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楊
【摘要】信息科技教學以發展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作為課程教學目標。教師應立足課程標準,以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為目標,鼓勵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推動信息科技教學的創新、升級,從而促進學生發展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課程標準;高階思維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信息科技是研究以數字形式表達的信息及其應用中的科學原理、思維方法、處理過程和工程實現的一門課程。課程標準鼓勵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體現“科”與“技”并重。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育學生的信息科技高階思維,提升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質量,優化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樣態[1]。學生的信息科技思維發展了,自然能開啟深度學習。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科技的育人功能,凸顯信息科技發展人、成全人、成長人的價值,讓信息科技促進學生在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中健康、和諧地發展。
一、問題驅動:催生學生的信息科技高階思維
問題是信息科技課程的心臟,信息科技學科的發展是立足于問題之上的。問題同樣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載體、媒介和驅動器。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問題能發揮多種功能及作用。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問題導學功能,彰顯導學價值。問題可以以問題鏈、問題串、問題群的形式呈現,也可以以主問題、關鍵問題、核心問題的形式呈現。問題對于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來說,具有積極的導學功能和導學價值。教師要充分聚焦問題、圍繞問題、應用問題,以此推動學生發展信息科技高階思維。
聚焦問題,能促進學生的信息科技思維走向自主,促進學生的信息科技探究走向自能。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科技五年級教材“畫城堡”這一課時,對于學生來說,這一課的“程序模塊化”內容是全新的信息科技概念。因此,教學時,筆者將“城堡”這一核心概念抽離,將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重點定位在“舞臺設計”上,充分賦予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能性,并以下列問題串來促進學生發展信息技術高階思維,如:“怎樣畫大舞臺?如何畫最為簡便?怎樣定義基本圖形?怎樣調用積木塊?”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決“起點在哪里”“到哪里需要旋轉多少度”等問題,從而促使學生掌握編寫模塊化腳本的技巧。
在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讓學生僅僅成為聽話的操作者、執行者,而要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設計者、研發者、創造者。為此,教師應當從“授知”走向“賦能”,以問題為驅動,促進學生信息科技結構性認知、結構性思維和結構性素養的生成與發展。只有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身到信息科技學習中去。當學生在信息科技學習中積極探究、主動思考,學生的信息科技高階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任務驅動:培養學生的信息科技高階思維
學生信息科技高階思維的養成,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的講授或是概念的解釋就能實現的,而必須親歷知識的建構過程。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只有經歷了深刻的信息科技學習過程,學生才能掌握相關的信息科技學習方法,感悟相關的信息科技思想。
比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科技四年級教材“插入表格”這一課時,筆者首先創設了一個現實情境:很多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能有效地做好課前學習準備,為此,請每一位學生都制作一張個性化課程表,貼在課桌上,以便做好每一節課的課前學習準備。這樣一個基于學生學習生活的任務引發了學生的討論。有學生說可以將課程表畫出來,但畫課程表比較麻煩;有學生說,可以借助WPS文檔制作一張課程表;等等。這樣的驅動性任務,激發了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了探索信息科技知識的興趣。
正式制作前,有學生建議,可以先確定課程表一共要設置多少行、多少列;有學生建議,在繪制課程表的時候要注意美觀。在大任務的驅動下,筆者和學生展開深度研討,發展出新的子任務:借助“WPS表格”進行表格的行列設置;調整表格的行高、列寬;根據需求將表格的某些單元格合并,或者刪除某些行列;對表格進行格式加工;完成課程表的制作。
如此,學生在一系列子任務的引導下,開展信息科技深度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高階思維自然得到進一步發展,如有學生掌握讓文字居中的方法;有學生找到加粗邊框的方法;有學生學會為表格增添底紋背景;等等。
任務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應創新任務形式,發揮任務應有的驅動、啟發、引導功能,賦予學生充分的操作實踐自由,讓學生在任務的指引下開展積極的信息科技學習實踐。實踐證明,任務能讓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更有序、更有方向、更高效。
三、資源驅動:發展學生的信息科技高階思維
信息科技教學以學以致用為導向。一般來說,“學以致用”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解決教材中相關的信息科技問題,或者說理論性的信息科技問題;其二是解決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問題,或者說實踐性的信息科技問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科技素材、資源,引導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發展信息科技高階思維和實踐能力。
實踐性的信息科技學習理論認為,信息科技知識是由現實世界中的事物以及相對應的情境所組成的。如果信息科技知識脫離了情境、場域,它就是沒有生命力的。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強調并呼吁學生的真實性學習。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打造信息科技學習平臺,賦予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自主權、自決權,讓學生在信息科技資源及素材的支持下,展開信息科技自主性、自能性的探究。
比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科技四年級教材“創作演示文稿”中的“插入超鏈接”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任務性的情境:為自己的家鄉設計一個WPS演示文稿,介紹自己的家鄉。同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各種資源,包括關于家鄉風景、美食、有影響的實體企業等的文字信息和圖片。在這樣一個真實性、生活性情境的驅動下,學生就產生了學習動力。
在此基礎上,筆者展示了一張WPS演示文稿,文稿中有標題、目錄,點擊目錄,就可以實現演示文稿內容的切換。直觀的信息科技演示效果,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怎樣才能精準地實現演示文稿的切換?演示文稿上的點擊按鈕能否隱藏起來?等等。基于學生的疑問,筆者引導學生借助筆者提供的信息科技資源及素材展開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發展信息科技設計思維。
資源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重要支撐。作為教師,要樹立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倡導的大信息觀、跨界教學觀,豐富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資源來源,拓展學生的信息科技資源應用渠道、路徑等,創設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情境場、實踐場、創造場,讓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超越低階認知,走向高階發展。
四、評價驅動:提升學生的信息科技高階思維
評價是信息科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助推器。在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學、促學、反饋等功能。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強調素養導向,注重評價育人,強化素養立意。教師不僅要利用評價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情進行診斷、評析,還要利用評價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進行鼓勵、推進。
評價不是為了甄別,也不是為了證明,更不是為了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和發展。在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豐富評價內容、形式,拓展、豐富評價主體,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了充分應用評價這一能夠促進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杠桿,教師要跟進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適度介入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用評價點撥、啟發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讓信息科技評價評出個性、評出風采。
信息科技教學評價不是靜態性的評價,而是動態性、生成性的評價;不是定格性的固化評價,而是非定格的開放性評價;不是單一維度的評價,而是多維度的多元性評價。
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提倡,要將知識考核和實踐應用相結合,著眼于學生信息科技實踐的整體性效果,而不能拘泥于某一個環節,要通過評價蓄積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毅力,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紙筆測試、上機實踐、作品創作是新課程標準下信息科技課程評價的主要形式。比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科技五年級教材“賽車游戲”這一課時,筆者先以學生熟悉的動畫片《賽車總動員》為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提出總的任務要求,即設計研發出一個完整的賽車游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總體目標進行整體性謀劃、設計,自主建構了“選賽道”“析賽道”“彎道賽車”等幾個具體的子任務。在任務的引領下,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和探索,思考并解決“怎樣搭建舞臺”“怎樣進行角色創建”“如何應用重復執行控件”“如何進行顏色偵測”等問題。
教學中,當學生能自主探索出相關技能的操作技巧之時,筆者便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如當觀察到學生學會增添相關偵測控件這一操作之后,筆者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以正面評價激勵學生持續探索。這樣簡單的過程性評價看似不起眼,卻能蓄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動能。
課程的最后,筆者還將學生創作的作品展示出來,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成果進行結果性評價,讓學生直面自身的不足,了解自身的進步,實現信息素養的發展。
在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進行過程性、全面性評價,借助評價拓展學生的信息科技思維廣度,提升學生的信息科技思維效度和思維區分度,轉變學生的信息科技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推動學生的信息科技思維不斷提升,讓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走向縱深。
結語
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信息科技教學要把握數字化時代正確的育人方向。未來社會是一個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社會。因此,在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知識本位、技能本位的教學觀念,在轉變學生信息科技思維方式、認知方式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對信息科技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進行改革;要讓信息科技教學轉型、升級,從而真正實現信息科技教學“科”與“技”并重。實踐證明,只有融入信息科技思維的課程教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創新創造活力的。
【參考文獻】
[1]方其桂.核心素養視域下項目學習實施路徑與方法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2,38(8):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