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摘要]網絡輿情引導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互聯網浪潮的席卷下,全媒體化成為新聞傳播領域中一種新的形態,并賦予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新內涵、新特征。文章應全媒體時代發展之訴求,分析全媒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新特征,探究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面臨的困境,并從統一思想認識、加強媒介融合、完善引導機制、加強隊伍建設等維度提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工作路徑。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困境;路徑
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可見,當前信息傳播已進入全媒體時代,網絡空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高校既是人才集聚的高地,也是網絡輿情匯聚的焦點。在全媒視域下,高校亟須做好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加強意識形態建設,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全媒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新特征
(一)傳播內容:從“刻板單一”到“靈活多樣”
在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內容與傳播引導多樣化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內容的單一性,實現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內容與新媒體信息傳播內容的有機結合,更具有時代性。同時,網絡輿情的發生機制、傳播渠道、輿論導向和引導策略也發生了改變,這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相較于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內容,新媒體信息傳播內容以新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和傳播渠道,通過各種新型媒介平臺、媒介技術的優勢互補,涵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集VR等技術于一體,使網絡信息內容與傳播引導呈現多樣化和豐富性;另一方面,全媒視域下各媒介平臺傳播所涵蓋的內容、呈現的形式不再是單一、封閉的,而是立足于受眾本位,涉及教育教學、學術研究、校園生活、思想觀念、社會熱點等多領域、多方面。基于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興趣、愛好,網絡信息內容與傳播引導可以采用靈活多變、幽默風趣的話語,提升傳播吸引力與感染力,從而使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呈現新特征。
(二)傳播主體:從“信息孤島”到“一體聯動”
全媒體時代要求傳統媒體、新媒體和其他傳播主體在信息生產、傳播和接收過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方位媒體格局。這種“全員媒體”打破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信息傳播局面,強調對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要求傳統媒體、新媒體和其他傳播主體打破各自邊界,實現資源共享。在此過程中,傳統媒體通過“借船出海”方式主動承擔起傳播媒介的角色,新媒體則借助技術力量更好地發揮信息傳播的功能。因此,在此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需要轉變自身角色定位,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和工作能力,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合力。
(三)傳播模式: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
在全媒視域下,內容傳播各環節交互作用,信息傳播與受眾需求同步互動,強化了媒體對受眾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在傳統媒介環境中,高校的各類信息主要通過學校官方發布并傳播,多以單向灌輸為主要傳播方式,使受眾被動地接收信息。全媒傳播則以互聯網為媒介,以受眾為中心提供交互服務,打破了傳統媒介之間的界限,實現了信息內容和信息分發方式的深度融合。由于媒介技術、平臺工具和受眾心理的變化,網絡信息內容與傳播引導呈現雙向互動特征,不僅要考慮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和反饋,還要考慮受眾接收信息后產生的情緒、態度等影響。因此,在全媒傳播環境中,受眾與媒體之間、高校師生與社會大眾之間形成雙向互動,而非單向的信息傳播。
二、全媒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面臨的困境
(一)媒體融合不足,網絡輿情引導合力尚未形成
融合是全媒視域下高校宣傳工作的創新發展,是應對互聯網挑戰的必然選擇。從媒體融合發展的歷史來看,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促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和渠道、線上和線下等方面深度融合,增強了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然而,從目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來看,一些高校存在“兩個輿論場”割裂的現象,即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傳播渠道、內容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兩個輿論場”之間相互隔離、各自為戰的局面,使得高校在突發事件上缺乏共同發聲、聯動發聲,嚴重制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一些高校不夠重視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建設,尚未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地依賴傳統媒體發布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在突發事件上的網絡輿情引導難以形成合力。
(二)主體力量分散,媒介素養有待提高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主體的力量主要有兩種:一是由校黨委、院系黨政干部、輔導員等組成的思政工作隊伍;二是由網絡媒體人和學生媒體人組成的新媒體隊伍。兩者在工作中雖各有所長,但由于缺乏有效交流與溝通,未能很好地做到優勢互補,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出現不同的聲音。同時,部分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隊伍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從我國高校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由學校領導組成領導機構,通過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實施引導和管理,但是由于網絡輿論環境的復雜多變,他們在管理和網絡輿論引導方面經驗不足,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網絡素養教育意識,互聯網思維、媒介素養等相對不足,尚未能及時掌握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和大學生思想動態,從而難以開展有效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
(三)工作機制不全,網絡輿情引導滯后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機制不完善、不健全是造成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滯后的重要原因。部分高校雖然建立相關機制,但是缺乏有效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一是面對突發事件應急反應速度較慢;二是處理網絡輿情過程中未能及時把握主動權;三是缺乏科學有效的網絡輿情引導方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網絡輿情監測、收集和預警機制效用不足。部分高校雖然建立了網絡輿情監測、收集和預警機制,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未能充分發揮這些機制作用。例如:在網絡輿情監測環節,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進行網絡輿情監測,導致網絡輿情監測不準確;在網絡輿情分析環節,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新設備、新技術,無法有效分析、追蹤大學生的網上言論、思想動態以及網絡輿論的發展變化情況,導致網絡輿情分析不準確。二是網絡輿情引導、處置機制不健全。部分高校雖然建立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但是缺乏對網絡輿情傳播規律的全面把握和有效應對機制,沒有形成有效的應急預案,且應對措施單一、滯后,致使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發酵并未得到有效處置。
三、全媒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工作路徑
(一)統一思想認識,樹立新時代全媒宣傳理念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提高網絡輿情引導的能力和水平成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面臨的重大難題。因此,首先,在思想上,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網絡輿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在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其次,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轉變自身態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對網絡熱點問題的關注和言論,將網絡輿情引導從意識轉化為具體行動。最后,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輿論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把堅持正確導向擺在突出位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校園媒體的輿論陣地作用。尤其是學校領導干部要帶頭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的踐行者、引導者和守護者,引領大學生積極關注國家大事、社會熱點,明辨網絡輿情,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加強媒介融合,提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能力
作為主流思想輿論陣地,高校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陣地建設為抓手,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平臺、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凝聚引導合力。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全媒體矩陣,打造高校網絡宣傳平臺。高校要充分利用現有平臺資源,積極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積極打造集網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平臺于一體的新媒體宣傳矩陣,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高地,利用好新媒體技術手段,積極搭建高校與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新平臺,并通過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構建協同聯動、優勢互補的全媒宣傳格局,實現宣傳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堅持內容為王,積極推動網絡內容生產和傳播。高校要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基礎上,重視網絡內容建設,主動適應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方式發生的新變化,從思想政治工作、專業教育等方面入手,把握好時與度、量與質、虛與實等關系,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傳播內容上的優勢,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網絡產品和服務品牌。例如:《我是中國人》系列動漫短片和微電影在全國大學生中廣泛傳播;《學習強國》平臺發布的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短視頻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完善引導機制,提升高校網絡輿情監管能力
在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交織疊加,網絡環境復雜多變,各種輿論觀點交鋒、交融,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新挑戰。因此,高校要發揮技術優勢,不斷提升網絡輿情監管、應對、處置和引導能力。
一是構建聯動平臺,整合網絡輿情引導力量。高校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收集機制,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加大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力度,建立學校、院系、班級三級網絡輿情監測體系,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絡輿情監管格局。
二是健全引導機制,做好網絡輿情監控和研判。高校要加強信息監測,完善網絡輿情分析研判制度,鼓勵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網絡輿情監測分析,主動研判重大網絡輿情的發生時間、發展趨勢和傳播范圍,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智能化分析與研判,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發展態勢,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高校也要建立和完善高校網絡輿情應急響應機制,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控制事態發展,積極掌握輿論傳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事實真相、表明立場態度、回應網民關切,從而正確引導輿論。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水平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成效。因此,高校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提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隊伍的工作能力與水平。
一是建立專業隊伍,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培養和建立一支以思政工作者、專職網絡評論員、優秀教師和大學生骨干為主體的結構合理、素質較高、具有較強的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隊伍,并以提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的信息技術能力、互聯網素養、媒介素養為重點,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納入考核體系。二是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隊伍的工作機制。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網絡輿情引導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加強對學生信息員、校園自媒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培訓、管理,增強他們對網絡輿情應對的實踐演練和經驗總結,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三是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意見領袖作用,加強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和管理。高校可以利用校園學生意見領袖的力量,如社團負責人、學生會干部等,加強學生意見領袖與學生之間的聯系,通過他們發聲有效引導輿論走向,引領學生形成正確輿論。
四、結語
面對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媒介使用需求和快速變化的媒介環境,高校要直面網絡輿情引導的困境,以全媒視域為切入點、以網絡輿情引導為重點、以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為基礎、以提升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為根本路徑,加強全媒視域下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9-01-25)[2024-01-1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