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文亞
農村物流是指為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裝運、運輸、儲藏等相關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農村物流與農業物流、農產品物流之間存在交叉關系。本文主要介紹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的意義,農村物流體系的發展現狀以及對農村物流發展模式的探討。
1.1 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經濟多以第一產業為主,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僅占很小一部分,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與之配套的服務業尚不完善,這些都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供銷合作社是當前對農村物流起著最大作用的物流體系,為使其進一步發展壯大,可以將供銷合作社與種子公司、化肥公司等進行資源整合,從而使以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村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還能提升農村第三產業的占比,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1.2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城鄉之間各要素之間能夠靈活進行交換是城鄉融合的具體體現,而農村物流是實現城鄉之間各要素靈活交流的物質基礎,是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橋梁。農村地區交通不便、地形復雜,在農村地區構建成熟的物流體系,能夠倒逼物流業轉型升級;農村物流業的發展能夠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有利于城市的生產資料向農村地區進行轉移,有利于農產品向城市地區進行銷售,構建高效、便捷的農村物流體系對于農村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3 助推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全局建設。推進農村體制機構的改革創新、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的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構建高質量的現代化農村物流體系對于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具有積極意義。
1.4 提升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物流體系有利于緩解農村未就業人口問題,穩定農村的社會秩序。其次,發展農村物流體系,能夠縮短生活資料購買中物資運輸的距離,從而變相降低購買價格,生產資料獲取便捷化也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升農民的生產利潤,提高農民收入。最后,農民收入的增加能夠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1]。
1.5 提升產品質量安全。農村地區由于各項規章制度的不完善,生產者的素質良莠不齊等原因,導致產品的安全質量問題尤為突出。而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能夠向農村地區送來集中統一的產品,避免了農村產品來源單一的現象,讓農村居民能夠購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保障農村消費者的消費安全。此外,通過物流體系統一的產品準入標準,統一技術指導和監控,統一收購標準,能夠提升農產品向外的競爭力,推動農產品的向外輸出。
2.1 物流發展緩慢。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欠發達,而農村物流體系的發展水平與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因此,農村落后的經濟水平不可避免地導致農村的消費品需求和供給的不足,從而使農村物流發展緩慢。農產品的加工、運輸、裝運、存儲,都離不開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與技術支持,而農村地區道路設施的不完善,技術設備的落后,政策傾斜度低等因素都制約著農村物流各項流程的正常開展。
2.2 行業標準不規范。由于農村的生產方式大多是分散型生產經營,尚未形成成熟的集中統一的生產管理模式,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尚處于萌芽狀態,這些因素導致了農村物流無法高效地運轉,而是以小批次、小生產的方式向內或向外運輸,這不利于刺激農村物流的積極發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等地區進行周轉,而非現代化物流中心,物流的各個環節之間缺乏有效的配合,合作分工模糊。
2.3 缺乏高素質人才隊伍。現如今的農村物流缺乏一個專門的軟件小程序,無法實現實時顯示快遞物流的所在地點,此外,農村居民居住地分散,導致物流集中地點設置受到很大的干擾,導致快遞物流運輸配送的精準度低,降低了農村物流運行的效率。再者,農村地區人才流失嚴重,而農村地區的薪酬水平低,物流行業無法創造高薪崗位,使得這一行業缺乏吸引力,導致缺乏有意從事農村物流行業的專業人員,熟悉農村物流工作程序的人員匱乏,這也制約著農村物流行業的發展。
2.4 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由于農村物流包含裝運、存儲、運輸等多個環節,而農村地區在交通設施、物流員配備、冷鏈倉儲工人等各方面都存在明顯短板。當前的各個物流公司是按照行政等級一級一級地將貨物向下運輸,而農村地區道路情況的復雜,人力資源的匱乏等因素導致無法實現貨物與需求的精準對接。或者是村內雖設有物流網絡配送點,但由于地處偏僻,道路信息的不完善等,物流公司往往不愿運輸至村級的配送網點,導致村級的物流配送網點如同虛設,制約了農村物流的發展。
2.5 農村物流政策體系不完善。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物流發展,提出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培育具有典范作用的電商物流示范縣,并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改善農村物流領域的營商環境,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但總體而言,農村物流的政策依然不夠完善,對物流領域的建設重點仍然是放在城市方面,對于農村地區的政策傾斜度低。因此,農村物流仍然會出現技術壁壘、人才匱乏、監管缺失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刺激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的發展[2]。
3.1 構建農村物流體系
3.1.1 完善物流節點建設。理想的農村物流節點的特點是吞吐量大,這就要求農村物流節點必須具有便于操作且成本低的特點,因此在農村物流節點的位置選擇上,要選擇能夠盡可能結合更多資源的位置,如能夠合并糧食資源等位置。此外,為了提高農村物流的精準度,可以進一步細化農村物流的節點結構,可以設立一定的配送半徑,在此范圍內的村莊由配送員送貨上門,深入每一個村莊,配送中心還可以作為農村流通中心,用于貯藏及銷售農產品,并對接上一級的配送工作。除此之外,節點設置上要因地制宜,優先選擇交通方便和人流量較大的地區作為節點,從而使節點的可利用度最大化[3]。
3.1.2 完善物流路線。如今我國道路建設已有質的飛躍,無論是鐵路、公路都較為成熟,農村物流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網絡體系,因為農村物流體系的成熟度與道路網絡體系息息相關。但農村道路路面一般較窄,僅有3.5m,導致很多大型車輛無法正常通行,因此,為了能使鄉村道路更適合貨車的通行,應該繼續加大鄉村道路的建設力度。
3.1.3 配備運輸工具。可以采用多種運輸工具并行的方式,使物流能夠適應鄉村的道路環境等,如果鄉村地區水路居多,可采取水運的方式進行貨物運輸,如果鄉村道路條件落后,可以采用畜力車或者三輪車等的運輸方式;根據運輸貨物的不同,靈活的采取相應的交通工具,對日常用品、食品冷鏈、鮮花綠植、活體寵物等貨物區別開來進行運輸,從而保證每種產品都不受到損壞。
3.2 完善管理制度。對于農村物流進行管理是完善農村物流體系的關鍵所在,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建設用地使用情況、運費、儲藏費用等。在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現有設備的保護,防止因為違規使用導致設備發生故障。此外,還要加強對基礎公共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通過政策傾斜,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物流服務體系中。同時也要注意管理的方式方法,要規范物流秩序,杜絕胡亂收費的現象,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有序的治理,因此,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避免發生人身安全和安全事故。對于幾個容易發生問題的環節,應強化處理,如農村普遍存在的物流速度慢的問題,應當強化時效性管理,對于農村可能出現的由于道路問題而導致的運輸時間長的問題,可以通過減少出貨時間,從而適量延長配送時間,最終使整體的運輸時間控制在合理的區間,使購物者能有一個較好的購物體驗。
3.3 推動農村物流信息網絡建設。目前我國的物流信息網絡還比較落后,還不能夠維持農村物流的正常有序進行。針對這種現象,應當提高信息網絡建設的質量和效率,鼓勵農民進行網絡學習,教會他們如何上網。此外,可以派駐信息聯絡員的方式,鼓勵村民使用網絡,通過網絡進行農產品銷售,從而整合農村的分散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構建農村物流信息網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條件。對于沒有配備5G網絡基站的農村,要加快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生活水平很大一部分影響著國家的整體人民幸福感水平,生活水平與收入存在一定的聯系,而農村的經濟發展與農村物流建設息息相關。現階段,我國農村還缺少一個完整、功能完善的物流體系,無法滿足農民正常的線上購物需求,此外,對于農村物流的政策體系也存在著較大的缺口,整個物流網絡鏈條不完整,導致農村物流的運行成本增加,制約農村網絡的長遠穩定的發展。對此應當從農村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著手,并制定完備的政策體系,從而逐步構建出完整、流暢的物流體系,使農村物流能夠正常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