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仕嘉
在碳排放減少的背景下,提升物流市場開拓能力不僅是一種激勵機制,也是一場重大的變革,它將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企業的責任不僅僅是獲取利潤,還要承擔起增加稅收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步入新常規,在碳排放量減少的背景之下,物流業務成為主要的公共服務產品,市場不斷擴大,正在朝著注重服務質量效果的方向演變。物流企業如想在未來仍能夠維持足夠的利潤水平及市場競爭力,不僅要保證基本的物流運輸能力,從財務會計角度來看應該更要提高服務質量,未來物流企業競爭力的體現將從運輸能力轉向更高質的服務,集約化發展。
碳排放受限制的情況下,行業所用技術及特點:現代物流行業技術的技術特點主要體現在業務操作和信息技術兩個方面。在業務操作中,我們需要確保運輸、裝卸搬運、倉儲、關務等物流環節能夠順利完成,并且能夠與客戶的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機地整合,從而滿足客戶對于物流服務的高標準和快速響應。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技術能力主要通過運輸配載匹配、路線規劃、倉儲設計、供應鏈解決方案設計等方面來體現。信息技術方面主要涉及條形碼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EDI技術、全自動電子收費系統(ETC)、物聯網技術、信息系統技術等.伴隨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物流也在變化,其接受的社會經濟循環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在全球經濟增長的狀況下,服務的需求量會有所增加,而在經濟衰退的狀況下,這種需求量會有所減少,這會直接危害到行業的盈利能力。隨著碳排放的限制,現代物流業的國際競爭變得更加劇烈,各地的物流配送業務需要和供應執行、營銷執行業務需要也有所差異,但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物流配送企業和供應鏈企業的數量明顯增加,這也表明了行業的區域性特征。
(一)市場不斷擴大。在碳中和背景下,隨著制造業企業不斷拓展全球化供應鏈和柔性制造的需求,現代物流企業進一步向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轉型升級。供應鏈管理服務中,物流企業提供的服務鏈條進一步延伸,深入到貨主企業 上游采購-生產制造-下游流通-后續配套的各個環節,并通過對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整體設計規劃、把控和優化,加強各環節的有效對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促進供需精確匹配。隨著中國交通業的飛速增長,可供貨物運送的道路越來越豐富,可以承載的貨物種類和數量都在增加。因此,貨物運送的發展已經可以滿足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需求。(二)隨著中國國內市場經濟的持續開放和蓬勃發展,國內外消費逐年攀升,大量國外新興制造業資源紛紛涌入大陸,使中國發展變成世界主要的制造業生產中樞和較大的市場之中。近年來,隨著商品流通活動的加快,制造業生產的不斷完善,各國對物流企業的支持政策的連續出臺,我國物流業的體量擴大,近年來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的增長速度也顯著,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奉獻。從2012年的177.3萬億元飆升至2022年的347.8萬億元,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三)2018年,世界銀行公布了一份關于2018年全球物流績效的報告,該報告涵蓋了160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份報告中,中國的物流業表現優異,總分達到3.61分,在所有國家中位居第26位。根據各項指標的評估結果,中國在物流及時性、基建、通關乃至國際貨運領域方面的表現均居前列,但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努力,以實現更大的發展潛力。
以財務會計的視野出發,我們應該秉承“國家主導、節儉為主、單輪推動、上下通暢、防止風險”的方針,積極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應當以節約能源資源為重點,落實全方位的減少污染的政策,推廣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碳排放管理機制,以期達到減少污染的最終目的。為了更有效地實現可繼續增長,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投資,并結合市場需求,打造一個全面的科技革命。同時,還應該根據當前的國家狀況,綜合利用各種可用的能源,并大力普及先進的低碳技術。此外,還必須主動參加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競賽,提升自身的全球知名度,并主動捍衛自己的發展利益。為了實現環境友好的增長,我們必須積極推進減排、節約資源、維護自然環境、增進人民福祉,并采取措施避免由此造成的國民經濟、財政、社會等方面的不利,以實現真正的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增長。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物流企業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挑戰,從財務會計的視角出發,各家企業的定位各有千秋,競爭的差距越發明顯。目前,大多數企業仍然僅僅從事著比較簡單的倉儲、運輸等基礎性的物流服務,而且這些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相對較低,使得整體的物流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通過實施全面的一站式物流解決方案,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物流技術,將各種原材料、設施、人員、貨物、信息、技術、市場、經營模式融入一個完善的系統中,從而實現對各種行業的精準匹配,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實現對貨物的全面控制,從而實現最終的經濟效益,使得該領域的企業處于激烈的市場中。在碳中和這個背景下,財務會計角度來看,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兩業聯動是實現第三方物流企業實施全程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有效途徑。兩業聯動是指制造業企業和物流企業相互介入對方企業的管理、組織、計劃、運作和控制等過程,共同追求資源集約化經營和企業整體優化的協同合作。實踐中主要體現為制造業企業物流業務的整體分離外包、物流企業參與制造業企業業務流程改造等形式。通過整體規劃發揮供應鏈各環節的集成、協同作用,利用信息化工具保證制造業企業產、供、銷各環節物資調配實現JIT,從而壓縮了供應鏈各環節各種不必要的資源占用,減少物流成本,優化制造業企業庫存管理,實現制造業和物流業的效益共贏。
(1)通過對財務會計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前的情況是,中國正處于經濟的新常態,而物流業也正處于這種狀況。因此,物流公司正朝著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的方向發展,而非僅僅依靠規模擴張。盡管目前,中國的物流行業已取得了一些進步,并且正處于蓬勃的階段,但是,它還有很多潛力可供挖掘。未來,基于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對行業的持續改進,將會促進現代物流產業的全面升級,實現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平臺技術、集成技術和自動技術的融合。物流企業如想在未來仍能夠維持足夠的利潤水平及市場競爭力,不僅要保證基本的物流運輸能力,更要提高服務質量,未來物流企業競爭力的體現將從運輸能力轉向更高質的服務。(2)從財務會計的視角出發,隨著技術的進步,第三方物流的潛力不斷被開拓:從供應商的視角出發,針對制造企業,他們的主營業務是產品的生產、加工、新產品的開發,而物流服務則是次要的。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設施、倉儲、勞動力以及技術支撐,這些服務的成本往往較高,從而限制了它們的經營活動。隨著時代的飛逝,中國的物流業正迅猛崛起,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基礎設施的飛躍式的改造,從高速公路到低速鐵路,再到低成本的民用航空,這些都使中國的物流業更加便捷、高效。(3)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中,物流服務正在朝著更廣泛的方向擴張。這種擴張的趨勢表明,物流公司正在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制造商的日常運營中,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公司已經開始將自己的第三方物流能力擴大,并且開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客戶的日常運營中。此外,這些公司還在努力整合供應鏈的上下游資源,以便更好地幫助客戶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隨著國家的支持與指導,越來越多的物流公司開始拓寬其經營范圍,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全面的SCM。
在碳中和背景下,財務會計角度來看,從宏觀層面分析,政策引導與扶持對物流行業集約化發展方向起到的作用尤為關鍵。為了促進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加大對物流企業的政策支持,引導他們以更加有效的技術和管理措施,有針對性地降低物流費用,提高GDP的水平,并且努力實現與世界先進水平的一致性。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物流公司必須從財務會計的角度出發,不斷改變其經營理念,積極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一方面,要拋棄“大且全、小且全”等舊的經營模式,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打造一批具備優質服務、高效運營、完善功能的現代化物流企業。財務會計角度來看,完善、健全的物流基礎設施是促進物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現代化的物流產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仍存在許多挑戰需要克服。為了保證現代化的物流產業的持續、和諧的運營,必須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并且創造良好的市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