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承和弘揚長城文化,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訪談、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對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文闡述了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為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傳承長城文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長城文化;山西省長城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標識,它見證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燦爛輝煌的歷史,凝聚著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奮進的愛國情懷。[1]山西省擁有豐富的長城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長城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培育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涵養美育,進而促進長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一、長城文化內涵及山西省長城資源現狀
長城在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修筑算起,長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2]
(一)長城文化內涵
長城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鑄就了鮮明的長城精神。長城反映了一定時期意識形態、政治、經濟、軍事、文學作品等內容,還包含人們在當時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友好往來的和平理念等精神文化。2016年11月,《中國長城保護報告》提道:“長城蘊含著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3]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闡釋了長城價值和長城精神。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結合,共同孕育了偉大的長城文化,富有極高的育人價值。[4]
(二)山西省長城資源現狀
山西具有豐富的長城資源,包括戰國、漢、北魏、北齊、五代、明6個歷史時期修筑或使用的長城墻體及附屬設施。目前,全省長城遺存4276處,其中朔州市現存各類長城遺存1649處,占全省總量的38.5%。山西長城建筑遺存展現了該區域軍事、邊貿、民俗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凝練出來的愛國主義、民族融合等主題,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資源。[5]
二、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一)傳承長城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長城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標識,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長城都是重要的文化元素。[6]長城歷史悠久,延綿萬里,在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空間中,構成了長城文化的深遠與厚重,長城文化保留在各個時代的記憶、話語和行動中,一直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7]長城在維護我國的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入發掘長城文化內涵、講好長城故事,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
(二)傳承長城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培育愛國精神
從歷朝的統治者角度來說,修筑長城的目的是穩固政局,保護人民免受戰亂。長城在冷兵器時代是國家的一條重要防線,是保護國家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事,體現著保家衛國、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在中國古代,有很多把軍隊或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比作萬里長城的事例。《宋書》記載,南朝名將檀道濟率領北伐軍隊正要大展宏圖收復北方之際,卻被皇帝收了兵權。昏庸的皇帝聽信讒言,擔心檀道濟軍權過大會謀反。檀道濟十分氣憤地譴責陷害他的行徑為“乃復壞汝萬里長城”。由此可見,萬里長城已經成為軍事、國防的象征和標志,并融入了愛國主義的情感。[8]抗日戰爭期間,“長城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后,我國首次在華北地區組織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的重要源泉。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規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涵蓋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征標志、祖國壯美河山、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9]
(三)傳承長城文化,有利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10]
山西北部的長城地區,長期為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發生沖突的前沿地區,也是農牧兩種文化交融的中心地區。[11]長城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需要,在長期不斷修筑的過程中,長城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中國大一統的象征。長城的保護、展示與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助于增加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四)傳承長城文化,有利于助力大學生美育
長城的精巧設計和豐富的造型走勢,不僅體現了防御架構,也體現了建造者的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長城所展現的悠遠、蒼涼、雄大的氣象,也是生活在這里的各民族艱苦卓絕、堅忍不拔的精神體現。
大同鎮長城受限于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多建于地勢較低的平川、丘陵及山腳緩坡地段。這里的長城城垣在原野上由東而西蜿蜒延伸,形貌舒緩,展現了線的力量和韻律;城、堡、關隘、墩臺、烽火臺等工程設施,矗立于長城城垣之南的大地上,星羅棋布,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形成一條廣袤延伸的縱橫交錯的立體式軍事防御工程,盡顯點、線、面相結合的藝術美感,各式工事設計精巧,各具建筑藝術特色,與黃土丘陵渾然一體,展現歲月的滄桑感,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12]
長城不僅是軍事防線,還是文化載體和審美體現。長城上的烽火臺、關隘和城墻,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為美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視角。廣大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長城文化特色,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如實地考察、藝術創作、歷史研究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可以加深他們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13]
三、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現狀與問題
筆者借助問卷和訪談提綱對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展開調研。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為長城文化資源聚集地區的高校(以朔州、大同、忻州的高校為主)的在校大學生,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通過問卷星平臺制作問卷,利用校園QQ、學生微信等途徑發放問卷鏈接,便于高校學生及時填寫并提交;線下則實地走訪部分高校,發放紙質問卷。
(一)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在被問到“對山西省長城文化資源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時,2.5%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25.5%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58.6%的學生表示“一般了解”,13.4%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調查中的大多數學生雖然對山西長城有了解,但是總體了解程度不太高。
在對“了解山西省長城文化資源的途徑(多選)”調研后發現,課堂教學是最多途徑,有75.4%的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山西省長城文化資源;其次是新聞媒體和長城文化公共展覽空間,分別為69%和64%;還有部分學生通過學校社團活動、網絡學習、看書閱讀和旅游參觀了解到山西省長城文化資源,占比分別為15.04%、9.96%、14.84%、14.06%。
在對“學生了解山西省長城文化資源內容”調查后發現,學生對山西省長城文化資源中長城精神了解的占比為13.23%,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了解的占比為27.36%,對有關長城的文藝著作了解的占比為3.68%,對長城景點廣武門了解的占比最高,為36.82%,對長城周邊抗日革命斗爭歷程了解的占比為14.5%,全不了解的占比為4.41%。
(二)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長效機制
長城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對拓寬學生文化視野、提升道德修養起到了積極作用。訪談發現,部分高校只是片面地將長城文化理解為文化名人、歷史遺跡等,尚未全方位地挖掘文化內涵,也未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對高校管理者的訪談中得知,高校缺乏一整套長效機制,長城文化難以融入高校常規教育體系,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開發計劃和有針對性的教學應用研究,且高校就長城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這一過程如何統一協調管理,也沒有明確的組織管理方案,造成高校難以持續利用長城文化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2.融入內容挖掘不足
山西省長城文化具有完整的發展脈絡、豐富的內涵和飽滿的精神特質,是高校開展文化育人的寶貴教學材料。大量的長城文化資源沉淀在古籍和文獻之中,文獻的研究和解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受研究經費、專業能力、師資隊伍等限制,高校傳播的長城文化大都來源于已有研究,缺乏原創性、自主性、個性化解讀,教學內容的深度有待提升。在理論內容上,長城文化需要更深入的總結提煉,但在當前的高校教學中,長城文化的融入形式仍以點狀的文化現象和史實為主,尚未將文化內容上升到理論層面,未形成地方特色文化系統。目前,長城文化往往作為各專業學生同時參與的通識課,這種方式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集約利用,但是在授課中往往缺乏針對性,難以精準實現長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3.融入途徑單一
從目前高校課程的開設情況來看,長城文化課程開展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充分體現長城文化的多元形態,且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熏陶有限。訪談發現,高校將長城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時,主要采用講解式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講述使學生感受長城文化的魅力,但僅通過課堂講解難以使學生產生直觀印象,這類文化只有通過考察、調研、實踐等形式才能生動展示。
在對學生了解長城文化資源的途徑進行調查時發現,學生較多通過課堂教學、新聞媒體和長城文化公共展覽空間這三個途徑了解,而通過社會活動、朋友同學介紹、學校組織參觀、看書閱讀等途徑了解的占比較少,學生接受長城文化資源的渠道較為單一。
四、山西省長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創新路徑
(一)建設高校智庫,傳播長城文化
高校智庫在促進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方面潛力很大,在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多學科優勢,推動長城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校本課程工作的開展。集研究型智庫、數字資源庫、出版傳播基地功能為一體的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的智庫機構,以實現孵化成果、文化育人、提升長城文化影響力為預期目標。多維度深入開展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工作,可助力長城文化與育人結合。
(二)落實立德樹人,弘揚長城文化
地方高校以文化傳承為己任,邀請著名長城專家、史學家等舉辦講座,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聯合開設“長城文化體驗基地”,設置“長城文化”美育通識課程,在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中開辟長城文化章節,向新時代大學生講述長城文化,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三)開展“長城學”研究,鑄牢共同體意識
要廣泛深入地在多學科交叉融合中深化長城的理論研究,提出符合歷史實際的概念和術語,提煉長城的精神價值,解讀長城在中華民族文明觀、文化觀形成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推進長城研究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開展“長城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從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建筑學、文化遺產學、美術與工藝設計學等角度進行立體式、多維度探索。
(四)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助力文旅產業發展
匯聚人才智力,形成長城研究與高校、政府、企業的多方聯合,開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體項目合作,打造山西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樣板工程,為地方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五)創新活動形式,宣傳長城文化
舉辦“行走長城”繪畫作品展及線下巡回展、“長城頌”美術作品全國巡展、“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長城之美”攝影巡展等。在山西省地方高校的設計或美術專業畢業設計展中,指導學生設計以長城文化為主題的作品,促成部分優秀作品實現市場轉化。
(朔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山西省古建筑文化融入美術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4zsszsx 262)。
參考文獻
[1] 張賀.讓長城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N].人民日報,2022-10-06(6).
[2] 李瑞.在保護與創新中弘揚長城精神:以嘉峪關長城為例[J].絲綢之路,2021(3):150-153.
[3] 國家文物局《中國長城保護報告》[EB/OL].http://www.ncha.gov.cn/art/2016/11/30/art_722_135294.html.
[4] 張丹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北京教育(德育),2022(2):61-65.
[5] 董耀會.山西長城文化遺產及長城旅游文化發展[J].史志學刊,2020(3):4-7.
[6] 韓子勇,任慧.國家文化公園步道建設的意義、原則與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9(5):23-30.
[7] 董耀會.長城[M].北京:燕山大學出版社,2020.
[8] 同[7].
[9] 同[4].
[10] 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1).
[11] 同[5].
[12] 郭光.長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13] 馬建麗.山西地域文化視野下的美育價值研究[J].山西開放大學學報,2024,29(1):69-72.