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琳
【摘要】戶外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組成部分,其具有開放性、自由性的活動特點,可有效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分享意識,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文章圍繞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的影響及促進策略展開探討,簡述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的影響,從不同視角出發,深度挖掘戶外活動的教育價值,為幼兒提供更加全面的活動方案,以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戶外活動;幼兒人際交往;影響;促進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社會領域,提出了“愿意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等教育目標,強調了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幼兒園教育具有集體性的特點,在一日生活中具有非常多的交往契機。戶外活動作為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組成部分,可有效地推動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幼兒教師應加強對戶外活動的開發與運用,深度剖析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并設計不同的教育活動,以促進幼兒交往水平的提升。
一、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有利于幼兒良好性格培養
幼兒園屬于集體性生活,在同一個班級或同一項活動中,既包含性格內向的幼兒,又包含性格熱情開朗的幼兒。戶外活動具有充足的場地空間,將不同班級、年齡、性格的幼兒集合在一個場地中。隨著戶外活動的開展,性格不同的幼兒在一起活動,通過幼兒與幼兒間的接觸,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會逐漸降低。不僅如此,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幼兒也會做出轉變,逐漸形成良好的性格,在自由交往中提升交際水平[1]。
(二)有助于幼兒社會性能力提升
幼兒園戶外活動以體育運動或區域游戲為主題,此類活動的開展,需要幼兒自主完成對各個項目、環節的開發。幼兒在開發游戲項目、設計游戲環節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地與教師、同伴進行溝通與商討,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幼兒的社會性能力能夠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隨著游戲活動的深入,幼兒的活動計劃、組織能力也能得到發展;在面對活動矛盾、沖突時,幼兒能獨立地解決問題。這也可以證明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帶來的積極影響。
(三)可促進幼兒分享意識形成
幼兒園戶外活動以集體性游戲為主,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需主動與他人互動。隨著游戲活動的開展,幼兒們會因為游戲材料、游戲問題等而進行互動,如互相交換彼此所需的素材,并為對方的游戲提出意見。在這個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互利”。久而久之,幼兒的分享意識會逐漸形成,其與同伴間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四)能幫助幼兒建立合作意識
《指南》提出教育建議:“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活動,讓幼兒在具體活動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分工合作。”[2]幼兒園戶外活動包含多項活動內容,大部分游戲項目需要幼兒們合作完成,由此可見,戶外活動的開展,可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尤其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幼兒,在合作的過程中能夠逐漸實現交往能力的提升。
二、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的促進策略
(一)創設混齡游戲,開創全新交往契機
混齡游戲是指將不同班級、年齡的幼兒整合在一起,以集體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展開游戲,其具有跨年齡、跨層次的教育特點。在傳統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師會將不同班級的幼兒分割,導致幼兒缺乏一起玩游戲的契機。為進一步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教師可在戶外活動中巧用混齡教育,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
首先,幼兒教師可集中討論混齡游戲的可行性,并針對混齡游戲的特點,減少班級間的間隔,讓幼兒們在場地中自由地玩耍。例如,在“平衡區”游戲中,教師可鼓勵小班、中班、大班幼兒一起排隊進行游戲,初步打破傳統戶外游戲的局限性,為幼兒帶來全新的活動體驗感。其次,教師要注重教育引導,結合幼兒在游戲中的反應做出恰當的引導,幫助幼兒接受混齡游戲模式。例如,在混齡游戲中,當小班幼兒尋求教師的幫助時,教師可對其進行引導:“不如讓我們問問中班、大班的哥哥姐姐們,看看他們有什么好的想法。”為小班幼兒創造機會并鼓勵其主動進行社交;在中班幼兒展開游戲時,教師可有意引導:“小班的弟弟妹妹們的游戲好像出現了問題,大家快去幫一幫他們。”引導中班幼兒主動幫助小班幼兒;在大班幼兒展開游戲時,教師可在活動前向幼兒提出假設:“如果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們在游戲中遇到了困難,你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利用問題激發幼兒的交往意識,為幼兒創造新的交往契機。最后,在混齡游戲結束后,各班的教師可組織幼兒說說自己的交往體驗,例如“今天玩了哪些項目?和誰一起完成的?有哪些交往新體驗?”等。教師需認真聆聽幼兒的想法并做出積極的回應。久而久之,幼兒便能較好地接受混齡游戲模式,在戶外活動中也會主動與其他幼兒進行交流、探討,互幫互助,其人際交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構建合作活動,傳授正確交往方法
戶外活動具有集體性的教育特點。隨著幼兒年齡與經驗的增長,幼兒會在活動中主動與周圍同伴進行互動,其人際交往意識逐漸得到提高。為進一步強化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可為幼兒構建合作類的戶外活動,以合作游戲強化幼兒的人際交往意識,并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交往方法,以達成理想的教育目標。
幼兒的戶外活動包含自主游戲與體育運動兩部分內容。在合作活動的創設中,教師可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可針對戶外活動中的自主游戲,讓幼兒展開趣味性的學習活動,通過言語引導激活幼兒的合作意識,并讓其掌握正確的交往方法。例如,在幼兒自主游戲開展前,教師可詢問幼兒:“在今天的活動中,大家想玩哪些游戲?需要用到哪個區域?準備與誰一起?”讓幼兒說出自己對戶外活動的想法與計劃。如某個幼兒說出自己“創設森林莊園”的活動計劃后,教師便可引導幼兒自由組隊、自主分工,并鼓勵幼兒科學設計活動計劃,通過活動前的計劃、活動中的合作,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可直接借助體育運動,為幼兒設計具有合作特點的戶外活動。例如,在幼兒的體育運動中,教師可創設“兩人三足”“拔河比賽”“接力賽”“足球競技賽”等活動,以團隊協作的形式構建活動項目,讓幼兒通過合作類活動了解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從中掌握正確與同伴溝通、交流的技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為幼兒設計運動游戲。如在“警察抓小偷”游戲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警察”與“小偷”兩個小組,讓他們展開追逐,被“警察”抓到的“小偷”即為淘汰。這樣既能讓幼兒在游戲中達成運動的目標,又能通過小組游戲讓幼兒感受合作的魅力。
(三)教師正確引導,豐富幼兒交往技能
幼兒的能力是在實際操作及其與環境和人的互動中不斷習得的,人際交往能力亦是如此[3]。3—6歲幼兒所掌握的交往技能、經驗有限,面對不同的交往情況,有時幼兒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尤其在面對游戲中的爭吵、矛盾時,幼兒所掌握的交往技能尚不能妥善解決此類問題。為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幼兒教師應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關注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狀態,并根據幼兒的行為、狀態做出正確的引導,以豐富幼兒的交往技能,達成教育目的。
例如,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大部分幼兒在戶外活動中,面對與同伴間的矛盾沖突,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解決。基于幼兒的這一問題,教師可留心幼兒的游戲過程,借助真實的教育情境,展開科學引導。如兩名幼兒在戶外活動中出現沖突后,教師可先叫停幼兒的游戲,并安撫兩名幼兒的情緒;待幼兒情緒穩定后,鼓勵兩名幼兒說出自己的游戲需求,并嘗試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盡可能地讓其自主解決游戲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與幼兒互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能夠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幼兒彼此之間的溝通,幼兒也能掌握有效的交往技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交往能力。
(四)尊重幼兒想法,促進親社會行為發展
要想讓幼兒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僅要依靠教師的指導,還要讓幼兒學會正確表達自己,形成正確的交往策略。在幼兒戶外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增強幼兒的交往意識,教師應當為幼兒構建良好的活動環境,營造積極的戶外活動氛圍,點燃幼兒的交往興趣,使其在游戲中大膽表達、自由交流,在“說、做、玩”中實現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首先,在幼兒戶外活動展開時,教師要減少成人思維的干預,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想法與決定,讓幼兒們獨立設計游戲計劃、規則等,為幼兒打造一個自由表達、自由交流的活動空間,讓幼兒主動開展交往行為,用良好的氛圍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其次,在幼兒戶外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使用正確的方法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情,避免幼兒出現無意識的“攻擊行為”,提升幼兒的共情能力。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夸贊同伴:“你真好!”“好漂亮!”“謝謝你!”鼓勵幼兒用贊賞性的語言回應同伴,在夸贊中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不要過多地限制幼兒的交往行為。一些交往能力較強的幼兒會主動與其他班級的幼兒或教師互動。在活動條件允許及幼兒行為安全的情況下,教師可給予幼兒選擇不同玩伴的游戲機會,讓幼兒在游戲中接觸新朋友,這也可以促進幼兒人際交往水平的提升。
(五)家園協同共育,深度開發戶外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4]為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教師與幼兒園應重視家庭教育,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合作。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對幼兒的戶外活動重視程度較低,并對該項活動存在錯誤的理解,認為“讓幼兒在戶外自由活動”即可。教師需要糾正家長這種錯誤的觀念,并與家長一起加大對幼兒戶外活動的開發,為幼兒創造更多交往的機會,讓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首先,在開展家園共育工作時,教師可借助家長會,圍繞“戶外活動”與“人際交往”展開探討,讓家長充分意識到戶外活動的教育價值及其對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其次,在家園共育背景下,教師可引導家長提出自己對戶外活動存在的疑問,并幫助家長答疑解惑,形成家園教育合力,共同針對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展開深度探索。最后,教師要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為幼兒構建戶外活動,并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與他人展開社交,抓住多個可利用的教育機會,推動幼兒與他人交往。例如,家長可在每天傍晚帶領幼兒在小區中散步,鼓勵幼兒與同齡人交往,幫助幼兒樹立獨立交往的意識。家長還可在雙休日帶領幼兒走進社會環境中,利用不同情境為幼兒創設交往契機,如帶領幼兒去超市購物,讓幼兒詢問導購員關于某樣商品的信息;帶領幼兒走進兒童樂園,為幼兒創設與同齡陌生人交往的機會;帶領幼兒走進社區中,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參與志愿活動等。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將會起到更積極的正面影響[5]。
結語
綜上所述,開放、自由、民主的戶外活動,是發展幼兒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幼兒教師,應深度剖析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積極影響,并從幼兒實際情況出發,適時捕捉戶外活動中可利用的學習契機,為幼兒設計更好的戶外活動方案,讓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雨倩.幼兒戶外自主游戲中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策略[J].智力,2021(16):179-180.
[2]李青.幼兒戶外自主游戲中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策略[J].家長,2022(15):159-161.
[3]徐敏.開展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發展[J].試題與研究,2021(29):75-76.
[4]史春曉.戶外混齡體育游戲中幼兒交往能力培養探究[J].知識文庫,2021(10):183-184.
[5]王珂,胡萬山,田萍.戶外活動對幼兒人際交往的影響及促進策略[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40(6):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