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靜
摘 要: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環節需要對教學項目、教學指標進行準確、高效的把控。教師須進行課程資源整合,引入豐富的音樂活動,并且創新教學方法,結合跨學科教育,銜接文化宣傳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而教師也應當進行持續學習,找到文化教育的出發點、立足點、切入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本文對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音樂 發展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51
在當前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革新,教師應當對音樂教學模式、策略、機制進行調控,引入多元化的授課方法,強化理實互動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中國傳統音樂概述
中國傳統音樂是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備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社會人文內涵。中國傳統音樂融合了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具有深厚的情感內涵。中國傳統音樂與自然人情融合互動在一起,追求和諧、平衡、中庸。傳統音樂也能夠傳遞傳統的價值觀,可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方式。
傳統音樂的創作形式較為豐富,例如,我國的傳統樂器種類較多,包含古箏、古琴、二胡、琵琶,相關樂器在表演過程中能夠表達出豐富的音樂情感,從而使傳統音樂的藝術特征更加豐富多樣。另外,我國傳統音樂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地方的民歌舞曲能夠反映出區域人文環境特征,同時也能夠反映出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宮廷音樂作為我國古代皇室、貴族的文娛項目,將莊嚴、典雅的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使得我國的古典音樂具備高貴典雅的文化屬性。
戲曲音樂對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了進一步延伸拓展,將社會、人文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利用音樂的伴奏和唱腔來表達劇情和人物情感。因此,我國傳統音樂具備獨特的風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教育環節需通過傳統音樂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進一步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
二、中國傳統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中國傳統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旨在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理解、認知學習,促進學生審美能力、音樂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具體來說,通過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學生可以了解我國文化的獨特之處,學生通過學習古琴、古箏以及笛子等傳統樂器,能夠了解樂器的起源、演奏技巧以及其中的音樂特征,能夠對我國的音樂發展和演變形成較為深刻的認知。
其次,我國傳統音樂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也具備顯著功效。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引入我國的傳統音樂,引導學生感受其中所蘊含的美感和情感,并且嘗試對其進行表達、展示,使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和欣賞能力得到提升,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價值觀也具備顯著功效。
除此之外,學生學習中國傳統音樂也能夠進行音樂表達,通過學習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和音樂理論知識,學生能夠進一步增強自身的音樂表達能力,借助音樂來表達情感。這對于引導學生個人發展以及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功效。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包含大量的合作創新類元素,學生在學習傳統樂器、演奏音樂歌曲期間需要與其他同學、伙伴進行合作互動,共同演奏出和諧的音樂,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協作能力也具備較大的現實意義,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總體來說,傳統音樂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策略
1.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是促進傳統音樂教學的核心舉措,強調將中國傳統音樂有機融入小學音樂課堂中,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接觸到豐富多元的音樂元素。在此期間,教師可通過整合小學音樂課程中的傳統音樂,引導學生學會保護和傳承音樂文化遺產,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具備顯著功效。在該環節,教師須營造趣味課堂,幫助學生探尋音樂知識的奧秘,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也需要組織課程對照活動,比如將傳統音樂、西方音樂進行對比,使學生能夠了解兩種音樂的優勢,學會尊重音樂文化,理解不同的文化面貌,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以及對音樂文化的敏感性。除此之外,在課程整合環節,小學音樂教師也需要加強對學生文化自信心的培養和塑造,引領學生理解并接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從而弘揚傳統文化。
在我國的傳統音樂中涉及大量與自然生活密切相關的元素,教師在課程資源整合環節可嘗試引入相關元素,比如模仿鳥叫、山水流動的聲音,組織以自然為主題的音樂表演。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知識,能夠建立起課堂與自然生活的有機關聯,培養對自然生活的敏感性。
總體來說,中國傳統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音樂文化,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文化創新思維,帶領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進行深層次思考,增強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在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需要借助音樂課堂得到進一步發展傳承,教師須進行課程整合,在教育活動中找到傳承優良傳統音樂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從而提高教育水平。
2.組織豐富的音樂活動
組織豐富的音樂活動是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核心舉措,音樂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引入豐富的音樂活動,組織各種音樂會,構建傳統音樂比賽以及音樂工作坊等活動項目,使學生通過理實一體化學習,對音樂內涵以及其中的情感思想形成較為深刻的認知,傳承音樂文化。
教師在引入音樂活動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心的過程中,需要對各種活動載體進行有效開發,教師可將音樂活動與地方優勢文化資源融合在一起,比如結合當地的民歌來組織區域音樂活動。也可以結合地方的音樂社團,帶動學生參與實踐探索學習。學生在合唱、舞蹈、戲曲表演等多種音樂活動中可加深對藝術知識的理解。學生也可在活動中嘗試進行音樂創作、編曲,利用現代樂器演奏古代音樂,創造出新穎的音樂作品,進一步傳承其中的音樂技巧和創作方法。
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多元化的社會研學活動,比如結合音樂研學旅途,在音樂活動中讓學生進行社會調研、社會研學,使學生在實踐探索環節能夠不斷增強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3.創新教學方法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須創新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探索。在該環節,音樂教師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育舉措,將傳統音樂與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此過程中可利用現代技術、多媒體資源以及創新教學工具,更加生動、高效地傳遞音樂知識,同時也可通過引入創新教育方法,將我國傳統音樂與其他文化元素融合互動,引領學生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學習。學生能夠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堅守文化價值思想,探尋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差異,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自信心,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具有顯著功效。
在該環節,教師可通過創新教育舉措,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幫助,讓學生學會靈活、自由地表達自身的思想。例如,教師可以引入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在線課堂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創新學習期間能夠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另外,教師也需要引入現代化教學模式和方法,鼓勵學生參與音樂游戲、合唱以及戲劇表演,從而使學生在實踐探索環節能夠形成對傳統音樂知識更為深刻的理解認知。因此,教師需要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改變傳統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思想觀念,引入創新教育舉措,融入多種文化元素、現代教育技術,結合互動情境來讓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4.跨學科教育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引入跨學科教學項目。中國傳統音樂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可通過引入其他學科課程中的文化元素,帶領學生對音樂知識進行遷移學習。
首先,我國傳統音樂具備綜合性,囊括歷史、人文、哲學,教師可引入跨學科研學項目,幫助學生更加完整、全面地欣賞和理解我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音樂中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教師通過跨學科教育項目,將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整合在一起,可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內涵。
另外,跨學科教育也可實現文化交流互動,通過將音樂與其他文化融合互動,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之處,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能力和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能力具有顯著功效。
在此過程中,音樂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可開展交流互動,尋找其他學科課程中所包含的傳統音樂元素,再通過文化教育來幫助學生在互動學習期間形成對文化知識以及音樂概念的深刻認知。
比如,語文教師可以與音樂教師進行交流合作,在講解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語文篇章時植入與之對應的音樂情節、音樂背景。例如,在講解“牛郎織女”相關的課程期間,語文教師與音樂教師可植入古風音樂來烘托悲涼的故事情節,在古典音樂的帶動下,學生能夠參照故事情節以及音樂節奏,實現情感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引入跨學科教學項目,帶領學生參與實踐探索,結合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領悟傳統音樂文化的含義和概念,使學生的學習層次、學習效率得到提升。
5.加強文化宣傳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要想開展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則需要加強文化宣傳和指導。在此過程中,音樂教師可通過實體課堂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對傳統音樂知識、歷史文化內涵進行高效講解。同時,通過文化宣傳,強化文化自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以及獨特之處,使學生對我國文化形成認同感。
在宣傳層面,音樂教師需要整合不同的宣傳策略,打破地域限制、空間限制,教師可通過實體課堂在理論授課環節開展文化宣傳活動,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其中的文化內涵。而在線上虛擬課堂上,教師可利用短視頻資料、微課以及多媒體情景,帶動學生參與文化學習,使學生能夠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提高文化學習水平和效率。
另外,在文化宣傳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也需要與家庭、社會進行緊密合作,組織家校社一體化教育活動。例如,家長可在家庭會議、家庭聚餐、家庭娛樂活動中播放傳統音樂;而社會單位則可以在該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學習環境和空間,使學生能夠時刻感受到音樂文化的影響。
6.教師持續學習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博大精深,在促進傳統音樂發展的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也應當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持續深入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增強自身的教育技能。在該環節,音樂教師應當創新教育思想觀念,同時也需要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學習進取,秉承“守正與創新辯證統一”的教學原則,在人文思想、哲學內涵的基礎之上,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延伸拓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開發出多元的教育模式。
教師需要在該環節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積極開發出符合地方教育需求的校本課程資源體系和架構,整合地方優秀的民間歌曲和舞蹈,結合學生更為熟悉的音樂活動、音樂場景,在傳統音樂教育環節帶動學生以更加專業化的視角進行學習探究,從而對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文化內涵產生價值認同。音樂教師應當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內涵,了解并掌握音樂文化的發展特征、起源、背景和面貌,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總之,教師需要大膽嘗試,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研學能力。
四、小學音樂課堂開展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注意事項
現階段,我國教育體系對學生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文化教育在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民族自信心方面具備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也需要做到有效取舍。在音樂文化中勢必會存在與當前人文道德觀、價值觀相沖突的元素,與學生當前的思想認知存在較大差異和出入,學生在接受傳統音樂文化熏陶感染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和觀點。此時,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其中的文化道德元素,讓學生站在倫理時空的視角,還原音樂創作的背景和面貌,理性看待其中與當代價值觀相沖突的元素,從而保證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學習水平和效率。
另外,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音樂教師開展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也需要設計長期的研學計劃和方案,所引入的文化課程以及傳統音樂項目需要符合學生當前的身心發展規律。音樂教師需要在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等不同學段引入不同的傳統音樂文化,貼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狀況以及語言能力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體來說,在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須得到進一步發展、革新,教師應當對教育方法、模式以及音樂課堂授課策略進行調整,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效率,讓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 李凌《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策略——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為例》,《亞太教育》2023年第3期。
[2] 胡沈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校教育模式構建——以中小學音樂課堂古詩詞吟唱教學為例》,《美育學刊》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