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華 孟宇
摘要: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根本的內容。哈爾濱市繼紅小學(以下簡稱繼紅小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各項要求為基本原則,遵循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結合本地、本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設計教學活動、實踐活動來啟蒙道德情感、潤蓄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創新課程;德育實踐;紅色文化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聚焦青少年。”2023年10月24日,愛國主義教育被正式寫進法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之名激發新時代愛國主義偉力。
愛國主義教育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繼紅小學立足于學科知識課程和德育活動課程的實施,努力為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紅扣子”,培育愛國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增強國家認同感,以愛國之心和強國之責為人生底色,立志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
愛國主義教育扎根于常態課堂,是繼紅小學一直在做的一項工作。國家課程具有法定性、統一性、規范性和指導性,體現了國家的教育意志。教師依托于國家課程,依據學情,整合和利用教學資源和地方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融入到一堂堂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
(一)思政引領
繼紅小學立足于思政課堂,在常規的教學活動中,一直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愛黨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是道德與法治學科七大主題教育之一。縱觀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十冊的主題,愛國愛黨教育其實貫穿了整個學科內容,革命傳統教育集中呈現在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這個教育框題下,立足課堂、立于實踐,教師在課堂上開展了各式各樣的主題學習活動。具體體現為以下三點:
1.以黨史為載體,注重價值引導。中國共產黨用堅韌不拔的毅力、矢志奮斗的精神、昂揚向上的斗志、不負人民的擔當,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偉大建黨精神,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例如,教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話題時,教師會跳出歷史教學,以井岡山精神為主線貫穿課堂,以價值觀教育為課堂活動的核心目標。
2.讀史料挖內涵,凸顯精神力量。在愛黨愛國的教育主題學習活動中,豐富的史料必然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四史”,重在把握基本內涵,貴在聯系實際踐行,引導學生更加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環境,更加珍惜未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文物的呈現,引導學生體會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以及對于當代之少年、當代之中國的意義。
3.突破校園邊界,注重實踐體驗。認知和行為之間有一條鴻溝,需要用實踐來填平。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教師在預習作業、導學作業、探究性和實踐性作業、跨學科作業等設計中,嘗試指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進行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眾志成城”這一話題時,為學生布置“參觀東北烈士紀念館”“走一走以抗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公園”等綜合性實踐作業,讓學生親身體驗腳下的每寸土地都鐫刻著東北抗聯英雄的紅色印記,體會東北抗聯精神,并于新時代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樹立主人翁責任感,培育家國情懷。
(二)語文當家
語文學科課程的教育教學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單元的課程資源極其豐富。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艾青的詩作為導語開展本單元愛國主題的探究,學生在《示兒》《題臨安邸》等詩詞的慨嘆中,明白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在《圓明園的毀滅》的痛惜中,懂得銘記歷史的意義;在《少年中國說》的壯志豪情中,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再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四單元的學習中,聚焦中國漢字文化和保家衛國的斗爭精神,教師基于教材內容開展課堂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堅定文化自信,樹立強國、興國的責任和意識,強化政治認同。
(三)理科探尋
除了文科類的學科課程,在理科課程教學中,也能找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影子。以科學學科為例,引以為傲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彰顯科學精神的科學家故事,以及中國當今科技成就,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再如,數學課上,教師們引導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體驗和感受祖國的強大。教師出示報紙上有關平均數的文字信息:人民日報上刊載的“中國50年間發射三百顆衛星”和“中國的GDP情況和水稻的均產量”等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平均數的具體含義,進一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的同時,再一次引導學生通過對中國各個領域發展成就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四)藝體熏陶
愛國主義教育在藝體類的課堂上也處處可見。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講解國畫、中國建筑等中華藝術之美,還組織學生創作版畫、魚皮畫,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孕育文化自信中陶冶愛國情操。體育課上,教師結合北京奧運會、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講述中國人參加國際賽事的歷史,引導學生了解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事跡,以體育精神為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音樂課上,通過組織學生深情演唱紅色主題歌曲并融入歌曲創作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在演唱中抒發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以認知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而真實的生活既是品德形成的起點,又是道德回歸的終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僅僅依托于課堂教學,其作用非常有限,更多的活動應該在課外和校外的生活中,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有情境性和真實性,更有助于學生認識、體驗、思考,作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一直以來,繼紅小學堅持開展德育常規活動課程和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帶領師生探究生活化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德育常規活動課程
1.每周的升旗校會。通過升掛國旗、奏唱國歌的禮儀,校風校訓的宣讀,“百年歷程”“勿忘國恥”“銘記歷史”等愛黨愛國主題教育內容融于國旗下的講話,鑄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家意識。
2.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組織全體同學認真學習。在“奮斗成就夢想”“少年強、中國強”“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等系列主題的觀看和學習中,學生們記錄下觸動心靈的感動,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努力前行,用心學習文化知識,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二)德育實踐活動課程
1.紅色研學實踐課程。繼紅小學曾經作為專門接受烈士遺孤的全國第一所烈士子弟學校,全力擔負百年樹人的重任,賡續紅色血脈。每年清明節、烈士紀念日來臨之際,繼紅小學學生們會沿著先烈的足跡,踐行紅色之路,傳承紅色基因。在不同學年開展不同形式的研學實踐主題活動,學生在尋找英烈足跡中,深受愛國主義的洗禮。聽到一個又一個感人的英雄事跡,看到各位先烈為偉大祖國所做出的犧牲與奉獻,學生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滿腔熱情油然而生,緬懷革命前輩事跡,追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卓越風范,做有責任、敢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
2.紀念日實踐課程。通過各種紀念日開展實踐活動,是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學雷鋒紀念日、“五四”運動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等都是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契機。學校通過演唱主題歌曲、詩歌朗誦、主題故事會、主題班會等形式來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感受中國人保家衛國的艱辛,從而珍惜當下的生活,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3.傳統節日實踐課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學校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實踐活動。春節時書寫“福”字和對聯、清明節追思“家風”、端午節“包粽子比賽”、中秋節“為家人做月餅”、重陽節“敬老愛老”,以傳統習俗和優良傳統“浸染”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體會鐫刻在中國人心中的民族價值觀,培育有家國情懷的“小紅娃”。
除了學科知識課程和德育活動課程,繼紅小學還通過開發繼紅思政課程和課后服務中的舞動詩詞、夢回古朝、書寫千年等主題特色創新課程,宣傳愛國主義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一)繼紅思政課程
每學期,繼紅小學都會結合時事,打造系列繼紅思政課———“躬行節約,少年之責”“走近七一勛章”“悼念袁隆平、吳孟超院士”……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感受“天邊事”就是“身邊事”,學生不僅對國家時事有了更多了解,而且感受到了當代楷模的精神力量,從而培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國際視野和愛國精神。
(二)課后服務課程
結合“雙減”政策的實施,繼紅小學充分挖掘紅色元素,在課后服務中,圍繞愛國主義教育主題,開設了各種各樣融合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一句句經典、一首首古詩、一幕幕歷史瞬間、一幅幅書法作品,童聲相頌,童手相傳,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心靈的收獲;不僅僅是“雙減”的提質,更是民族精神的繼承。
1.“舞動詩詞”特色課程。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鏗鏘有力的慨嘆,振聾發聵的千古之問,傳遞的是精神、是信仰,學生在詩詞中徜徉,體會橫亙古今的愛國情。
2.“夢回古朝”特色課程。課上,教師通過對先秦時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要介紹,在聽、說、看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知興替,感受歷史得收獲,熱愛歷史知敬畏,以史為鑒明是非。讓學生增強人文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書寫千年”特色課程。一撇一捺,書寫千年。書法集中呈現了漢字的藝術之美,不同的字體傳遞著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文化審美,中國漢字形美如畫、意美如詩、音美如歌,寫盡了千年智慧、千年文化、千年精神、千年傳承。學生們在課程中理解、感受和體會中國漢字的美麗和魅力。學生們在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中走近中華文化、感受先人智慧、體會傳統美德、培育文化自信,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落細落小落實、日常經常平常”。堅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學校的課程鏈接,與學生的生活對接,愛國精神就會播種在學生的心間,慢慢生根、發芽。愛國主義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強動力,精神不竭、動力無窮。待到凌云之時,相信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將在愛國情懷的浸潤下成功實現,因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法治社會下教育者的責任,更是時代賦予教育人的使命。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