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雨萱
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有著多樣的形式,它與音樂教學的結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獲得情感體驗,形成音樂文化核心素養,還能夠推動學生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精神,形成完善的品格,實現全面發展,建立文化自信。為實現這個目標,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氛圍、鑒賞教學、樂器教學、故事講解、對比教學出發,對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行探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 音樂教學 結合路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53
音樂教學是美的享受,也是高中階段學生緩解學業壓力的重要方式。音樂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如傳統民樂、樂器、舞蹈等,這些內容通過更加生動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著中國文化的風貌和精神,還能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幫助?;诖耍處熜枰獙ふ叶鄻拥姆绞剑谜n內的傳統文化資源,并收集課外傳統文化資源,開展音樂教學。
一、在音樂教學內容中融合傳統文化
音樂教學內容是開展結合教學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需要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并融入相關傳統文化元素。這一過程不僅可以展現教材的價值,還能傳播傳統文化。因此,教師需要在音樂教學內容中挖掘并融合傳統文化。
挖掘傳統文化要從教材本身所擁有的歌曲、樂器、圖案、其他屬于傳統文化范疇的內容入手。其中,歌曲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的從古傳至今日的民樂、戲曲。樂器主要是指傳統音樂中的古琴、編鐘、琵琶、笛子、二胡等。圖案包括與傳統節日、習俗、服飾相關的內容。融合傳統文化主要是指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如講到外國樂器鋼琴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我國的傳統樂器融入進去。如此能夠將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
以湖南文藝版《音樂鑒賞(必修)》教材中的第一單元“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內容中挖掘并融合傳統文化。結合教材可知,“梁?!北旧砭褪俏覈鴤鹘y故事,是屬于傳統文化范疇的?!傲鹤!钡男蜗笤趥鹘y文化內容中的呈現形式是多樣的,有音樂、戲曲等。但是,結合演奏樂器可知,教師使用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這與傳統的樂器是不相符合的,這時,教師可以融入我國傳統樂器琵琶、古箏、二胡的演奏內容,以幫助學生對比感受西方樂器與我國傳統樂器的不同。此外,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圖片,挖掘“梁?!钡脑絼热荨_@樣的教學內容就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二、利用傳統文化營造音樂教學氛圍
在音樂教學中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是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情感的主要方式。傳統文化有著多樣的形式,豐富的內容,能夠營造音樂教學氛圍。因此,教師要借助多媒體音頻、視頻,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如服飾、書法、樂器、典故、節日、畫作、詩詞等,搭建完整的音樂教學舞臺和氛圍。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音頻播放與音樂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民族樂曲或者詩詞朗誦,視頻展示音樂背景下的傳統舞蹈、其他樂器彈奏內容、傳統文化故事等。而在教室,教師與學生共同利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書法作品、服飾、樂器圖片、典故內容、節日習俗、國畫、詩詞作品等,以營造傳統文化下的音樂教學氛圍。
以“中國古代音樂(2)”為例,教師在教學《陽關三疊》《陽春白雪》《十面埋伏》的時候就可以利用與此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營造音樂教學氛圍。多媒體播放《陽關三疊》的圖片、《陽春白雪》的冬去春來的視頻景象、《十面埋伏》的電視劇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感受傳統古樂中所展示的情感和深意。通過這些內容,學生能了解到《陽關三疊》中的淳樸、激情、愁緒,以及與友人離別時的離愁別緒,也可以了解到《陽春白雪》中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初春之景。在了解這些內容之后,學生可以將與《陽關三疊》相關的圖片、古琴和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詩原文黏貼在教室中的專屬板塊。結合這一內容,學生可以運用便利貼書寫自己對這首歌曲的理解。此外,學生可以繪制自己想象中的萬物復蘇景象,來感受和回憶音樂的表達方式?!妒媛穹返酿べN內容主要以楚漢相爭的圖片為主調,添加“金、石、土、革、絲”等民族樂器的材料圖片。這樣的氛圍能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學習音樂樂理。
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
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和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并為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助力。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傳統文化元素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融合。
詩歌舞元素分別是指我國的傳統文化詩詞、民間樂曲、傳統舞蹈。在鑒賞中,教師可以將詩詞與音樂鑒賞融合在一起,增添音樂意境,加深學生的鑒賞體驗。在歌曲設置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樂曲類型對內容進行適當調整。若教師教的是外國樂器或者是現代中國樂器,就可以融入傳統民樂,開展對比鑒賞教學,引導學生了解音樂歷史,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樂器的驅動力。
此外,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舞蹈是重要組成元素之一。例如秧歌舞、木卡姆舞蹈、跳月舞、霓裳舞等。教師將這些舞蹈與音樂融合在一起,能夠增添音樂的視覺感官性,也能夠豐富音樂的民族文化性,拓展學生認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以“歌舞音樂、曲藝”為例,教師在教學《看秧歌》《采茶燈》《賀新春》《戰長沙》的時候就可以將傳統元素融入這些音樂的鑒賞之中。在引導學生鑒賞《看秧歌》《采茶燈》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我國的傳統舞蹈元素融入音樂鑒賞教學之中。其中,在鑒賞《看秧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東北二人轉和秧歌舞等傳統舞蹈視頻展示給大家。在體驗這些元素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東北民間歌舞,了解東北的舞蹈組成形式,增強對東北和民間舞蹈的認知?!恫刹锜簟肥俏覈=耖g舞蹈的音樂伴奏。在引導學生鑒賞此歌曲時,教師可以將此歌曲與對應的民間舞蹈進行融合。在融合中,學生能夠理解此歌背后,采茶姑娘的勞動生活,也能夠逐漸理解福建當地的民間歌舞特色。在歌曲學習中,學生能夠感受歌舞中歡快喜慶的氛圍,了解民間歌舞與生產勞動之間的聯系。
《賀新春》可以與傳統樂器和傳統奏樂手法等傳統音樂元素融合起來。在鑒賞這首音樂之后,教師可以將藝術家駱玉笙所應用的傳統手法京韻大鼓這一元素與此歌的音樂鑒賞融合起來。在鑒賞中,學生能夠感受音韻大鼓這一傳統演奏手法下,音樂所體現出的具體特點。結合其中的京腔京韻,學生能夠感受到《賀新春》中的文化內涵,祖國的繁榮昌盛。
在鑒賞《戰長沙》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其與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戰長沙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將其與一些描述戰爭的古詩詞融合在一起,如李白的《占城南》《從軍行》,杜甫的《歲晏行》等。此外,這首歌與蘇州彈詞也有著密切聯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鑒賞音樂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觀火影的戰爭歷史場景。學生也能夠了解到更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詩詞等內容。在這些文化的引導下,學生就可以增強對音樂的感知力和鑒賞能力。
四、在其他音樂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
除了賞析,歌唱教學、豐富的音樂活動、編創教學都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將這些內容與傳統文化融合,能夠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傳承傳統文化的經典,逐漸成為合格的傳統文化傳承者。因此,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融合教學的時候,可以將歌唱、音樂活動、編創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傳統節日、習俗、經典曲目、詩詞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分析曲目背后的傳統文化內容,選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樂器、節奏、故事,確定傳統文化主題相關音樂活動,以增添音樂教學活力和創新音樂教學方式。
歌唱教學并不只是讓學生掌握對應的音樂節奏、唱歌曲調、停頓等,還需要讓學生唱出音樂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感,這就需要學生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與傳統文化的節日習俗、神話故事相關,也可以與我國古代名人的生活經驗相關。確定傳統文化主題相關音樂活動,需要師生共同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傳統文化方向,再確定主題。確定主題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詩詞朗誦、傳統故事演繹、唱歌、彈奏樂器、跳傳統舞蹈等活動。在編創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傳統語調樂器融入其中,讓學生感受跨越時空的音樂碰撞。
以“歌唱的情感表達(2)”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別亦難》《梅花引》《但愿人長久》《枉凝眉》的時候,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教師開展歌唱教學之時,分別將這幾首歌曲背后的背景故事收集起來,引導學生對這些內容加深了解和認知。《別亦難》是唐代李商隱所寫的古詩。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在分析其背景的過程中,應該對這首古詩進行了解。在了解之后,學生能夠發現原詩感情深摯,曲調優美。因此,在演唱這首歌曲之時,學生需要力在度輕柔、氣息平穩中去感受歌曲的惆悵、傷感。《但愿人長久》是宋代蘇軾所寫的詞,表達了作者在中秋佳節時對家人的思念。在這一情緒中,學生便能夠深刻理解詞中所蘊含的離愁別緒,以及“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锻髂肌肥俏覈拇竺弧都t樓夢》劇版的主題曲,是借用作者曹雪芹在文中書寫的內容。在此背景中,教師能夠發現《紅樓夢》中所體現的愛恨嗔癡以及一切化為虛無的深意。在了解這些背景之后,教師就能夠開展系列歌唱教學,如此,學生在傳統文化背景基礎上就能夠了解歌曲的深層情感。
在開展豐富的音樂主題活動的時候,師生可以結合這些教學內容,確定主題為“古音傳情”。這一主題的由來是因為這幾首歌曲都是古代詩詞唱作,且又屬于歌唱情感表達教學內容。確定主題后,學生應該朗誦《別亦難》和《但愿人長久》的內容。朗誦之后,教師讓學生講解其中的意思。接著,教師可以講解《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第一次見面和林黛玉獨自死去之時正逢賈寶玉結婚這兩個故事,讓學生深刻理解《枉凝眉》中的生與死和愛與情。奠定活動基調之后,學生可以合唱《梅花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或者是專業人員彈奏古琴為其伴奏。最后,教師依次播放四首歌曲,讓學生選擇中國舞,進行獨舞或者是團舞表演。
編創歌曲是一個比較難的任務,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學生通過改變曲調、節奏音、高音低音嘗試編創音樂,改變音樂風格。例如,《但愿人長久》這一歌曲的音樂曲調可以變得更快一點。教師可以改變起始音調Do為Re,也可以將歌曲中的重音“有”變為“幾時”等。這樣的編創是十分困難的,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樂理基礎。因此,在學生掌握一定樂理基礎之后,教師方可引導學生嘗試。
五、在音樂對比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以上都是在傳統民間音樂,或者本身就包含傳統文化元素的音樂中開展教學的,那么,如果某一音樂不包含傳統文化內容,又該如何尋找突破點,滲透傳統文化呢?通過中西方對比同一主題音樂滲透傳統文化等方式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西方音樂的過程中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對比意識,提升音樂素養。
中西方對比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西方某一音樂的時候,對比西方音樂與我國傳統音樂的風格、樂器、曲調等。在遇到西方傳統節日相關音樂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比融入我國傳統節日元素。這樣的教學就能夠讓學生在中外音樂對比中對我國傳統音樂提升興趣。
以“歐洲民族民間音樂(1)”為例,教師在教學俄羅斯民歌《田野靜悄悄》、羅馬尼亞民間樂曲《云雀》、保加利亞民歌《鳥兒在歌唱》的時候就可以在音樂教學中對比中外文化,并滲透我國傳統文化?!短镆办o悄悄》展示了獨特的俄羅斯風格,由自然小調構成,體現了農民質樸而真摯的情感,也反映了牧人失戀后的郁悶心情。接著,教師可將其與我國相類似地區的民歌進行對比,如東北的《大秧歌》等,幫助學生對比中外文化。
《云雀》是羅馬尼亞民間樂曲,是通過滑音和顫音展示云雀春天飛翔景象的著名樂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我國的民間樂器簫、笛子與排簫演奏進行對比,帶領學生感受中外文化的不同,提升學生對我國民間樂器的認識與理解。
《鳥兒在歌唱》這首歌是保加利亞民歌,運用了歐亞唱法,其演唱具有沖擊力。在這一歌曲的對比教學中,教師可能無法找到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但是我們可以結合同一主題“鳥兒、歌唱”尋找與此相關的詩詞歌賦作為補充。如此,在中外對比教學中,學生便能夠在教師的無意識滲透中,學習西方音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與音樂本身的結合是大勢所趨。此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情感、樹立“三觀”?;诖?,本文從內容融合傳統文化、氛圍滲透傳統文化、鑒賞融入傳統元素、傳統樂器教學、傳統故事講解、對比滲透傳統文化出發,提出了傳統文化和高中音樂的結合策略。
參考文獻:
[1] 龍開淮《高中音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路徑研究》,《高考》2023年第25期。
[2] 劉保華《高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滲透途徑》,《高考》2023年第23期。
[3] 邵楨《高中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路徑》,《三角洲》2023年第14期。
[4] 田琪《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路徑探討》,《高考》2023年第15期。
[5] 陳彬《淺析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融入傳統音樂文化》,《高考》2023年第10期。
[6] 溫馨《以高中傳統音樂教學為抓手塑造文化自信》,《教師博覽》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