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摘要:情境、問題、任務、導圖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情境是學生高階思維發生的母體,問題是學生高階思維發生的酶體,任務是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載體,導圖是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支體。借助于情境、問題、任務和導圖,學生能展開深度的英語學習,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英語高階思維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有助于學生的英語生活。
關鍵詞:小學英語;深度學習;高階思維
思維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支撐,“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學生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度的英語學習,促進學生英語認知、思維等能力不斷進階。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積極的學習,是一種過程性、反思性的學習,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品質。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問題、任務以及導圖等方式,來促進學生英語深度學習的發生,從而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
文化性的學科擁有著生活和文化的土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架構英語學習內容與生活的關聯,融入英語學科相關的文化、精神等,促進學生英語學習高階認知、高階思維的發生。情境是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發生的母體,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依據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體驗到英語文化的獨特性,感受到中西方表達方式的差異等[1]。文化情境的創設能拓展學生英語學習體驗的深度、延伸學生英語學習體驗的廣度、增加學生英語學習體驗的長度、提升學生英語學習體驗的效度。
如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購物的情境,讓學生自然生成購物對話、交往需求。在情境之中,有些學生說出了一些不地道的英語表達,如What do you want to buy?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學生自主創編了一個自己曾經的朋友也來購買東西的環節,并用上了What are you doing here?這個句子在英語中表達的是一種偶遇的驚奇。當情境匹配學生的表達時,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調用自我的文化與精神深處的相關經驗表達,或許能夠產生無法預料的表達的精彩。這種精彩不是人為引導,而是情境催生的結果。
情境是學生英語高階認知、思維發展的根基。教師要善于創設基于生活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展開積極的英語思維。英語思維是學生英語語言表達的內核,而英語語言表達則是學生英語思維的外殼。創設英語情境,引導、催生學生地道的英語表達,從而發展學生的英語思維。
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通常需要問題的驅動、激發、喚醒和弘揚。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研發問題,努力用問題驅動學生的英語學習。問題是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發生的“酶”體。教師要構建立體性、全方位的問題時空,從多個視角設計問題,讓問題具有發散性,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文本,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面向事物本身,助推學生對英語文本形成更為深刻、豐富的理解[2]。
如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Story time)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需深度發掘教材內容,研讀教材文本,設計研發相關的層次性、結構性的問題,如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ark?Can Timdraw the boat well?How do you know?Is it easy for Tim?等問題,開啟學生的對話話輪。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話輪質量、優化學生的話輪品質,將學生的話輪向縱深推進。可以從“是否對錯性問題”向“過程性問題”過渡、從“過程性問題”向“開放性問題”過渡,這個過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開闊學生的思維。
學生的英語學習是思維與語言的碰撞過程。在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時,教師往往能突破學生的思維的固化定式、定勢,要精心設計、研發相關的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展開英語學習。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富有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通過問題推向高處。用問題催生學生的思維,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走向靈敏、走向靈活、走向創造。
如果說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是學生的高階思維發生的一種“酶體”,那么任務就是學生高階思維發生的“載體”。傳統的任務驅動教學,有一個弊病就是任務設計研發過于零散化、隨意化。為了避免這個問題,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深度發生,必須將這些任務集結起來,或者說,必須用“大任務”來驅動學生的英語學習。“大任務”是一種關鍵性、核心性的任務,能對學生的英語認知、思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3]。
任務驅動是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要求而設定的具體任務。任務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發掘學生的英語學習創造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從具體學情出發,設計研發出貼合學生英語學習實際的相關任務。
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4 Seeing thedoctor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根據故事中的相關情節,結合教材的插圖,設置研發這樣的學習任務:
1.回顧身體部位的詞匯;
2.初讀故事文本,結合教材插圖,說一說文中的人物在做些什么?
3.將本單元的故事文本表演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催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應用目標句型,將語法等相關內容滲透、融入其中,同時,幫助學生鞏固看病時所用到的詞匯、短語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性的英語學習,對于一些疑難性的問題,師生、生生共同研討。角色扮演的任務,學生能綜合引用相關的英語知識,充分地調動、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以下是兩位學生的對話:Whats wrong with you?I have a headache and a fever. What should I do?You should have a rest at home.這樣的任務驅動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英語任務驅動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從淺表走向深層、從被動轉向主動,學生深度思考、積極探索,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思維力、探究力和實踐力。
導圖是一種導學的工具,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支撐,是學生英語高階思維發生的支體。思維導圖的形式是多樣態的,內容包括英語學科性內容、活動性內容、策略性內容等,英語思維導圖包括實景圖、插圖、樹狀結構圖、思維導圖等,能幫助學生將瑣碎化、分散化的英語學科知識結合、集結起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英語想象和探究精神。
英語思維導圖具有發散學生的英語思維的作用,教師可以借助于思維導圖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面來引導學生的英語思維,促使學生的英語思維走向靈活、開放。
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的Ask the way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關于路”的思維導圖,學生循著思維導圖中的建筑物的方位、位置等,嘗試用相關的方位詞進行描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火花持續性生成。在英語教學中,一個個思維導圖,配以教師的巧妙點撥,能激發學生的英語思維,催生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不僅是在有效地表達文本,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補白文本、創編文本,并活學活用相關的英語語法知識。
思維導圖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抓手,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支撐。學生不僅可以依靠思維導圖組織和整理知識,還能在應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開發相關內容。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不僅能有效地豐富文本的內容,更能拓寬學生的思維。
情境、問題、任務、導圖等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載體。在英語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目的不是有效地應付考試,而是要積極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心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應用情境、問題、任務和導圖,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琳.“地道英語”學習:巧設“土環境”[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9).
[2] 孫燾.“地道英語”學習:從閱讀起步[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9).
[3] 馬德利,徐國輝.例析文學圈策略在中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學習,2019(4).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