段。這是結果,是精確性訓練始終追求的目標。這也是最后的成功。
教育應該是這樣一種不斷循環的周期。教育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地循環,每一節課以其自身方式構成一種漩渦式循環,引導出它的下一個過程。
順著這個思路,懷特海提出“自由和訓練的節奏”,并提出學生認知過程的三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運用階段。在任何階段的教育中,都不能沒有紀律,或沒有自由。在實踐中找到自由和紀律之間的平衡,能在求知中獲得最大收獲。
懷特海一再強調,教育的開始階段(浪漫階段)和結束階段(綜合運用階段)主要特征是自由,而中間階段(精確階段)卻是由紀律占主導地位。
在浪漫階段,獨自去行動,獨自去領會,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后,就開始進入精確階段,這是唯一的學習階段。精確階段是通過掌握精確的知識細節進而領悟原理的階段。到綜合運用階段,會有一種對浪漫的反動。教育如果不以激發首創精神開始,不以促進這種精神而結束,那就是錯誤的教育,因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受此啟發,我們創設了課堂教學的清晰架構“溫故—引新—探究—變式—嘗試—提升”。
第一步:溫故。旨在喚醒舊知,巧妙孕育新知。具體操作就是復習提問,溫故孕新。第二步:引新。旨在尋找新知的生長點,創設情境,類比舊知,自然嫁接,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后,引入課題。第三步:探究。強調經歷與感悟,通過掌握精確的知識細節進而領悟原理的階段,合作探究,活動領悟。第四步:變式。強調同化與順應,師生互動,變式深化。第五步:嘗試。前面的四步教師都在扶著學生,到第五步教師就應該放手給學生自由的時空,讓學生嘗試練習,達到鞏固提高之目的。第六步:提升。此步關鍵是恰時、恰點、恰當。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激勵、點撥、適時小結、興趣延伸,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高層次的問題離開課堂。
如此教學,課堂就會結構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行云流水。最重要的,這“六步”教學環節與懷特海學習過程三階段理論是完美契合的。
此刻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我們依照教育教學的規律及青少年成長的規律去總結提煉教學方法,就一定會殊途同歸。一句話,順應教育節奏,遵循青少年成長的規律去組織教學,教學就會變得簡單。
二、生成自然結構,讓教學變得簡單
2023年10月26日,中國教育學會中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審章建躍博士蒞臨南寧指導,他在點評“四度六步”教學法賦能課堂提質的主題教研活動環節中說:“四度六步”教學法所追求的與今天課堂教學倡導涵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脈相承的。“四度六步”教學法是在數學知識和學生認知這兩個“邏輯”上下了功夫。
如何理解章建躍博士所說的數學知識的“邏輯”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2]。筆者認為,章建躍博士想強調的一定是學科知識的“結構”,也可以說是學科知識的“邏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數學學科知識特別強調“邏輯”。人為什么要學習數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提升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通俗一點講,就是說話、做事有條理,而不是毫無章法,沒有根據,缺少“邏輯”。
結構化教學思想最早出現在美國布魯納1960年發表的著作《教育過程》中。他指出,不論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3]。1968年,瑞士皮亞杰在《結構主義》中進一步強調了結構的重要性[4]。根據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數學學院張然然教授等的研究,近年來,特別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提出“結構化”以后,結構化教學運用到了中小學多個學科,并涌現出豐富的成果,研究內容涉及結構化教學的內涵與價值、課程內容結構化組織、結構化單元教學、結構化教學設計、結構化教學實踐與案例開發等。由于思考角度不同,學界至今沒有形成關于結構化教學的統一定義,但綜合目前研究來看,結構化教學具有以下特征:注重教學的整體性,體現系統化;注重知識間的聯系,指向知識結構;注重學生的已有經驗,指向認知結構;注重教學活動的遞進,體現實施路徑;注重方法的遷移,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