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富奇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在總結了2023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2024年經濟發展定下重點,共九大項分別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中明確提出,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為各行各業謀劃未來發展布局的風向標,2024年經濟發展重點、要求對于物流乃至物流裝備行業會造成哪些影響,未來又該如何發展?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中對于“立”與“破”提出了新表述,不同于人們常說的“不破不立”或“破而后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立”與“破”的先后關系定義為“先立后破”。
如果說“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是要在打破原有規則、秩序之上創造輝煌未來,那“先立后破”或應理解為在維持現有規則、秩序之下謀求未來發展。對于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來說,或許企業更應聚焦自身實際現狀,做精做專主業,打造行業范本,建立并圍繞行業標準,避免腳步過大而“拉胯”。
截至2023年12月12日,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官網不完全統計,全年已發布關于物流行業10項國家標準、9項行業標準、6項團體標準;而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官網不完全統計,已發布關于物流裝備行業(主要集中在車輛裝備)2項團體標準。以上標準的建立,或會為2024年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的“立”打下良好根基。
至于“破”,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則需要在繼續保持內外發展雙循環的基礎上,找尋新的突破與增長點。向內觀察,如何依托相關服務特色、亮點鞏固和擴大國內市場占有;向外觀察,如何憑借相關成熟經驗、成果開拓和引領海外市場風潮,仍將會是擺在企業眼前的問題。
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未來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的發展勢必會更具規范和標準——“立的住、立得穩”。對于現有行業內玩家而言,這種“立”有利于其更加鞏固行業地位和發展根基,但對于新玩家或者破局者而言,現有標準是會成為其踩在巨人肩膀上的基石,還是會成為桎梏其發展的枷鎖,則是擺在其眼前的一道必答題。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中“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三者逐層遞進,在實現最終目標的“破”前,似乎更應關注穩與進兩個層面。不同于2021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恢復的持續向好表現,國家對于2024年的經濟發展要求也表現得更為積極。
據國家統計局2023年10月18日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6374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353659億元,增長4.4%;第三產業增加值502993億元,增長6.0%。從以上數據也不難看出,我國經濟發展恢復的良好態勢,為2024年經濟發展的定調增加了極大信心。
而對于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而言,“穩中求進、以進促穩”或仍應從綠色化、智能化兩大層面著手,打造穩進并行的發展模式。一方面,綠色化、智能化作為全球各國長期發展目標之一,具有長遠市場價值;另一方面,綠色化、智能化作為解決全球各國老齡化、少子化加劇困境的途徑之一,具有強烈市場動能。
自我國提出“雙碳”目標至今,在綠色化上我國不斷加深政策引導與治理。2023年11月30日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產品綠色升級;優化能源結構,加速能源清潔低碳高效發展;優化交通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運輸體系。而智能化作為支撐我國“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一環,將是達成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適配、內外聯通、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物流體系目標的關鍵。從以上兩點分析而言,似乎也印證著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應繼續圍繞綠色化、智能化打造“穩進并行”的策略。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下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國內市場內卷嚴重、海外市場局勢動蕩,企業也應做好“穩進并行”下對于未來收益的預期,以2023年雙十一為例,根據星圖數據發布的《2023年雙十一全網銷售數據解讀報告》顯示,2023年雙十一全網總交易額達到11386億元,同比增長2.08%,相比2022年雙十一全網總交易額同比增長13.7%。消費呈現一定降級趨勢。
在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于當前經濟形勢的總結中提出,目前主要面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苦難與挑戰。其中,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對于物流行業,尤其是物流裝備行業需著重關注。
目前,我國物流裝備行業內的企業均有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全產品、全環節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發展趨勢,且部分相關設備已可從最初的采購到如今的自研自產。如果說原先需求與供應的關系是1對多或1對1對N,那當下便正在變成1對1或1對N,而未來隨著物流體系建設的逐步完善、物流市場的逐步飽和,需求端的逐漸縮減,這種企業產能過剩的矛盾或會更加明顯。
同時,我國物流裝備行業內的玩家眾多,從國企到民企再到外資,從原有的細分市場到如今“我全都要”,雖然為市場與用戶帶去更多選擇與更低廉價格,但相對的市場競爭也更加白熱化,尤其是自我國組建相關物流行業國家隊后,對于物流相關市場如何瓜分也呈現出不同預測,尤其是中下游企業也需思考未來恐不僅是簡單的產能過剩矛盾。
因此,套用《三國演義》中“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詮釋物流行業乃至物流裝備行業,未來對于解決產能過剩相關問題的解法,一方面需加深企業與企業間的合作,通過發揮各自優勢,打出強而有力的組合拳;另一方面則需加深行業與行業間的合作,通過更為深入的了解不同行業的真實需求,打造更為柔性、適配的解決方案,避免資源浪費與無效產出。
而合作共贏下,對于此次中國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的“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目標,也能間接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