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慶市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發源地,立足大慶市紅色資源,把愛國教育作為好少年培養之重點,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學校以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未來學校”為目標,以創造未來為動力,以全面發展為指向,集結成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
關鍵詞:大慶精神;愛國情懷;文化涵育;“創未來”課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中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并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各類學科中。為此,大慶市翔宇未來學校(以下簡稱為翔宇未來學校)堅持厚植中華文化,注重德育培養,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立足大慶紅色基因,根植愛國情懷,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好少年。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學校堅持思想引領、文化涵育,從多維度、多角度出發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環境,鼓勵全校師生凝聚思想共識,匯聚奮進力量。
(一)文化引領浸潤,點燃愛國理想
“大慶精神”產生于艱苦卓絕、舉世聞名的石油會戰,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余年來形成的偉大精神之一,濃縮了幾代大慶人的共同記憶。“愛國”是大慶精神的核心,大慶人以強烈的民族自信心、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勇于擔當的歷史使命感,書寫了感人至深的愛國篇章。
翔宇未來學校成立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時,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教師匯聚到這所新學校,秉承著“用大慶精神辦學,用鐵人精神育人”的優良教育基因,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沿著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未來學校”目標,本著“立足大慶辦教育,面向未來育人才”主線,圍繞著“做未來的主人”校訓,以紅色文化為根脈、以大慶精神傳承為基點、以創造未來為動力、以全面發展為指向,集結成學校的核心文化體系。構建了“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進取)情感主線,形成了“入心化行、由感到悟”的文化涵育實踐模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適應未來發展的好少年。
(二)秉承“三老四嚴”,打造過硬作風
學校大力倡導像鐵人那樣工作、學習、做人、做事,用大慶精神構筑師生隊伍的共同思想基礎,規范師生的行為準則,切實增強學校的凝聚力,打造有強烈精氣神、有過硬真本領的隊伍。努力造就一批“四有”好教師、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心系教育的好家長。
學校解析“三老四嚴”的務實精神,提出翔宇未來學校《師生行為準則》(人人身先士卒,整體利益至上,遇事要敢擔當,今日事今日畢,好上加好為好)。開展多層面“翔宇精神講學做”活動,即“講”最好的故事,“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逐步培養德才兼備的教師團隊;開展“翔宇精神奮斗魂,百字心語話未來”活動,教師記錄每天工作讀書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優秀故事的展示分享中,凝聚學校向上、向善的力量;開展“紀念鐵人誕辰百年,厚植翔宇工匠精神”活動,邀請《鐵人傳》作者孫寶范講述鐵人英雄事跡,年輕教師莊嚴宣誓,承諾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黨支部書記陳明遠錄制的微視頻入選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共話二十大”活動,在人民網展播,引發熱潮,視頻闡述了學校未來的發展,凝聚共識,提振士氣。
(三)明大道知四史,踐行使命擔當
大慶人的內心深處,愛國之情始終排在最前面,始終明確寫在行為規范里。學校抓住“明道、知史、鼎新、善誘”四個關鍵詞,培育踐行使命擔當。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教師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開展“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手抄報展示活動、“尋找鐵人的足跡”研學活動,使師生深入了解中華文明起源歷史、大慶發展史,明晰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深層機理;開展“鐵人今猶在,我輩正青春”宣講、濱水綠道騎行活動,在賡續歷史文脈的基礎上,豐富教育實踐活動,譜寫中華文明的當代華章。學校用文化影響、心靈啟迪、行為感召的方式,培育師生具有民族品格的文化心智、精神境界與崇高信仰。
愛國,貴在心中有國。學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致力于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
(一)小課堂、云課堂,大任始承
學校始終把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作為思政課堂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思政小課堂、云課堂。通過同講思政課、同上微隊會等方式,打破學科界限,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先后開設了以“我與孩子話兩會”“強國復興有我”“重溫創業史,奮進新征程”等為主題的云端思政課堂。廣大師生、家長一起走進云端,回顧歷史、聆聽英雄事跡、討論當下時事或社會熱點問題,大家積極參與上好每節思政課。力爭人人都講思政課,人人爭當愛國宣講者,宣傳“二十大”、參與“旅發大會”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了學生對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未來,學校還將打造“親子思政課堂”,讓更多家長參與進來,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學生立大志、承大任。
(二)小儀式、大教育,思源致遠
少年強則國強。學校緊緊抓牢學生的思想品德根基,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儀式感,多種儀式營造濃厚的愛國氛圍。規范升旗儀式,每周一全體師生會伴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開啟新一周的學習生活,通過學生會干部的值周工作總結、“未來星”優秀班級的頒獎儀式,增強班級師生的榮譽感與責任感。結合開學典禮、入隊儀式、英雄中隊創建、紅歌合唱節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四史”教育,厚植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立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做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新時代好少年。在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來臨之際,開展清明祭掃烈士墓、端午云端話屈原、中秋常思家國情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堅定文化自信,促使愛國精神在未來之路上滋長、延伸。
(三)小活動、大收獲,厚德有為
學校緊抓時代脈搏,創新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在師生中開展了聽播百期、觀看百部、唱響百首、繪畫百米的“四個百”活動,以紅色文化潤澤師生。高站位、小落點、多角度,用少先隊員聽得懂的語言、能理解的方式讓紅色歷史入腦入心,讓學生珍惜當下。例如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借“未來之聲”廣播站解讀二十大,共播《少先隊員講二十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少先隊黨史故事》《“鐵人”故事》和《大國工匠》等百期內容傳播紅色文化,牢記初心使命;借助國慶節、國防教育日等重要節日,組織并號召廣大師生觀看愛國電影,以影片為媒,憶崢嶸歲月,悟時代精神;借助主題活動,師生唱響百首紅歌,汲取奮進力量;“百米畫卷頌祖國”師生共拿畫筆,共繪愛國之情。通過“四個百”活動,不斷增強少先隊員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愛戴之情,對新時代偉大成就的自豪感,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凝聚引領少先隊員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學校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創未來”課程體系,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打造教育基地、開展研學旅行等方式,實施個性化培養策略,培養有家國情懷、引領未來的創新人才。
(一)“嵌入式”模式,走“新”更走心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和教育環境的靈活性,探索多樣化的教育教學途徑。學校構建學科“嵌入式”愛國教育教學模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學科課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學校遵循學生道德、情感、認知發展規律,以“問題———情境———活動———探究—體驗”這一嵌入式模式,開展以愛國為鏈接點的學科滲透式教育活動。通過學科滲透,逐步引導學生從愛父母到愛國,從愛社區到愛國,從愛自己生活的城市到愛國,再通過中外對比和國際交流到愛國,由此凸顯愛國主義教育。
(二)科技創新,育“新”更育心
學校秉承“科技成就夢想,工程鑄就輝煌”的理念,打造“科技+創新”的沉浸體驗式新型教育基地,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新型人才。利用科學、物理、生物、地理、綜合實踐等多個功能室,開設“百個科學小實驗”課程,開展“好奇心征集”“創意大賽”“發明金點子”“袁隆平發現社”“學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等活動,點亮學生的科技夢想,明確科技強國的意義;與氣象局攜手建立“氣象研學基地”,氣象專家帶領學生定期開展氣象科普體驗活動,了解氣候特點,增強環保意識;以創客教室為依托,教會學生通過程序編寫使智能機器人“程小奔”順利執行任務,培養學生數字思維和創新品質,打造數學創新人才成長搖籃;學校被授予“登峰計劃”大中銜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帶領學生們在翔宇未來學校這片科技的沃土上,努力實現科技強國,復興有我的偉大志向。
(三)多元勞動,潤“新”更潤心
培養實踐勞動能力,厚植家國情懷,學校結合新課程改革方案,從課程設計、活動開展、家校合作等多角度、多層次探索學校勞動育人路徑。建立“五把鐵鍬”農學紅色勞動基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勞動實踐課程,開展“勞動實踐+研學旅行”的育人新模式;開展“花壇認領”“田間農耕”等活動,其中200個學生家庭與八一農墾大學農學專家團隊親自將葫蘆、南瓜等農作物播種在校園的勞動基地,學生們在耕種中認清五谷,鍛煉了勞動能力,感受了豐收喜悅,同時傳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石油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學生聆聽大慶石油會戰中體現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壘精神、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縫補廠精神、回收隊精神、修舊利廢精神的感人事跡,了解大慶創業光榮史,汲取歷史偉力,厚植家國情懷;學校校長作為主編帶領教師團隊與教育科學出版社合作編寫國家級勞動教材,進一步涵養學生勞動品格,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翔宇未來學校依托大慶紅色資源,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一)紅色熱土,滋養報國之志
說起紅色資源,大慶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翔宇未來學校充分利用大慶的文化資源,將參觀鐵人紀念館、石油館、油田歷史陳列館,傳承大慶非遺———油陶等研學活動作為學生每學期的必修課。每年年初學校結合場館參觀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會講鐵人的一個感人故事,認識鐵人的一個小物件,記住鐵人的一句名言。開展“五兩保三餐”活動,增強學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意識;開展“我與鐵人找差距”的“講學做”活動,通過原汁原味“講鐵人憶鐵人”,激發師生的無限熱情;一板一眼“學鐵人思鐵人”,鍛造師生鋼鐵意志;爭先恐后“做鐵人像鐵人”練就過硬本領。全校上下形成“千人學鐵人、千人做鐵人、千人爭當新時期小鐵人”的可喜局面,在“家校社運動嘉年華”活動中,學校全體師生、家長向全社會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
(二)榜樣攜手,永葆赤子初心
學校堅持開展“榜樣進校園、薪火代代傳”活動,不定期地同大慶“改革先鋒”王啟民、《鐵人傳》作者孫寶范、教育專家劉貴和等各界文化名家互通互聯,凝聚力量,強化新一代大慶人的擔當和使命。學校通過每年一次的鐵人式師生、家長、班級評比,挖掘、傳頌典型事跡,引導師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老教師年近半百仍不甘落后,深研教法,做好傳幫帶;年輕教師鉆研“學樂云”,闖出一條工匠之路;暑假期間多名教師主動承擔汽摩大賽志愿者工作,他們像鐵人那樣,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成為一支引領校園積極向上的生力軍,引導全校師生樂于進取、甘于奉獻。大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跑好“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接力棒,時刻保持愛國初心,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三)友誼橋梁,賡續紅色血脈
大慶的紅色資源是流淌的記憶和歷史的見證,每一處場館、每一個故事、每一位英雄都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緬懷和紀念中得到傳承。因此,學校計劃在保護、傳承、利用好大慶紅色資源的基礎上,將目光放遠,格局放大,將紅色教育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學校將與撫順市、重慶市學校強強聯手,在共謀未來教育之大計,探索卓越教育之大道的基礎上,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紅巖精神”有機結合,線上互動,開展雙師“講鐵人、學雷鋒、讀紅巖”活動,強化紅色資源,凝心聚力,鑄魂育人,豐富拓展學生活動的平臺載體;線下三向奔赴,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將紅色精神落入行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做到常態化、長效化,以此推動每一個翔宇人勇立報國之志,常踐愛國之行。
在未來的新征程上,不斷求索的翔宇人還要依托紅色資源凝聚的紅色血脈,形成更奪目的紅色文化,匯聚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偉力,全力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