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文宇
盡管IT治理是被廣泛研究的主題之一,但組織間的IT治理卻很少被探索。本文期望能夠為后續組織間IT治理研究打下理論基礎,同時引起國內學者對組織間IT治理的研究興趣,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為組織間IT治理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組織間合作有利于合作各方在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中實現更好的發展,而依托信息技術對合作關系進行治理成為當前不少組織的重要舉措。例如,亞馬遜網站對數百家零售商進行IT治理,通過監控環境、控制資源及制定決策和問責機制,來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市場競爭力。可見,有效的組織間信息技術治理(簡稱組織間IT治理)將減少交易成本,確保合作關系的健康順利發展。
(一)組織間IT治理的定義。在第42屆夏威夷系統科學國際學術會議上,Anne[1]首次提出組織間IT治理的概念,并將其內涵界定為:“決策和問責框架,以鼓勵在維持業務合作伙伴之間的電子交流時高效和有效地使用IT,這依賴于結構、流程和參與者的混合”。(二)組織內IT治理與組織間IT治理的區別。組織內IT治理與組織間IT治理都指定決策權利和問責框架,以鼓勵高效的使用IT,此外,兩者皆依賴于結構、流程與參與者的混合。但在組織內IT治理中,重點是資源分配,即誰擁有啟動、資助、實施和評估IT項目和應用程序的決策權;而在組織間IT治理中,重點是信息共享,即誰有決策權為組織間IT平臺和信息共享制定標準。
(一)組織間IT治理效果。組織間的IT治理建立了控制結構,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并激勵新價值創造。現有研究表明,組織間IT治理不僅可以通過協調IT和業務匹配來提高制造企業及其供應商的業務價值,還可以促進組織就IT戰略目標達成共識,從而提高IT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競爭優勢。(二)組織間IT治理效果的影響因素。(1)組織間關系。組織間IT治理涉及多個組織,因此涉及組織間關系的問題。組織間關系允許組織結合資源和共享知識,從而能夠加強組織間IT治理的共享學習、協作與通信。(2)IT治理責任。在權力不平衡的組織間IT治理中,權力較弱的組織很少參與系統的設計和操作,權力較強的組織擁有IT系統的決策權或責任,IT治理責任的不對等將影響組織間IT治理效果。(3)IT資源。在組織間IT治理活動中,IT資源常常需要多個組織參與投資,因此通過匯集、共享和交換IT資源來進行合作,對建立組織間的IT治理安排具有決定性作用。
(一)權力不平衡。權力在組織間IT治理的關系結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組織間關系的背景下,組織間權力不平衡的一個直接后果是由權力較強的組織主導組織間的IT治理。在組織間的IT治理過程中,如果組織權力不平衡,那么IT平臺、數據流和信息共享的范圍則會受到權力較強的合作伙伴的限制。(二)信息安全。在組織間的IT治理過程中,每個組織都有不同的系統,每個組織都處于不同的技術成熟階段。鑒于IT能力的不足,信息安全及其數據保密性將是主要問題。組織必須改進自己的IT能力和業務流程,信息安全是系統中最薄弱的環節,在組織間IT治理時,如果有未修補安全漏洞的合作伙伴,將對雙方造成重大損害。(三)IT能力。可持續的IT相關能力將確保IT資源更好地應用到業務流程中,這最終將有助于組織間的IT治理。但IT能力是系統級集成和數據共享的關鍵瓶頸之一,通常只有一小部分IT專業人員來支持整個運營。IT平臺、數據流和信息共享的范圍受到IT能力較弱的合作伙伴的IT能力限制,約束了組織間系統集成和組織間的數據共享。
第一,在梳理文獻過程中發現,很少有文獻探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IT治理問題。但在這個以互聯網支持的全球經濟中,企業在業務流程和IT系統層面上與供應商、零售商等日益相互聯系。未來的研究可以更多地探索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IT治理問題。第二,學者在探討組織間IT治理問題時一般都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例如,Ari[2]通過對案例進行研究,提出了兩種組織間IT治理機制。目前,學界仍缺少以實證研究為研究方法而展開的組織間IT治理研究。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實證研究層面出發,對組織間IT治理問題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