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淑銘
突發事件往往會導致價格劇烈波動,削弱供應的穩定性,繼而增加供應鏈上企業的采購風險。采購在供應鏈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采購成本的縮減是企業獲取利潤的重要保證。如何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采購風險,設計合理的采購策略,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本文利用合約與現貨組合采購來積極應對市場波動,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采購風險。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并對社會、經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造成嚴重影響的緊急事件。這些事件通常在時間、空間和規模上都具有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的發生不可避免地會對采購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其往往會導致市場需求的巨大波動、供應鏈穩定性減弱以及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等問題,給供應鏈上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如何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擾動成為采購者面臨的新課題。
組合采購是指采購商先在合約中訂購商品,將庫存維持在一定水平,然后在市場需求超過庫存水平時,在現貨市場采購商品以滿足超出市場需求的雙渠道采購模式。合約是指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成的購買協議,其中包括價格、數量、交貨日期等細節。現貨則是指即時交易,即根據市場價格購買產品。合約與現貨相結合的采購模式就是將兩種購買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
3.1 減少價格的波動性。采購商可以通過合約與供貨商提前確定商品的合約采購價格與合約執行價格。當突發事件發生時,采購商可以根據現貨市場價格,及時調整采購策略。當現貨市場價格大于合約價格時,采購商選擇執行合約以減少采購成本;當現貨市場價格小于合約價格時,采購商可以選擇放棄使用合約,而只采用現貨采購。這大幅提升了采購的靈活性,有效減少了價格波動的風險。
3.2 保證供應的穩定性。采購商可以通過合約預付一部分費用,以保持合理的庫存水平。而當市場需求大于庫存水平時,采購商可以及時通過現貨市場進行現貨補貨。這能夠降低供應鏈中的不確定性,避免出現供應鏈斷裂,確保所需商品及時到位。同時,在合約中可以約定供應商的補償措施,一旦供貨不及時或者質量出現問題,供應商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3.3 增加整體的協調性。采購商可以通過合約市場獲得買入的權利;而現貨市場的存在,使采購商獲得了選擇的權利。因此期權合同已經成為一種采購商對沖需求不確定風險的有效工具,其相當于把部分市場需求風險由采購商轉移給供應商,使得供應商與采購商將共同面對未來波動的市場變化。對于供應商,其可以通過收取一部分預付定金,提高自己的潛在收入。同時,供應商也掌握了采購商的貨物需求。這不僅減少了供應鏈上下游的信息差,而且增加了供應鏈整體的協調性。
首先,采購商應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采購商可以尋找多個潛在的供應商,并評估供應商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從中選擇表現優異的供應商。其次,采購方應當建立彈性供應鏈。根據市場情況及時更新采購計劃和需求,確保供應商能夠及時安排生產,準確掌握供應鏈情況。特別地,在突發事件下,采購商應進行風險管理。識別和評估供應鏈風險,進而制定應對措施,減少風險損失。最后,采購商需要不斷調整與優化采購決策。采購商可以基于歷史數據和趨勢,進行供應鏈預測,避免庫存積壓或缺貨情況。
(1)設定目標和指標。采購商確定優化成本、降低風險的目標。并且設定供應商穩定性、采購成本等衡量指標。(2)尋找最優選的供應商。采購商建立供應商數據庫,進行供應商篩選和評估。(3)協商和簽訂合同。采購商與供應商建立關系與溝通渠道,確定合同條款與保障措施。(4)分情況按需采購。如果未來市場價格小于合約價格,則放棄合約,從現貨市場進行采購。如果未來市場價格大于合約價格,當市場需求小于合約數量,則只需要執行合約;當市場需求大于合約數量,超出的市場需求可用現貨市場滿足。(5)風險管理和優化。企業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不斷優化調整采購策略。
隨著突發事件的不斷發生,對企業采購決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此外,由于市場價格的波動性和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采購策略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和采購成本最小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合約與現貨相結合的采購模式來分散和轉移采購風險。同時,研究人員指出,合約和現貨的采購方式為采購新方式帶來了機遇。換言之,合約市場在規避采購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現貨市場則擴大了采購商獲得商品的渠道。由于組合采購策略可以部分消除突發事件帶來的擾動,其成為愈來愈多企業的選擇,但實施組合采購策略仍需要多方面的考量。首先,組合采購策略需要考慮供應鏈的穩定性。采購商應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合作,供應鏈的暢通和產品質量的穩定是組合采購的關鍵。其次,組合采購策略要考慮時間周期。在組合采購過程中,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并與供應商保持相應的溝通,以確保產品和服務能夠按時交付。最后,組合采購還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價格變化與供需情況。以及適時調整組合采購計劃,避免庫存積壓以及缺貨現象的出現。綜上所述,在突發事件下,只有科學合理地進行組合采購,才能實現供應鏈的優化管理,降低采購成本,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