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摘要】教師基于家校協同視域開展法治教育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教師要以家校協同為核心,融合學科教育、日常生活和社區實踐,和家長共同構建法治教育的網絡;要以家校協同為紐帶,通過大家訪、座談會、知識講座等活動優化法治教育的環境;還要依托家校協同的平臺,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
【關鍵詞】家校;協同;法治;教育
家校協同指的是教師和家長共同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法治教育是引導學生提升法治素養,形成法治意識,端正日常行為的教育。在法治教育中運用家校協同思想,是一種提高法制教育效率的好方法。家校協同開展法治教育,能在學生的心中種下法律的種子,讓他們知法守法,并學會在生活和學習中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一、以家校協同為核心,共建法治教育網絡
(一)結合學科教學,引導學生知法守法
教師要基于家校協同視域,構建從學校到家庭的法治教育網絡。在學校教育環節,教師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引導學生開展法治主題學習。此外,教師還要積極聯系家長,讓家長認識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在家庭教育中幫助學生回顧學校的法治學習內容,并鼓勵學生積極踐行,成為知法守法的好學生[1]。
道德與法治學科包含不少和法律有關的知識點,如“生活離不開規則”“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課程設計一系列法治教學活動。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聯系家長,請他們配合課堂教學的進度,帶著學生了解和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法律。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多和學生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否遵紀守法,或者說說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從而嘗試改進。
法治教育還可以和語文學科相結合。教師可以安排各個家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閱讀與法律有關的模范人物的故事。家長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得到了什么啟迪,并寫下日記。
教師融合學科教學開展法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構建多元融合的法治教育課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各種法治問題,提升法治素養。
(二)結合日常行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法治教育網絡要將學校作為起點,逐步拓展到學生的家庭生活中。教師可以從學校的學習生活開始,引導學生端正日常行為,幫助他們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接著,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家長,讓他們在家庭生活中觀察學生的行為,看看學生是否能保持良好的習慣。
在學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動討論,讓學生說說在親子溝通的時候,會涉及哪些法律問題。學生互動討論的問題有“家長是否可以用教育孩子作為理由,打罵孩子”“家長是否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記”等。
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后,教師可以聯系家長,引導家長正視和學生相處的問題。此外,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家庭座談會,引導學生和家長圍繞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家庭座談會,家長和學生雙方會了解有關的法律知識,規范自己的言行,營造遵法守法的家庭生活氛圍。
(三)結合社區事件,引導學生了解法治知識
學生的社會經驗有限。因此,在構建法治教育網絡時,教師要結合社區事件,組織學生參加法治教育活動,幫助他們拓寬知識面,了解更多的法治知識。
首先,筆者了解社區有關普法方面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例如,某社區屢屢出現居民遛狗不牽繩、跳廣場舞擾民等問題,因而發生鄰里糾紛,甚至還發生打架事件。因此,社區決定圍繞“建設文明小區”這個主題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普法活動。
其次,筆者把握社區開展普法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和家長參與其中。在活動中,學生要了解相關的法律,并思考在社區生活中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規。學生還要結合具體的例子進行分析,說說該如何解決社區居民的各種矛盾。此外,學生和家長還要結合自己的家庭,說說家庭成員是否為建設文明社區做出了貢獻。
再次,筆者引導學生回到課堂,進行回顧和反饋。學生要說說自己在社區中參與了什么活動,學習了哪些法律知識,并說說自己對建設文明社區的想法。
最后,筆者積極挖掘家長資源,聯系在交警隊、派出所、法院等有關部門工作的家長,請他們到校開展法治宣傳活動。這樣,能夠讓學生通過具體鮮活的案例,了解更多的法治知識。
二、以家校協同為紐帶,優化法治教育環境
(一)大家訪,開展專項法治宣傳
構建家校協同的法治教育環境,是法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教師要以家校協同為紐帶,設計一系列法治教育活動,切實為學生構建法治教育環境。大家訪指的是教師圍繞法治主題進行專項家訪,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讓法治教育變得更鮮活、具體和有效。
首先,筆者在組織開展大家訪活動之前,充分了解學生的法治認知盲區,并聯系家長,了解家長對一些法治問題的看法。
其次,筆者圍繞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組織開展大家訪活動,進行專項的法治宣傳。例如,有一小部分學生對偷竊的行為認識不正確,他們覺得偷偷地拿了別人的東西也沒關系;還有一小部分家長對此的認識也不正確,他們覺得如果只是一些價格低廉的文具、玩具,拿了別人的也沒關系。
再次,筆者針對部分對偷盜行為認識不正確和存在偷盜行為的學生組織大家訪,意在讓家長和學生重視這個問題。在大家訪的過程中,筆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家長出謀劃策,增強家長的法治意識。
最后,家長在看到孩子拿著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會多問一下,如發現孩子真的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則會讓孩子立刻歸還,并嚴肅批評教育孩子,讓孩子認識錯誤。
校園和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通過大家訪,教師能夠有效地串聯這兩個場所,優化法治教育的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法治知識,增強法治意識[2] 。
(二)座談會,了解學生和家長的雙向訴求
教師可以組織座談會,了解學生和家長之間有關法治的問題。在了解學生和家長的雙向訴求后,教師要指導他們探討如何解決問題,進而構建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
首先,在組織開展座談會前,筆者分別和學生、家長進行談心,了解他們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擾,然后從中選擇一些和法治有關的問題,組織開展座談會。例如,有一名學生表示自己的父親常常偷看自己的日記,學生認為父親這種行為侵犯自己的隱私權,但是他向父親提出抗議后,父親卻不以為意,反而認為家長看孩子的日記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其次,針對這個問題,筆者組織開展座談會。筆者向學生和家長雙方介紹什么是隱私權,從而讓他們了解相應的法治知識。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和家長互動討論,說說在偷看日記這件事情上,雙方有哪些做得不對的地方。
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和家長討論該如何切實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名學生說:“我能理解家長的行為,家長看日記實際上是關心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但是家長如果想看我的日記,可以先與我商量,得到我的同意后再看。”
通過組織開展座談會,學生和家長雙方可以在和諧、平等和民主的氣氛中互動討論有關的法治知識,認識法治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三)知識講座,普及法治知識
知識講座是一種開展家校協同教育的好方法。教師可以積極利用家長資源,了解哪些家長對有關法治的知識理解比較深刻,從而邀請這些家長擔任講師,來校開展法治知識講座。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組織開展網絡知識講座,讓家長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相互交流有關法治教育的問題。
首先,筆者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如有關交通、消費者權益和未成年人的法規等,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參與知識講座的興趣。
其次,在設計知識講座的具體內容之前,筆者積極和家長聯系,與家長討論如何豐富知識講座的內容,從而避免直接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例如,在組織開展有關交通法規的知識講座時,筆者邀請經常開車的家長,讓他們帶著學生進行情境模擬表演,表演違反交通法規的情境。家長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設著急送孩子上學,開車時超速的情境。此時,學生向家長提出不能超速,但家長表示這段路是沒有監控的,稍微開快一點也沒有關系。
再次,針對上述情境,筆者引導學生和家長分別說說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并說說開車超速的后果是什么。
最后,筆者總結開車超速的后果,倡議全體家長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并倡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監督家長的行為,從而為自己和家人保駕護航。
三、依托家校協同平臺,組織開展法治教育活動
(一)防治校園欺凌
教師可以依托家校協同平臺,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法治教育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的積極性,幫助他們運用法治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以“防治校園欺凌”的法治教育主題活動為例。首先,筆者深入了解班級有關校園欺凌的情況。其次,針對班級存在的校園欺凌情況,筆者及時聯系相關家長,與家長通力合作,通過批評教育、法律援助等方式,有效處理相關問題。再次,筆者給學生和家長出一些“家庭思考題”,讓學生和家長深入討論防治校園欺凌的重要性。具體來說, “家庭思考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分析校園欺凌的具體表現是什么;第二是分析校園欺凌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是探討與校園欺凌有關的法律有哪些;第四是探討該如何通過法律手段防治校園欺凌。最后,學生和家長通過“防治校園欺凌”的法治教育主題活動,深入認識了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增強了法治意識。
(二)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的,它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內容作為法治教育主題活動的素材,組織學生和家長開展學習競賽活動,這有助于推動學生和家長學法、知法、守法、用法。
首先,在組織學習競賽活動前,筆者詢問各個家庭想要了解哪方面的法律內容,從而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競賽內容。
其次,筆者給各個家庭推送相關的法律條例和發生在身邊的具體案例,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學習,試著以案說法,解決一些有關法律的問題。
最后,筆者引導各個家庭在家庭內部開展學習競賽,讓家長和學生相互出題,看看誰對法律的了解更深刻;引導各個家庭之間開展學習競賽,看看哪個家庭的得分更高;引導學生和家長分成兩個陣營,相互比拼,看看學生團體能否勝過家長團體。
結語
學校和家庭都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要基于家校協同視域,積極聯合家長開展法治教育工作,共同構建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多元互動的法治教育平臺,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增強法治意識,提升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俞文英.培養法治意識共育道德之花:談談小學法治教育專冊教學策略[J].教師,2020(22):95-96.
[2]孫桂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如何落實法治教育[J].家長,2022(2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