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軍
我國現代貨運物流領域大力推進現代貨運物流體系建設,努力夯實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貨運物流企業。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關于加快道路貨運行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聚焦當前道路貨運行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從深化貨運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快運輸組織模式創新,指導行業協會、企業聯盟研究推廣掛車互換標準協議、加快車輛裝備升級改造、改善貨運市場從業環境提升貨運市場治理能力5個方面部署了14項重點工作任務。經過不懈努力,我國貨運物流行業得到了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1.現代物流實現跨越式發展,產業地位不斷提升。截至到2021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超過300萬億元,我國現代物流業進入發展快車道,產業地位穩步提升,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社會物流總額由2012年的177.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35.2萬億元,年均增長達到7.2%,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物流市場。2.社會物流成本穩步降低,物流服務能力大幅增強。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1年的14.6%,十年累計下降3.4個百分點。在物流成本穩步下降的同時,物流服務能力逐步提升。我國鐵路、公路、水運、民航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郵政快遞業務量等主要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在全球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規模排名前十的港口中占據七席。3.貨運物流整體運行水平進一步提高。2020年中國載貨汽車輛數為1110.28萬輛,噸位為15784.17萬噸,從業人員2000萬人左右,各類貨運企業40萬家。我國的貨運市場經過近年的跨越式發展,已經基本實現以下目標:2020年,全國完成營業性貨運量473.6億噸,貨物周轉量196760.9億噸公里。
1.貨運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應用效率不高。平臺建設信息開放不足和未能實現跨地區、跨行業信息共享,共同配送信息服務平臺仍面臨信息更新時效較慢、功能應用簡單等問題。由于技術裝備未能及時更新,物流現代化程度低,使得信息傳遞速度慢,交互性差,并且信息內容單調,信息產品和技術的實用性差,信息咨詢服務滯后等不足,以此影響了物流效率的提高,成為物流業實現信息化及流通現代化的“瓶頸”。2.貨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不夠合理。基礎設施網絡不健全,特別是干支銜接不暢,末端低溫加工配送、產地預冷集疏等冷鏈物流設施和快遞集疏、分撥等快遞物流設施建設亟待加強。自動化裝備應用程度較低,運作水平和物流效率有待提高。3.貨運物流專業人才欠缺。我國物流專業人才在現今人才市場上已成為需求量較大的專業人才之一,這與我國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是分不開的并且要求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需要有經驗、精通物流操作流程的人才加盟,但目前物流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專業技術人員屈指可數。多數人員均未受過系統化、正規化的物流職業教育,制約了我國物流業的發展。4.貨運制度環境不完善。我國的貨運物流還在起步,并且在各方面還不夠健全。我國物流發展要跨越地區和部門的限制,往往就需要統一化、標準化。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完備的物流法規,制約了我國現代物流產業集約化經營優勢的發揮。
1.深入開展運輸結構調整。鼓勵中長途大宗物資運輸從公路向鐵路、水運轉移,加快“公轉鐵”“公轉水”步伐,進一步提高跨運輸方式資源整合能力。以組織模式創新、新能源裝備應用為重點,加大節能減排、高污染運力淘汰等方面工作力度,提高綠色發展水平。積極推進新能源貨車在城市物流配送、公路短駁等領域應用。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城市配送企業探索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間配送等集約化運輸組織模式。進一步規范冷鏈物流運輸、危險貨物運輸、零擔貨物運輸的經營行為,引導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推動運輸發展動力從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運輸產業形態從傳統業態為主向新舊業態融合發展轉變,運輸服務產品從追隨適應向主動引領轉變。2.夯實企業安全管理主體責任。企業要經常性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并切實做到整改措施、責任、資金、時限和預案“五到位”。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駕駛員一律嚴格考核,按國家有關規定持職業資格證書上崗;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把雙重預防體系內容納入年度執法檢查計劃,做到逢查必查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對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工作不力、應建未建或建而不用的企業,采取加大執法頻次、頂格處罰、納入安全生產領域“黑名單”管理方式,督促其依法開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督促企業嚴格執行車輛維護和車輛技術檔案制度。各有關單位要將“安全生產月”活動與專項整治行動緊密結合,突出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等重點領域、環節和關鍵場所的隱患排查與治理,持續動態更新問題隱患和制度措施“兩個清單”。3.強化動態監控的運用。督促企業落實動態監控主體責任,加強對所屬車輛和駕駛人的動態監管,提升動態監控安裝率、入網率和上線率。中小運輸企業可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專業化機構提供技術服務,提高動態監控水平。嚴格動態監控執法檢查,嚴格查處超速、不按規定線路行駛、人為干擾、屏蔽信號等違法違規行為。建立違法動態信息處理制度,處理率不低于90%。推進部門間“兩客一危”車輛和重型貨車信息及動態運行信息共享。系統入網率、上線率、軌跡完整率、數據合格率要分別達到100%、100%、99%、99%,重點營運車輛實時在線率達到80%以上。4.積極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穩步開展危險貨物運輸罐車、超長平板半掛車、超長集裝箱半掛車治理工作,加快輕量化掛車推廣應用。開展既有營運車輛情況排查,將不合規車輛納入數據庫,引導督促貨運企業制定車輛退出計劃,加快更新淘汰不合規車輛,促進標準化車型更新替代。對符合節能環保、安全高效標準的貨運車輛給予政策支持,推進道路貨運車輛標準化、廂式化、輕量化。鼓勵發展廂式運輸、冷鏈運輸、城市配送專用運輸車輛,積極發展集裝箱運力,大力推進貨運車輛標準化、專業化。5.突出抓好危化品運輸整治。督促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企業(單位)按照《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交通運輸部等六部門2019年第29號令)和《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規則》(JT/T617-2018)的相關要求,組織開展駕駛人員、押運人員、業務調度人員(含運單管理人員)、動態監控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等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和定期安全教育,確保從業人員具備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相關作業的素質技能。要進一步加大安全檢查力度,深入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企業(單位),核對駕駛人員、押運人員和裝卸管理人員證件是否合法有效。要有序推進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治理工作,協調市場監管部門嚴格按照國家強制標準做好罐體檢測。6.探索發展網絡貨運。認真學習領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精神,充分認識依法規范發展網絡貨運對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提升運輸服務水平、確保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意義,扎實做好貫徹落實和推進發展工作。要準確把握網絡貨運的定義與法律地位、準確把握安全管理要求、準確把握守法經營要求,鼓勵企業發展網絡貨運,有效整合運力、倉儲等物流資源,實現規模化發展。鼓勵網絡貨運經營者利用大數據、云計算、衛星定位、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資源,應用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和共同配送等運輸組織模式,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運輸生產。對網絡貨運企業出現的資質異常、入網異常、軌跡異常、資金支付異常、超范圍經營、超限超載運輸等問題,要按照《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管理規定》《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規章要求,依法予以查處。7.促進物流業創新發展。其一,推進物流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支持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建立供應鏈戰略聯盟,鼓勵工業企業剝離物流業務。通過招商引資和本地培育,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其二,推進物流與商貿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城市社區配送網絡建設,完善城市配送路線和配送車輛停靠、裝卸作業場地設施,引導城市配送企業開展共同配送業務。其三,推廣物流標準化智慧化應用。積極推進貨車車型標準化,嚴格落實貨運車輛、標準化托盤和包裝基礎模數等國家標準。鼓勵大型倉儲企業、商貿連鎖企業使用循環共用標準化托盤。支持城市配送企業使用符合標準的低碳環保配送車輛和標準化配送單元,提升標準化、智慧化水平。支持智慧化網絡貨運平臺企業發展,促進貨源、車源和物流服務等信息的高效匹配,為優化社會物流資源配置提供平臺支撐。8.發展五大物流業態。主要包括電商物流、快遞物流、冷鏈物流、保稅物流、供應鏈物流五方面。瞄準電商行業頭部企業,引進國內外電商巨頭,布局建設區域物流節點。支持快遞物流企業規劃建設電商產業園,促進電商與快遞物流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布局農產品低溫冷藏和配送中心,打造集冷鏈物流、農產品深加工、農副產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冷鏈物流集聚區,引進食品、藥品類區域性冷鏈倉儲、分撥中心項目,完善冷鏈物流食品總倉管理模式。發揮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功能,重點開展保稅倉儲、保稅加工等業務,毗鄰地區跨境電商服務中心和國際快件物流分撥配送中心。瞄準國內外知名物流服務企業,加大供應鏈招商力度,引進供應鏈管理企業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有效整合物流資源,形成集中采購、集中倉儲、集中加工、集中配送為一體的供應鏈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