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璇,朱圣潔
(1.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2.外交學院 基礎教學部漢語教研室,北京 100037)
“因而”“從而”“故而”是一組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一般用于書面。三個連詞的意義和用法具有相似之處,在幾部權威詞典中存在互釋的現象,《漢語大詞典》將“從而”解釋為“因而”。[1]張斌《現代漢語虛詞詞典》認為“因而”“從而”都表示因果關系,“從而”還表示目的關系。[2]《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將“故而”解釋為“因而”。[3]可見,“因而”“從而”“故而”在詞典釋義中的區分度極為有限。
本文選取《人民日報》20世紀80年代至今關于“因而”“從而”“故而”共4852條語料,其中“因而”“從而”各抽取2000條,“故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僅有852條語料。通過考察“因而”“從而”“故而”的實際使用情況,發現三個詞有時可以互相替換,有時卻不能,說明三者在共性之余也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語義、句法、語用三個層面。王寧先生提出漢語的“語義主體論”,認為語義對語法具有決定作用。[4]語表形式的差別往往根源于深層語義的不同,本文主要關注語義層面的差異問題,從造詞理據出發,以歷時的視角探索三個詞的語義傾向及差異形成的內在原因,并分析三個詞在使用時需要滿足的語義條件和具體語境限制。
王寧先生提出雙音合成詞的造詞理據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參與造詞的詞素(由古漢語單音節詞轉化而來)各自意義的來源;二是它們結合并凝固的原因”。[5]“因而”“從而”“故而”的造詞理據既存在共性,即生成動因及過程的相似性;也存在個性,即“因”“從”“故”詞義及特點的差異性。
“因而”“從而”“故而”造詞理據的共性在于生成過程及動因的相似性。先秦時期動詞“因”“從”和名詞“故”分別與連詞“而”構成線性序列上相連的跨層結構[6],實詞語素“因”“從”“故”的語義虛化和虛詞語素“而”的功能失落共同促成了結構的重新分析。相似的原生語境、共同的因果邏輯使得“因而”“從而”“故而”在詞義用法上具有共同的表現,都可以凝結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三個詞造詞理據的不同之處在于構詞語素“因”“從”“故”詞義特點的差異性。詞匯化過程中“而”功能的失落進一步突顯了實詞語素“因”“從”“故”與連詞“因而”“從而”“故而”之間存在的根本關聯。
詞匯意義是詞的概括意義,詞義特點是構詞的理據,是同源詞之間共同的抽象特征。[7]下面重點考察“因”“從”“故”的詞義引申和詞義特點,明辨三者的特征與差別。

圖1 “因”的引申義列
參考“因”的詞義引申,可以系聯“因、衣、依、倚、扆”為同源詞,詞義特點是“依靠,憑借”。“因”“依”音義皆近,《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因智而明之”,高誘注:“因,依也”。《說文》:“衣,依也”且“依”“倚”互訓,段注:“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又《廣雅·釋詁》:“倚,因也。”所以,因、衣、依、倚皆同源。再看“扆”,指置于窗和門之間的屏風。《釋名》:“扆,猗也,在后所依倚也”,也強調“依倚”的特征。可見,因、衣、依、倚、扆同源,詞義特點是“依靠,憑借”。

圖2 “從”的引申義列
參考“從”的詞義引申,可以系聯“從,縱,聳”為同源詞,詞義特點是“順從,按照順序承接”。“從”蘊涵“順從序列上的先后順序”之意。《左傳·定公八年》:“從祀先公。”杜預注:“從,順也。先公,閔公、僖公也。將正二公之位次,所順非一。”按照禮法規定的位次順序祭祀。“縱”從聲符“從”獲得“順從”的詞義特點,“縱橫之縱,取義于聽從、順從之從”[11]423。“聳”,揚雄《方言》:“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勸語,亦曰聳。”“由旁人之勸語”即“從旁人之勸語”。可見“從”的詞義特點是“順從,按照順序承接”。
“故”,《說文》:“使為之也。”段注:“今俗云原故是也。凡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為之則成故事矣。引伸為故舊。”“故”本義是“原故,故事”,如《史記·張儀列傳》:“臣請謁其故。”引申而有“成例,法則”義,如《易·系辭上》:“是故知幽明之故。”由此引申為“舊,本來”義,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原故”義另引申指“故意”,有意識地做某事,也是做某事的原故,如《書·大禹謨》:“宥過無大,刑故無小”。

圖3 “故”的引申義列

綜上所述,“因”的詞義特點是“依靠,憑借”;“從”的詞義特點是“順從,按照順序承接”;“故”的詞義特點是“固有,本來”。這些特點分別在“因而”“從而”“故而”中得到保留,導致同樣表示“因果關系”的三個連詞表現出鮮明的語義傾向差異。
“因而”“從而”“故而”在具體使用中存在可互換和不可互換兩種語境,不可互換的語境直接體現差異,可互換的語境間接印證差異。
下文結合“因”“從”“故”的詞義特點具體分析并解釋“因而”“從而”“故而”單用時的語義傾向差異。具體表現為:“因而”強調單純性因果關系,“從而”強調承接性因果關系,“故而”強調已然性因果關系。
(1)這一制度安排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因而有生命力、有效率。(《人民日報》2022.03.28)
(2)主教練蔡斌此前表示,在世界女排聯賽中,他會給更多隊員出場機會,隨后形成相對穩定的主力陣容,從而把技戰術打法確定下來。(《人民日報》2022.05.16)
(3)濁毒阻滯了陽氣在全身的輸布,故而出現邪實正虛怕冷的表現,當以清熱解毒、芳香化濁的藥物治療。(《人民日報》2018.09.14)
根據“因”的詞義特點“依靠,憑借”,“因而”強調“因果”之間的聯系,依據原因推測出結果。如例1“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是因,“有生命力、有效率”是果,依據前者推測出后者,是有所依據的推論。根據“從”的詞義特點“順從,按照順序承接”,“從而”連接的兩個動作事件通常具備先后順序關系,強調前后“承接”的特征。如例2“形成相對穩定的主力陣容”之后“把技戰術打法確定下來”,兩個動作前后承接,前者是后者成立的原因和條件。“故”的詞義特點是“固有,本來”,所以“故而”所連接的“因果”多是既定事實或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及慣例。考察《人民日報》自80年代以來852條“故而”句中有822條符合上述特征,約占總數的96%。如例3,原因“濁毒阻滯了陽氣在全身的輸布”,結果“出現邪實正虛怕冷的表現”均是已然事件。此外,“‘緣故’句與‘原因’句都強調客觀因果和既成事實”[13],具有[+已然]的語義特征,“故而”詞匯化的源頭,“故”是名詞表示“原故”。這一點也對“故而”的使用產生了影響。
在不同的語境中,只有滿足“因而”“從而”“故而”語義條件,才能互相替換,否則不能替換或替換后合法性減弱。
【不可互換】
(4)數字話語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不可移易性,就在于它的無可辯駁性,因而有著一般文字語言起不到的征服力。(《人民日報》2008.04.24)
(5)科學家們打算通過破譯腸道球菌的遺傳密碼,找出它的致命缺陷,從而研制出對付它的疫苗。(《人民日報》2000.05.16)
(6)佛山自古習武風氣濃厚,歷史上武館曾多達400多家,習武難免出現跌打損傷的情況,故而中醫正骨的底蘊也非常深厚。(《人民日報》2021.06.02)
例4“因而”連接的前后兩個事件不存在動作的先后順序關系,不符合“從而”的使用條件,所以“因而”不能替換為“從而”。例5“從而”連接的兩個事件順序前后承接,先“找出致命缺點”后“研制出對付它的疫苗”,前者是后者成立的條件而非原因,所以不能替換為“因而”。句中“打算”一詞表達“預設”的狀態,并不具有已然性,所以也不能替換為“故而”。例6“故而”不能替換為“從而”,“習武風氣”與“中醫正骨底蘊”是伴隨發展的,沒有明確的先后順序,所以用“故而”更合適。
【可互換】
(7)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擔。(《人民日報》2022.04.11)
(8)價格上漲時農戶會盲目擴大規模,價格走低時又會一哄而散,從而造成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人民日報》2012.05.20)
(9)如果按照藥物活性成分定價,藥企的成本可能無法覆蓋,因而沒有生產積極性。(《人民日報》2021.10.08)
(10)醫生建議他平時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健身,可是過去鄉間道路一無路燈,二多雜草蚊蟲,故而只能在自家院子里轉轉。(《人民日報》2020.08.14)
例7“因而”可以替換為“從而”,同時滿足“因而”“從而”的使用條件,前后兩個事件強調因果聯系又具有先后順序關系。“深知老百姓的苦”是因在前,“挑起沉甸甸的擔”是果在后。例8也是如此,“盲目擴大規模”與“一哄而散”是造成“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同時二者滿足先后順序關系,所以可以替換。例9、10“因而”“故而”可以互換,但二者在語境的選擇上有各自的傾向,“故而”傾向于指向既定事實和客觀現實,“因而”傾向于指向有所依據的推論,替換后句子的合法性減弱。例9推測“如果按照藥物活性成分定價,藥企的成本可能無法覆蓋”是“沒有生產積極性”的原因,前者是假設,后者是依據假設的推論,更適合用“因而”。例10“故而”連接的事件是已經發生的,以“過去”為標志,具有已然的特征,所以用“故而”更合適。
將“因而”“從而”“故而”的語義傾向差異歸納為表1。

表1 “因而”“從而”“故而”語義傾向差異
表1中,“+”與“-”代表屬性的對立,“+”表示“傾向是”,“-”表示“必然否”,“-+”表示“可能是或不是”。
第一,因果性。“因而”“故而”只能表示因果關系,用“+”標示,二者存在互換的可能性。“從而”帶有處置、致使意味,所以除表示因果關系外也表示目的關系,用“-+”標示。當“從而”表示目的關系,三個詞按照“因而”“從而”“故而”的順序標示為(+,-,+)模式,“從而”不能替換為“因而”和“故而”。
第二,承接性。“從而”的根本要求是具有承接性,表達因果關系的同時要求連接的兩個動作事件存在先后順序,標示為“+”。“因而”“故而”沒有這項要求,但有時恰好滿足這個條件,所以標示為“-+”。只有當“因而”“故而”也同時滿足承接的特點,三個詞標示為(+,+,+)時,才可以互換。
第三,已然性。“故而”的根本要求是已然性,傾向于連接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或客觀現實及慣例,標示為“+”。由于“因而”“從而”并不排斥這種傾向,所以標示為“-+”。“故而”句只要同時滿足“因而”句或“從而”句的使用條件,便可以實現互相互換。
本文以“因而”“從而”“故而”為例,討論三個近似因果連詞的語義傾向差異及其成因,同時提供三個詞能夠互換的具體條件和不能互換的判斷依據。張博指出,實詞詞義發展過程中存在“本源義滯留”現象,構詞語素的本源義和構詞語素結合的理據都可能滯留在復合型同義詞的意義中,制約著它們的語義側重與搭配傾向,同義詞的細微差異往往根源于此。[15]此觀點同樣適用于本文因果連詞“因而”“從而”“故而”的語義辨析。考察“因而”“從而”“故而”的造詞理據,發現它們的原生語境、語義演變邏輯和詞匯化動因及機制具有相似性,所以都詞匯化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三個實詞語素“因”“從”“故”詞義及特點的差異滯留在虛詞的語法意義中導向三個詞的語義傾向差異。“因而”傾向表達單純性因果關系,強調依據原因推測結果,“結果”可以是有所依據的推論;“從而”傾向表達承接性因果關系,要求所連接的兩個動作事件存在先后順序;“故而”傾向表達已然性因果關系,所連接的“原因”與“結果”多為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或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及慣例。 此外,本文還關注到“因而”“從而”“故而”的句法、語用差異及其成因,同樣能夠通過“因”“從”“故”的詞義特點獲得深層語義的有力支撐。從語義觀照語法,為近似因果連詞的辨析提供深層語義的觀察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