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剛
[摘要] 班主任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個性突出、身心發生巨變并處于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學生,班主任應采用何種教育方式才能讓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偏離軌道?筆者認為一種非常重要、切實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勵。本文主要從激勵導向、激勵時機和程序、激勵措施等方面來探討如何提高激勵的有效性。
[關鍵詞] 班主任;班級育人;激勵學生;有效策略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學生個體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易敏感、叛逆的中學生,班主任該采用何種教育方式?筆者發現激勵遠比打壓更有效。激勵的方式有很多,某些方式確實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為了激勵而激勵的方式也有其弊端,有時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激勵的有效性成為我們需要迫切研究的課題。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對如何提高激勵的有效性談幾點思考。
一、滿足學生需求,堅定正確的激勵導向
需求和動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起因,也是激勵的起點和基礎,班主任必須結合學生的需求進行激勵。但是對于已經滿足的需求,激勵越持續,激勵效果越差,這就是社會學中的“邊際效應遞減”現象。例如,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班主任可以將學生分為學優生、中等生和待優生,分別研究他們的個性需求,樹立正確的激勵導向。
學優生因學習成績優秀,常常受到老師的喜愛、同學的羨慕,一般關于學習的榮譽稱號對他們來說吸引力不大,班主任需要設置更高難度的獎項。中等生在學習成績、思想品德及人際交往方面處于中等水平,往往是班主任最容易忽視的群體,對于這部分人,班主任要以關注關愛為激勵導向,積極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并適當放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強化競爭機制,激勵他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提升自我效能感,讓他們也成為班級中閃閃發光的一員。待優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導致暫時落后的學生。班主任需要遵循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重點以非智力因素如興趣、理想、意志等為激勵導向,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增加他們的成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向品學兼優的方向轉化。
二、依據學生反饋,把握適當的激勵時機和程度
有效的激勵并不是一時的行為,只有持續性、不間斷的激勵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正向發展。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受到激勵后的變化,依據學生的行為表現,找準下一次激勵時機,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激勵還要掌握好時機。不同時機,激勵的作用與效果可能會大相徑庭。以背誦課文為例,小明之前一直對背誦詩歌表現得十分抗拒。在語文老師的激勵下,他開始嘗試朗讀多次后再背誦。可是,小明總是背了前句忘了后句,老師再次激勵后,仍未有起色。在一次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提問:“《觀滄海》中‘東臨碣石的下一句是什么?”小明飛快地回答:“以觀滄海。”語文老師在全體同學面前重點表揚了小明這段時間的努力,并提出了期許。在之后的學習中,小明每次都能按時完成背誦任務。由此可見,班主任在激勵學生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行為反饋,掌握激勵時機。特別是當學生取得一定的進步或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時,班主任要及時給予激勵,通過正強化增加這類行為的頻率。
另外,在找準激勵時機時,還要依據學生反饋的強弱,采取不同程度的激勵措施。比如,當學生取得進步時,給予豐厚的物質獎勵或過度的言語贊揚,可能會讓學生滋生驕傲自大的心態,喪失進一步提高的欲望;過于吝嗇的獎賞或缺乏力度的言語贊揚,會使學生感到得不償失,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使其失去奮發進取的動力。所以,班主任在激勵學生時,要結合學生的進步程度、個性及行為反饋把握好激勵的程度。
三、激發學生的內驅力,采用多樣的激勵措施
激勵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方式有很多,如榜樣激勵、目標激勵、物質與精神激勵、正向與負向激勵、關懷與支持激勵等,班主任需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激勵措施,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一)愿景與目標激勵,激發學習動機
目標激勵是指設定適當的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調動積極性的目的。班主任關于激勵目標的設置,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目標的難度要適中。可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定通過努力能夠實現又具有一定難度的目標。二是目標的內容要具體明確,有定量要求。如每周堅持鍛煉1小時達到3次以上。三是將近期的階段性目標與遠期的總體目標相結合,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愿景分解為一個個階段性目標。
(二)關懷與支持激勵,增強學習信心
關懷與支持激勵是一種情感激勵,班主任通過對學生的關懷、愛護與支持來增強其完成目標的信心,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首先,班主任要觀察了解學生,做到對學生的各種情況心中有數。其次,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在完成目標時遇到的困難,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幫助。
(三)雙向激勵,提高學習進度
正向與負向激勵是教師最常用的兩種激勵方式。正向激勵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正面強化,有助于學生以一種愉快的心情繼續進行該行為,而負向激勵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負方向的強化,一般采用批評、責怪、處罰等強制性的方式,以達到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的目的。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時刻觀察學生的變化,并在正向與負向激勵之間尋求平衡,過度偏向某一方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于內向且情緒不穩定的抑郁質學生,要多采用正向激勵,幫助他們增強信心;對于外向且情緒不穩定的膽汁質學生,可通過正向激勵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負向激勵改善他們粗心大意的缺點,提升進步空間。另外,班主任還需要注重培養同伴榜樣,同伴榜樣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進一步激勵他們提升、完善自己。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需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結合學生的需求把握激勵導向;時刻關注學生受到激勵后的變化,依據學生的行為表現,尋找合適的激勵時機,把握激勵的程度;采用多種激勵措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升綜合素養,并將學生的自我成長與集體成長相結合,最終形成優秀班集體。
[參考文獻]
[1]劉熙瑞.現代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斌.關于激勵教育激發中學生身心潛能的研究[J].考試周刊,2022(40).
[3]繆祥斌.通過目標激勵激發學生學習源動力的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